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2015開始到泰國清萊府山區的華校擔任教學志工,除疫情期間泰國管制入境外,迄今為止去過約十次,到過四間華校服務過,加上參訪過六到七間華校,這期間關於當地教華校的見聞歸納幾個方面,或可作為未來僑委會僑教工作的參考,文章篇幅因素此處就不再著墨過多清萊山區華校設立的歷史原因。
首先,外在環境的變動,從動亂到和平。泰北清萊府會有華校的存在,主因是1949當時國共內戰,國軍部隊撤退到泰國北部山區,加上新中國建立後,內部混亂導致華人逃離到泰國避難等因素,華校是華人解決教育問題的產物,如果有機會到美斯樂地區參訪即可了解。
華校設置開始,我國政府透過管道將國立編譯館課本送到當地使用,我在美華學校擔任教學志工,竟在堆放教科書的圖書室中看到自己小時候民國六十四年版的國語課本,這個課本最少保持了四十年以上。到了1982年泰國整個剿共軍事行動結束,當時我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的「泰北難胞救助工作團」立刻前往該地協助,補助當地教育經費也協助當地學生赴臺升學,華校在華人村中紛紛設立。
其次,中共進入當地華校手段的轉變,從寒冷的北風轉為溫暖的太陽,逐步投入資源扶助當地的華校。但大概在1985開始,中共以一中原則向泰國政府抗議泰北華人村中所謂的「國立編譯館課本」,泰國政府對泰北華校進行取締,清萊地區的華校紛紛轉為地下化,聽聞當地人說躲到到民宅上課,或在上課地點設立佛像,類似在禮佛等等,同時,泰國剿共戰事結束,也在山中加速建立泰文學校,將外來移民的子女納入泰國義務教育系統之中。
民國八十年代臺灣經濟起風,泰北華人村以能到臺灣就業和升學為榮,甚至曼谷很多台商雲集,中共走出文革動亂反而學習起臺灣的經濟模式,對外不再要求泰國政府取締華文學校,在1993起泰國政府放寬取締政策,我國僑委會逐漸補助當地華校蓋教室,運送泰北版華文課本到當地作為教材等等,中國災胞救助總會的泰北難胞救助工作團更進行對當地全面性的扶助,除了農業,醫療,運輸等等,對當地華校大力的扶助,泰北村中學習華文風氣很盛,希望能改變家中經濟環境,這些措施也延續華人對華文的學習至今,因此當地學齡學生白天到泰文學校上學,晚上有意願學習中文則到華文學校。
但同時隨著中共經濟勢力的逐步崛起,加上泰國清萊當地老一輩華人的凋零,反共的氣氛不存在了,當地1980年代後出生成長的華人已經融入泰國,國共內戰那是上一代華人的故事。中共轉而在泰國持續的經建合作,近年又在清邁設立領事館,為了扭轉上個世紀的形象,模仿起我國早年僑委會和「中國災胞救助總會」(後更名為中華救助總會)在當地的扶助模式,在泰國清萊和清邁當地設立基金會,在泰北山區進行慈善活動。中共逐步提供經濟資助給當地山區華校,並積極參與當地華校的各項活動,以溫暖和幫助同胞的訴求,甚至不排斥我國國旗國歌和教材,先以進入當地華校再說,就逐步和清萊當地華校合作,慢慢地很多華校就改用對岸教材了。
(相關報導:
點教育》申訴機制失靈!政府真的重視兒少權利嗎?
|
更多文章
)
再來,中共對當地華人的了解是「地域的」,因此採取彈性的親近政策。華人的概念很複雜,中華民族和華僑兩個概念無法相等,漢化未深的族群在當地很多,如苗族等等,事實上也是中華民族,華人村中真正保留中華文化的「華僑」或「漢人」人數比例不盡相同。
中共對以漢化不深在當地所謂「少數民族」居多的華人村作為接觸對象,在當地華校學習中文是以溝通和實用為原則的目標下,鼓勵華校使用簡體字作為教材,不僅提供當地華校學生免費到大陸升學機會,也提供教材和師資,加上對岸大學設有漢語教學系要求學生海外實習,甚至主動「登陸」使用正體字的華校,無形中為華校提供較為長期的師資來源,伴隨教材和網路的使用,清萊當地華校很多放棄台灣泰北版華文教材,而改用簡體字教材,反而原先使用正體字教材的學校數急速下降中。
相反的,我們對泰北華人村的概念侷限在異域電影和亞細亞孤兒的概念中,因此在當地採取的僑教措施相對中共而言很單一性,侷限在「華僑」這個概念,早期華校設置確實是當地國軍部隊中領導者的構想,在泰國落地生根就要解決子女教育問題,這一批的華人等同於現在的華僑,當時的時空環境,當地僑校等於中華民國義務教育的海外版,從我國華僑學校規程的內容可知。
但當地有所謂中華民族但並非漢人的族群,如擺夷和苗族等等,這些族群可能是文革時大量進入泰國,早期國軍部隊由於戰爭原因而進入泰北,人數傷亡慘重,真正落地生根的人也是和當地「非華人族群」女性通婚,恐怕我們的僑委會要去思考這個問題-華人和華僑。
還有,台灣去中國化對照中共高舉文化大旗,中共合理地進入當地華校。隨著國內政黨輪替,中國和台灣在內涵上的區別就更加明顯,「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改名為「中華救助總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甚至婦聯會和中華救助總會曾經在當地建起的扶助方式,逐漸改為由僑委會來負責當地僑民事務,這等於民間管道削弱,但官方機構根本無法達到以前深入當地的地步。
泰國清萊山區華人村謹遵中國文化傳統,凡是中國習俗保留的比台灣更徹底,節日都是依照早期國民政府訂定的節日,甚至連山中「非漢人民族」都模仿漢人過起農曆新年,個人親身和拉怙族過起農曆年,還有教師節,個人今年在當地就參加了三次祭孔典禮。
對岸的基金會在宣揚中華文化的口號下,參加各種華人當地的節慶,並主動舉辦各項活動宣揚中華文化,藉以凝聚當地中國人的向心力,有計畫地進入清萊山中華校,甚至接手為數不少的當地華校。相反的台灣去中國化的措施,導致和當地華人傳統習俗脫離,僑委會以附帶宣揚台灣文化的條件,才願意撥付經費贊助當地活動的措施,逐漸導致和當地華校情感上的隔閡。
最後,不可避免的問題,簡體字和正體字在教學和使用上的差異。這個問題很複雜,只能簡單說明,簡體字和正體字在語音的溝通上並不困難是,而且學過正體字只要了解簡體字簡化原則,識讀也不困難,但拼音就差異甚大,注音符號和拼音方式是基礎教育的教學過程,這兩個系統不太容易結合,發音方式也不太一樣,在清萊山區,光聽語音分辨大陸人和台灣人不難。
外在現實環境,泰國政府以簡體字為官方認可的中文,加上近十年來手機通訊在清萊山區的普及,中文的通訊也以拼音輸入為主,因此當地很多華校紛紛改以拼音法和簡體字教學成為主流。僑委會近年也察覺對岸動作,也推出青年志工赴東南亞僑(華)校志願服務,或是推出僑生專班招生計畫,教育部也推出海外僑生至臺灣就學,新南向友好國家學校任教計畫等等策略。先舉例親身經驗,其他措施不去評論,每年很多大專院校學生組隊到當地華校進行為期二週的志工服務,這真的有提深當地學生華語能力?還是提供海外旅遊機會?教育史懷哲計畫進入清萊山區華校的團體,以扶助當地師資教學能力為目標,恐怕真正具有教學意義吧。教育部期許台灣成為正體字教學輸出大國,這個目標在輸出兩個字,有形的文字或無形的價值?恐怕要好好思考目前協助華校的方式。
(相關報導:
點教育》申訴機制失靈!政府真的重視兒少權利嗎?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