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的兩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教育部在今(2025)年二月,要求全國公立學校教師必須簽署未曾在中國大陸設有戶籍、領用中國大陸護照、身分證、定居證或居住證的文件,以資證明教師對國家的忠誠。二是賴清德總統在今年三月中,宣布中國大陸是境外的敵對勢力,並提出5大國安威脅和17項因應策略。
面對這兩項政府的作為,一些知識人並不買單。
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投書媒體,譴責教育部長鄭英耀沒有挺身捍衛教師,在收到陸委會的公文後,就逕自要求全國公立學校教師簽署那份不適格的文件。在那投書當中,吳昆財提出三項要求:一是立即撤銷那份沒有法律依據的公文;二是鄭部長須為他的錯誤下臺;三是呼籲全國教師拒簽那份文件,以維護教師尊嚴。
另有75位學者,針對賴總統宣布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的相關政策,在3月26日提出〈捍衛臺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聲明〉,在結尾時他們提出三項呼籲:一是民進黨政府莫為短期利益而危害臺灣的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二是臺灣人民要站出來保衛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言論自由;三是大陸朋友與臺灣人民一起維護兩岸和平、珍惜大陸建設成果和臺灣的民主自由。
我們在此要為公開反對政府這兩項作為的學者喝采!雖然他們的抗議並沒有獲得普遍的響應,甚至還遭到「圍剿」,但他們代表的是一個悠久、美麗、和值得呵護的傳統。
當代史學家錢穆和余英時在他們的著作中不斷地指出,士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對重要性。錢先生很早就告訴我們,中國傳統的士(錢先生稱之為中國智識分子) 以人文精神為指導核心,不陷入宗教,也不向自然科學深入,他們專注現實人生當中的政治、社會、教育、文藝諸方面。但即使聚焦於政治,他們為的也是天下蒼生;驅動他們前進的是他們的政治理想,面對現實政治,他們常不妥協。對他們來說,政治是文化人生的一部分,即使政治理想不能實現,他們仍然可以將這種理想表現在家庭和個人的生活上。錢先生以他淵博的歷史知識告訴我們,自戰國時代起,中國智識分子就自覺到自己承擔的特殊使命和任務。雖然他們的表現方式在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但他們始終心繫天下、志道據德、關懷現實、重師重友、不向權位低頭。
早在民國40年,錢先生就觀察到,當時中國智識分子的「遭遇是艱苦的、職責是重大的、憑藉是單薄的、培養是輕忽的。」但他樂觀的提醒大家:「有了新的中國智識分子,不怕會沒有新中國。最要關鍵所在,仍在智識分子內在自身一種精神上之覺醒,一種傳統人文中心宗教性的熱忱之復活,此則端在智識分子之自身努力。一切外在環境,全可迎刃而解……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新中國的智識分子呀!起舞吧!起舞!」
在精神上繼承錢先生、言必稱賓四師的余英時先生,一生著述的重點之一,就是在探究士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關聯。余先生告訴我們,中國知識人源自士的傳統,與西方現代知識人在大同之中存有歧異,他們相異之處有兩點。第一,中國知識人從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到採取實踐行動,都當仁不讓;西方知識人雖也提倡普世價值,但並沒有將其實現看作是他們特有的責任。第二,中國知識人在對執政集團及其最高領導人在建言之際,仍然不敢與之分庭抗禮,這就表示他們缺少了現代知識人的獨立人格和尊嚴。
余先生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中國知識人在中國是否能走上現代文明的坦途,占有關鍵地位,他們如果能善用「士」傳統中的許多優點而避免其劣點,就可以充分體現陳寅恪先生所謂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並可以成為現代價值的維護者;五四時期的領袖人物,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等,便曾體現了士的現代化。在接受余先生史家之識的前提下,我們不難發現,與賴總統抗顏以對的75位學者、向鄭部長提出要求的吳昆財教授,已超越傳統知識人,夠資格被認定為現代知識人。他們是現代知識人的表率!
在當下執政者「抗中共,保臺灣」的熱潮下,「抗中」往往異化為貶中、醜中、去中,仇中、敵中,大大牴觸了「倒洗澡水不要把孩子一起倒掉」的教訓。讓我們不要忘記,士的傳統是華人的共同遺產,是海峽兩岸邁向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重要資產;現代的臺灣知識人就是這種源遠流長傳統的結晶。假如我們去掉了這個優良的中國傳統,就會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在這種認識之下,讓我們借用錢先生的話來呼喚:在風雨如晦的時刻,兩岸的現代知識人呀!不管您身在哪一個陣營,都要秉持著既有優良的傳統,起舞吧!起舞! (相關報導: 幕後》調查局約「喝咖啡」!賴17條真的嚇到國民黨 雙城、海峽論壇快沒搞頭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