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若果介紹惠州中山紀念堂,網絡媒體、文章都是從1937年開始說起,確鮮有提及林振雄與黃埔軍校第七期師生,以及黃公柱的名字,對於這段史實真是值得大家探討研究一下了。
林振雄與黃公柱都是惠州人,倆人於「惠州中學堂」求學時已是同學,1905年一起考上「廣東虎門陸軍速成學堂」學習軍事。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成立陸軍部,在河北保定設立第一所全國性的軍官學校「陸軍速成學堂」,重點培養新式的軍人骨幹。於是公開面向全國招生1400名,招生名額按省份各有不同,廣東獲得配額60名,惠州只有四人脫穎而出被錄取,分別為林振雄、黃公柱、梁志修、楊侃。1907年8月入學,同年冬季,為了培養一批具有現代化的軍事人才,清政府公布成立留日學生預備班,挑選學生進行半年培訓。經過考驗,最終上述四人都成功獲得官費派送日本留學。1908年2月赴日,一起赴日同學中還有馬曉軍、楊杰、蔣介石、王柏齡、張群等人,他們後來都成為民國時期的軍政強人。留日期間加入同盟會,從此跟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事業。
惠州是千年古城,素有「嶺東雄郡」之稱。中山紀念堂建立在梌山之上,梌山原為惠州城內的一座小山,古時此山長滿楓樹,因為楓樹在北方卻稱為梌木,而古代在惠州任職的官員大多來自北方,梌山因此而得名。自公元591年隋朝置總管府於梌山,至清末府衙被毀約1400年間,這裡一直是惠州乃至整個粵東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梌山為中心幾公里內,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幾乎涵蓋了自隋朝至民國的各個時期,構成一幅頗為完整而又層次分明的歷史畫卷。史料記載,公元590年隋文帝派東萊郡公王景持節巡撫嶺南,在整個廣東設廣州和循州二個總管府。其中循州總管府就設在梌山。
顧名思義,中山紀念堂肯定與孫中山先生有莫大關係的。惠州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場地,孫中山先生曾兩次派員到惠州,先後組織和發動推翻滿清的署名的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清的第一槍,燃點起革命最終勝利的火苗,對後來歷次的起義帶來的影響都比較深遠。國民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的師生,與粵軍諸盟友一起兩次東征惠州打敗了陳炯明部隊,統一了廣東。為贏取北伐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軍閥割據的局面,最終統一了當時的中國,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的遺志。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中華民國建立。此時在梌山的惠州府衙經已被毀壞,並改稱為「第一公園」,佔地面積大概約三萬平方米。1925年10月14日傍晚,國民革命東征軍攻破惠州,16日下午在「第一公園」召開陣亡追悼大會。
國民革命軍於惠州第一公園(後改稱為中山公園)合照。(作者提供)
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不久,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很多地方省份的國民黨黨部或政府也籌建中山紀念堂,或將原有的公園改稱為「中山公園」,惠州也是同年將「第一公園」改稱為「中山公園」。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評述抗戰歷史,需先搞清楚細節
|
更多文章
)
1929年11月中旬,林振雄此時已經接任黃埔軍校第七期教育長職務,當全校師生又聞張發奎與桂系軍聯合再度侵犯粵境,義憤填膺,通電全國誓要實行武統殺賊。並由林振雄率領全校官生齊集第八路軍陳濟棠總部,聽候差遣。而陳濟棠為了全力應付張、桂聯軍,將原本駐守在東江的蔡廷鍇部調往前線。11月22日,陳濟棠任命林振雄兼任惠州東江警備司令,率領黃埔師生約一千五百人,鞏守惠屬,鎮慑地方。
東江惠屬地區,一向以來都被視為中心軍事區、軍事重鎮,軍事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況且又是國民革命的發源地。在國民革命軍東征成功以後,這裡是陳炯明殘餘勢力影響比較深的地方,包括地方土匪、民團及前軍閥殘兵等佔山為寇,他們擁有新式武器訓練有素,威力強大,不時化零為整,擾亂一帶往来的商民,嚴重影響東江流域沿岸地區居民生計與經濟發展。東江水道,與九屬沿江相通,系匪徒出沒之地,商船多被劫掠。東源義合東江邊上的有老人曾憶述,大人嶺一帶是匪徒常攔船搶劫水域,因為那裡水面較其他地方窄,又有一個大彎,船行至此,勢必減速,否則有翻船可能。那些速度慢下來的船,便如一塊肥肉,常常落在攔江打劫的土匪手裡。東江河道土匪向往來船隻勒收行水費,船戶苦不堪言,匪患還妨礙了河源、廣州等地的商貿。粵省商務重心在廣州,而其貨物吐納,則依靠東、西、北三江三路水運。冬季東江水淺,運輸困難,於商稅影響巨大。
因此,當地商戶向警備司令林振雄求助,請求派兵沿途護送,一時之間匪跡無踪。東江一帶,均已安靜如常,商戶利益因此得到保障,往來省地、惠州、河源一帶客商船隻照常來往,市民、旅客都大贊出行安全便利。
1930年1月15日據廣州民國日報報導:林振雄在惠籌建總理紀念台。"惠屬警備司令林振雄,為使惠州民眾景仰尊崇總理起見,特擬中山公園建築中山紀念台,業經擬具圖案,交由縣建委會籌築,聞縣建委會(昨七日)在縣署開會,對於建築"中山紀念台",經決議定於一月十三日上午十二時,在縣署投票,招承建商。并推定郭靜芬、楊固初兩委員赴司令部接洽,向林司令提領所撥建築款項事宜,一俟籌劃就緒,即可開工建築"。
又據1930年2月1日廣州民國日報報導:惠陽兩城建設會成立後,對於一切建設事業均着手進行,為因經費無着,行事頗感困難,月前林司令為謀惠州建設事業實現起見,突發起召集各屬,成立惠陽兩城建設籌款園遊大會,將籌得之款,全數撥為地方建設之用, 現已籌得之款無多,尚擬舉行第二次遊藝大會,稱得一中巨款,以資建設。同時興建"中山紀念台",惠州前因軍隊離防,無人負責,河道交通,頓形梗塞,以致積存杉排甚多,不能轉運,自林司令蒞惠後,各排商紛紛聯名,向林司令請求派兵護送,林司令准如所請,派兵護送,該排幫始得安抵石龍,事後該排商等送二千元與林司令作為保護費,林司令拒絕不受, 如是者數次,後以商人誠意不可推卻,乃着該商將款送交惠陽商會,建築「中山紀念台」一 座,
1930年中山日報報導中山紀念堂建築事宜。(作者提供)
時過境遷,中山公園由於地廣寬闊,用作大型活動場地越顯重要。據1937年4月13日中山日報報導:由一五六師師長鄧龍光提儀擴建中山公園原有的「中山紀念台」,并撥出罰款二萬元作為建築費用。原有之仲凱碑、鼎臣亭,已僱工拆卸,并由承商復投建築,將原有仲凱碑,則劃定在公園左邊球場附近之空地。鼎臣亭,則遷移於原日小土山上。又原有之中山紀念台,因正阻紀念堂之中,亦定期本月十一日拆遷(後來據考證,由於正值抗戰當前,遷拆計劃並未實施)。至於建築紀念堂之紅磚,決用西湖窑出品,以其價廉物美、運費節省,石屎則派員赴小石壁炸石取用,每日由女工百數十人挑送,工價亦昂,以工代賑,不無小補云。由廣東第四區第一任行政督察專員、少將保安司令兼惠陽縣縣長黃公柱(秋瑾女婿)主持建築事宜,並題寫「中山紀念堂」五個大字。
1937年4月13日中山報報導中山紀念堂建築事宜。(作者提供)
數月後抗戰爆發,建築工程因費用不繼而停工。1937年9月,由丘誉接任黃公柱職務。11月9日,丘專員奉召晉省匯報區屬政情及請示工作之外,並向廣州行營、綏靖公署、省市政府、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各廳,保安處、緝私總處暨稅警總團、省會公安局、廣東省銀行等募捐惠州中山紀念堂建築費,共計毫券六千元,停頓已久之建堂工程,得此巨款,現已復工,可計日樂成矣。
1937年11月25日中山日報報導中山紀念堂建築事宜。(作者提供)
此時首都南京已淪陷,舉國悲痛。惠州市民也隱約感受到自己寶貴的生命隨時也受到威脅,數月來的炮火聲已經震撼了他們的心靈。然而在元旦這一天,市民還是以熱烈的情緒,配合著幾件有歷史意味的事情:
- 中山紀念堂落成典禮,一大早,一隊一隊的市民,踏進了中山公園,向著新落成的中山紀念堂前進,由丘誉專員在軍樂聲和爆竹聲中,親手開啓中山紀念堂正門,率領一隊惠州民眾代表,緩步進堂。行過新年團拜禮之後,含有歷史意味的落成典禮開始,由丘專員發言并報告經手募款完成紀念堂工程經過。
- 為了迎接這個莊嚴的落成典禮,還在元旦日為七對青年舉行集體婚禮,這是惠州第一次舉辦集體結婚。禮節簡單而隆重,群眾都異常開心,歡笑聲時常在四座湧起,感動了每一個觀禮者的心頭。
- 喜事重重的今天,新任惠陽縣藍遜縣長也就在這一天接事。於爆竹聲中,丘誉專員介紹新縣長和大家見面,他,就在這一天萬象更新的元旦早晨,肩負起治理惠陽縣政的重任了。同日早上還有一個惠陽警察訓練所第一屆受訓期滿的警士和兩城訓練合格的壯丁隊聯合舉行畢業典禮。
晚上,民眾抗敵後援會所組織的民眾劇團,公演他們的救亡戲劇,將敵人一切殘酷的行動介紹給觀眾,鼓動了觀眾的抗戰情緒,增強了觀眾的民族意識,滋潤了觀眾枯竭的心靈!
建成後的中山紀念堂坐北朝南,通面闊36.6米,通進深25米,高16.5米,面積900多平方米。這棟民國建築自建成以來歷經毀壞和修復。1941年中山紀念堂被日軍飛機轟炸,四角均有破損,後得以修復。建國後中山紀念堂進行過3次大的維修,因為年代久遠,中山紀念堂一度成為危樓。1986年在纪念堂平台前矗立一座孫中山銅雕像, 1987年評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惠城區政府撥款400萬元對中山紀念堂進行拆除重建,將它由過去單一的集會演出場所改為文化培訓基地和大型綜合展覽廳。它的建築模樣俯看似「中」字、平面看似「山」字,身臨其中,肅穆感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