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否被遺忘?
被稱為幼兒園之父的福祿貝爾(Friedrich Fröbel)在著作《人的教育》中寫道,幼兒教育應該如園丁栽培植物般,細心呵護孩子的天性,提供適宜的環境與引導。在一個理想的幼兒園教學情境中,教師仿佛園丁,耐心觀察每個孩子的特質,並根據其需要設計教學活動。教學不應僅是一套標準化流程,更是從孩子的好奇心與興趣出發,激發他們的潛能。在自由探索與引導中,孩子們學會與環境互動,也在真誠的師生關係中感受到被尊重與關愛。
然而,現代幼教現場的實際情況往往與此相去甚遠。教師們不僅需要專注於教學,還需要應對大量的行政工作、評鑑及參與各類計畫。這些看似提升專業性與教育品質的舉措,卻往往讓教師疲於奔命,逐漸失去了教育最初的熱情與初心。
有幼兒園園長反映,園內的教師早已被繁忙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需要參加專業輔導、健康促進計畫、沉浸式母語課程,還要投入融合教育社群,未來甚至還要加入心理評估的活動。這些計畫固然有其價值,但當所有要求同時堆疊時,教師們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在滿足外部要求上,與孩子的真誠互動自然因此被壓縮。
幼兒教育應該是專業的,但更應該是有溫度的。當過多的外部計畫成為現場工作的核心,教師不僅感到疲憊,也可能逐漸對自己的教育角色感到疏離。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樣的教育是否偏離了它最核心的本質。
數據化的壓力,讓教育失去了什麼?
政策與標準化的管理方式,往往強調數據與指標的達成。例如,教師被要求詳細記錄孩子的行為觀察,以符合評鑑委員要求的教學活動記錄。這些做法的初衷在於提升教學的效率與透明度,並確保教育資源不被無效地投入。然而,當這些要求逐漸傾向單一化或過於追求齊一時,手段與目的之間的平衡便容易被打破。
曾有幼兒園教師分享,她在教學時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拍照記錄活動進行,卻發現自己的注意力逐漸轉向在意孩子是否達到學習指標,是否有拍到活動的樣子,而無法真正關注孩子當下的情緒。這樣的情境不僅影響了教師與孩子的自然互動,也讓教育逐漸淪為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所說的「吾與它」的工具性關係——彼此成為達成目標的手段,而非一場真誠的相遇。
幼兒教育理應是一個多元且充滿彈性的場域。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評量手段,都應該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特別是在融合教育的教室中,孩子們的需求、能力與背景可能有極大的不同。然而,當教師的注意力過度集中在符合統一標準時,他們與孩子的互動更多圍繞在「完成任務」上,而非真正的關懷與陪伴。
評量固然重要,但它不應該成為壓縮教育多樣性的理由,更不應忽視幼兒的多元發展需求。教育的真正價值,應該在於如何啟發孩子的潛能,並在師生之間建立真誠而有意義的連結。 (相關報導: 點教育》有藍圖,才能落實高教公共性理念與公共化政策! | 更多文章 )
多重任務的壓力:教師的疲憊與疏離
除了數據化的壓力,各式各樣的教育計畫也讓教師承受了更多的負擔。幼兒園教師除了日常教學外,可能還需要面對包含特教評鑑在內的多項評鑑與前述的各項計畫。這些評鑑及計畫雖然初衷良好,但當所有要求同時落實到教師身上時,往往造成他們情緒與體力的雙重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