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教育部為一人開後門,賴總統請出面制止違法濫權

教育部近期修改國立高中校長遴選制度,遭質疑為特定人士開後門,引發熱議。(資料照,盧逸峰攝)

教育部近期調整國立高中校長遴選制度,引發重大爭議。新規上路三年內,僅一人符合條件——中山大學附中校長陳修平。條件設計如此「精準命中」,讓人質疑是否量身打造。

量身打造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修改遴選作業要點。令人震驚的是,這樣的重要變更,卻未通過修正遴選作業要點,僅經一次遴選會議,就草率通過「曾任國立高中校長、現職獨招附中校長,得比照現職國立高中校長參與轉任與新任遴選」。當外界提出質疑時,教育部的回應是:「國立大學附中與國立高中同為教育部主管學校」、「為促進人才交流」。難道在教育部眼中,只有陳修平校長 1 人才是人才?!整套程序不僅不合法,實則淪為為個人鋪路。

更不合理的是,113 年度國立高中校長遴選會曾決議,現職國立高中校長若要參與新任遴選,須具「績優」考評成績。該項決議直到 113 年 12 月 19 日修正遴選作業要點後才實施,並未適用同年 6 月的那屆遴選。然而陳修平的參選資格卻可在法令未修之前就打通關卡,顯見雙重標準、規則任意適用。

此外,陳修平既非現職國立高中校長,亦未釋出原職,卻能同時參加國立高中校長轉任與新任遴選,未錄取仍可回原職中山附中,形同「雙保險」。此舉並非制度流動,而是特權保障。更有甚者,她原本未列入集體考評名單,國教署卻臨時更正程序表,4 月 15 日緊急徵召考評委員,為其安排 4 月 18 日進行考評。整個過程「快速通關」,令人錯愕。

制度的公平性不僅止於條文內容,更在於其程序設計是否中立嚴謹。遴選會雖設有十五席,教師、家長與校長代表僅五席,其餘多為教育部與學者專家代表,結構嚴重失衡。教師代表縱力爭公平,也難以對抗體制性「多數暴力」。當制度淪為行政工具,程序被人情操作,公信力也隨之崩解。

坊間傳言賴清德總統親自介入。對此我不盲信,但教育部長由行政院長提名、總統任命,其所屬政策爭議與程序瑕疵,總統責無旁貸。陳修平曾於賴總統擔任台南市長期間出任市府教育局長,相關背景也讓本案更應接受公開檢視。如今遴選會決議已違法,總統應責成教育部立即糾正錯誤,停止違法適用,捍衛文官制度的中立與依法行政的根本原則。

這不只是教育界的底線,更是公務體系能否維持人民信任的關鍵時刻。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政治無所不在」不能無限上綱一論立人高中與逢甲大學的教育不中立爭議 更多文章

*作者為國立暨大附中教師、南投縣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全教總高中職委員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