豆干是台灣料理中常見的食材,無論是小吃攤上的滷味、家常炒菜,還是作為素食蛋白質來源,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市面上的豆干顏色卻有黃有白,新莊市場菜販廖炯程分析顏色差異的原因,並點名這一種最天然。
豆干顏色差異的由來
早期處理方式:因為豆干含水量高,不易保存,傳統會使用「糖烏」(焦糖色素)滷製,使豆干表面呈現黃褐色,延長保存期限。
現代保鮮技術進步:隨著冷鏈與物流的發展,現今豆干已不需要依賴滷製保存,未經染色的「白豆干」應運而生。
消費者誤解影響市場:為何白的健康,大家還一直賣黃豆干呢?廖炯程表示,政府開放合法添加,常見的焦糖色素、黃色四號、黃色五號,就是經常選用的票色,為了讓產品看起來更有賣相。加上許多人誤以為黃豆干比較入味,白豆干沒味道,導致白豆干滯銷,進而讓廠商減少供應。
豆干要買黃的還白的好?菜販曝選這1種最好
顏色來源
黃豆干多半經過合法的食用色素(如食用色素四號、五號)染色,也有可能使用滷製加工;白豆干則未經染色,是最原始純粹的豆干樣貌。
保存性
黃豆干因滷製或染色處理較為耐放;白豆干因不含添加物,保存期限較短。
口感與味道
其實兩者口感差異不大,白豆干也可自行滷製入味,但消費者多半因顏色先入為主,誤以為黃豆干才好吃。
染色豆干對健康有影響嗎?
依照《食安法》標準,只要添加的是合法的色素,而且有標示來源,是可以被使用的。市面上大多數合格的黃豆干,使用的色素都在安全範圍內。
但廖炯程表示,合法的廠商用食用色素,不合法的就會偷用工業色素,這是一種從外觀無法判別的添加。如果消費者一直追求外觀,廠商也就只能繼續染下去了。
在傳統市場上,黃豆干總是搶手,但白豆干卻常乏人問津。廖炯程指出,因為白豆干賣不好,叫貨的人自然變少,進一步導致工廠也不願意生產,形成惡性循環。多數消費者誤以為黃豆干才有味道,反而讓白豆干在市場上幾乎「消失」。這種供需錯置的現象,讓曾經是日常主角的白豆干,逐漸變成罕見品項。廖炯程呼籲市場供需取決於消費行為,只要有更多人主動詢問與購買白豆干,攤販就會願意進貨,工廠也才有動力持續生產。廖炯程也提醒民眾,下次逛市場不妨主動詢問白豆干,多問幾次,老闆自然會考慮進貨。
資料來源:《廖炯程》 (相關報導: 大番茄買回家要冰嗎?菜販曝正確保存方式!變軟吃不完用1招延長壽命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梁溶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