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逝世百年》抗戰勝利竟扼殺中國民主?學者:三民主義在台灣開啟「這個進程」,國民黨卻把元功當成原罪

為紀念孫中山逝世100周年,國民黨大陸部與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7日上午合辦「三民主義理想的永恆追求」學術座談會,朱立倫、吳伯雄、馬英九等黨內重量級人物到場致詞。(張鈞凱攝)

今(202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逝世100周年,國民黨展開系列紀念活動,該黨大陸部與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7日上午合辦「三民主義理想的永恆追求」學術座談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指出,有西方學者帶著殖民主義的觀點,竟否定中國抵抗日本侵華戰爭的正當性,認為中國戰勝日本,反而扼殺了中國民主的希望;吳啟訥認為,三民主義在台灣開啟「去殖民化」進程,可惜國民黨內有人受殖民思想影響,卻把元功當成了原罪。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榮譽主席吳伯雄在座談會前做開幕致詞,馬英九則以嘉賓身分致詞。「三民主義理想的永恆追求」學術座談會邀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劉維開,以「永不放棄──北上與逝世百年回顧」為題發表主題演講。主辦單位從民族主義、民生主義與民權主義3個面向舉行專題討論,以及「中山先生的歷史貢獻及時代超越」圓桌論壇。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進行閉幕總結。

吳啟訥在會上強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及其擴大延伸版「大亞洲主義」,其核心目標是「去殖民化」。因為孫中山所處的時代,是殖民主義勢力最強大,亞洲、非洲人民受壓迫最深重的時期。他分析,慈禧太后和袁世凱等人,他們或許有意對抗殖民者,但他們沒有能力從思想的高度來體察中國受困的根源,因此無法清晰地看到中國人,乃至世界被壓迫的大眾反抗與奮鬥的方向。

在吳啟訥看來,孫中山是一個超越時代的思想家,他能洞見整個20世紀的核心議題與內容,為國民黨的革命與奮鬥指明了非常明確的路徑。無論是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或抗戰建國,都是以去殖民化為目標。在此過程中,殖民主義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從而以扶持代理人的方式來分化亞洲、非洲,甚至有時候還親自下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見圖)7日上午在「三民主義理想的永恆追求」學術座談會指出,三民主義在台灣開啟「去殖民化」進程,可惜國民黨內有人受殖民思想影響,卻把元功當成了原罪。(張鈞凱攝)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見圖)7日上午在「三民主義理想的永恆追求」學術座談會指出,三民主義在台灣開啟「去殖民化」進程,可惜國民黨內有人受殖民思想影響,卻把元功當成了原罪。(張鈞凱攝)

吳啟訥指出,中國人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但軍國主義與西方殖民主義卻未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投降。他舉例兩年前印度裔英國歷史學者芮納‧米德(Rana Mitter)有一本名為《正義之戰》(China’s Good War)的著作,影響非常大。該書中質疑了中國抵抗日本侵華戰爭的正當性,作者認為日本在亞洲是最具民主自由素質,還具有現代化基礎的國家,中國戰勝日本反而帶來了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個對抗民主的獨裁政權,扼殺了20世紀末之前中國民主的希望,也損害了全球的民主。

吳啟訥批評,米德的觀點並不新奇,其實就是受殖民主義思想影響的結果。他認為,賴清德總統日前的二二八演說,也近似於米德同一種史觀。

吳啟訥觀察,二戰結束到冷戰初期,不管是蘇聯、美國,還是英國、法國,以及不甘失敗的日本,都盡最大的努力在遏制中國,與亞洲、非洲人民的去殖民過程。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很大程度上有日本殖民主義遺留的因素,也有美國在冷戰思維下的參與,體現出他們(日、美)對於中國光復台灣非常不甘心。

「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實踐,其實開啟了台灣去殖民化的進程。」吳啟訥解讀,這個過程中,透過恢復台灣人民基本人權,使之重新成為中華民國的一等國民,實踐了民族主義,以及與地方自治做為起點而實踐民權主義,土地改革與經濟成長實踐民生主義。 (相關報導: 慰安婦是「自願」的?「日本帝國猶如詐騙集團!」東亞學者新書還原黑暗歷史 更多文章

吳啟訥感嘆,上述的元功,很長一段時間受到西方的質疑,包括台灣一些受殖民思想影響的人,甚至國民黨內部的一部分人,卻也把元功當成原罪。「三民主義和大亞洲主義的反殖民主義內涵,曾在光復後的台灣深度實踐,為做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人帶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這一實踐不是國民黨的歷史包袱,理應被視為國民黨和台灣人最有價值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