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是「自願」的?「日本帝國猶如詐騙集團!」東亞學者新書還原黑暗歷史

《超越國境:永不放棄追究日本帝國對慰安婦的責任》新書發表會,8日下午於「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舉行。(張鈞凱攝)

國際婦女節3月8日當天,婦女救援基金會與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於「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舉行《超越國境:永不放棄追究日本帝國對慰安婦的責任》新書發表會。出席學者認為,日本帝國壓迫當地女性成為慰安婦的性別暴力行徑,宛如詐騙集團的做法,稱她們是「自願」的說法既扭曲歷史亦扭曲人性,呼籲共同努力發掘「黑暗歷史」。

殖民地人民如孤鳥,日本政府應為詐騙行為道歉

台北教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楊孟哲介紹了該書出版的來龍去脈,封面挑選了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1942年知名畫家塩月桃甫的作品《皇國之道》雜誌封面。他在現場唱起了台灣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以此形容日本帝國統治下台灣人的無奈與悲哀,在其蹂躪之下,殖民地人民像一隻孤鳥一樣沒有人權,也得不到賠償與道歉。

楊孟哲指出,日軍最早的公辦慰安所位於庫頁島,他曾獨自於2010年前往尋找資料。2018年韓國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所舉辦「國際慰安婦研討會」,楊孟哲有機會參與發表研究,韓日雙方陸續將論文整理成書,由其負責的中文版卻受到阻礙。楊孟哲推測,幕後原因恐怕與當時尹錫悅政權親日路線有關。

在前立委游毓蘭的協助下,「中華民國婦幼及被害人關懷協會」資助10萬元翻譯費。楊孟哲重整旗鼓,到中國大陸拜訪慰安婦研究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又結識任教於沖繩大學的韓籍學者洪玧伸,並在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的支持下,終能順利出版該書。

台北教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楊孟哲(見圖)籌劃出版《超越國境:永不放棄追究日本帝國對慰安婦的責任》,表示該書旨在提醒世人戰爭帶來的創傷與哀痛。(張鈞凱攝)
台北教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楊孟哲(見圖)籌劃出版《超越國境:永不放棄追究日本帝國對慰安婦的責任》,表示該書旨在提醒世人戰爭帶來的創傷與哀痛。(張鈞凱攝)

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葉德蘭致詞時表示,慰安婦在二戰期間受到戰爭動員,「如果要說她們是「自願」的,她們其實是「自願」去東南亞改善家庭經濟,並非要去慰安所服務日本軍人。她們等於是被詐騙的,出於經濟的理由,由於性別受到性暴力對待,被當成軍事物資運到很遠的地方。」

葉德蘭直言,慰安所的設立,讓軍事性奴隸制度推向高峰,日本軍政府知道這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對當地人民是無法交代的詐騙行為。葉德蘭呼籲,日本政府應拿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向這些阿嬤們道歉。「過去的錯誤足以讓我們未來走向更正確的道路。」

沖繩見證慰安婦存在,持續記憶讓歷史流傳下去

沖繩大學國際關係系副教授洪玧伸表示,二戰結束已80年,如今在韓國曾公開承認自己是慰安婦的倖存者幾乎都已過世,目前僅剩約7人仍在世。儘管時間過去這麼久,慰安婦問題仍是一個敏感的政治議題。然而,自1990年代慰安婦問題浮上枱面以來,學術界已持續收集並整理與慰安婦相關的各種紀錄與記憶。

洪玧伸指出,慰安婦問題不只是「台灣的慰安婦」、「中國的慰安婦」、「韓國的慰安婦」如此區域性個別案例。經過30多年研究,已可確定太平洋戰爭期間,整個亞洲凡是日本的殖民地或佔領地都設有「慰安所」,成為壓迫當地女性,造成無數受害者的「軍隊性暴力系統」。包括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在內的多個國際機構,均已多次敦促日本政府儘速解決此問題。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美國「勇武派」不敢告訴台灣人的真相 更多文章

沖繩大學國際關係系韓籍學者洪玧伸,現場展示沖繩當地的慰安婦紀念碑。(張鈞凱攝)
沖繩大學國際關係系韓籍學者洪玧伸,現場展示沖繩當地的慰安婦紀念碑。(張鈞凱攝)

長期從事沖繩地區慰安所研究的洪玧伸說明,僅沖繩一地就曾設有147處慰安所,其中不只有朝鮮籍慰安婦,還有許多來自台灣的女性也被強迫充當慰安婦。此外,沖繩居民曾親眼目睹慰安婦的存在,並從1970年代起開始提供證言。當地居民甚至在沖繩宮古島建立了一座慰安婦紀念碑,碑文以12種慰安婦使用的語言刻寫,顯示出日本佔領區與殖民地,以及曾遭日本軍隊侵略的地區有多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