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雄負責的管理部,責任重大,事務繁瑣,是負責黃埔軍校的庶務、交通、衛戍、交際等事務。同時也管理陸軍、監獄、軍樂、消防、軍紀、風紀、清潔等。作為主任,每天早晚各一次必須巡視軍校內外周圍,發現問題要立即處理。
1924年7月21日,中國國民黨東京支部成立,林振雄代表黃埔軍校出席成立典禮,並代蔣介石致詞及送上賀禮。(作者提供)
1924年7月7日蔣介石兼任長洲要塞司令,不久即任林振雄為長洲要塞參謀長。倆人都不留宿軍校,而是同住在一座二層樓高的磚木結構的房屋裡。
1925年1月林振雄母親去世,葬在長洲西崗山。蔣石介日記1925年1月20日,上午會議後安排工作,下午往吊林振雄母喪。
1925年4月22日,管理部改稱處,蔣介石委任林振雄為軍校代管理處處長。
1925年5月1日,因為五、一勞動節支持省港澳大罷工事宜,軍校黨部原訂人數與實際出席人數有差別,政治部職員李漢藩找管理處長林振雄理論,李漢藩不尊重長官,因意見不合而與林發生口角、撕扯,林振雄手背破損,為了保護自己,林喝令衛兵將李捆綁並毆傷。此事造成了很大影響,還數罪指控林振雄是反革命、殺人犯等。7月23日,事件最終由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審查後作出議決,停止林振雄黨務、職務六個月,轉交由校長蔣介石負責執行。
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審查後作出議決,停止林振雄黨務、職務六個月,轉交由校長蔣介石負責執行。(作者提供)
1925年5月12日,蔣介石日記中寫道,十二日,在汕頭,聞廣州舉行五一勞動節,軍校管理處長林振雄不令勤務工人參加,政治部職員李漢藩、陳作為,遂目振雄為反革命,乃致函漢藩、作為痛斥之。
1925年5月12日,蔣介石日記記錄。(作者提供)
1925年9月2日,林振雄兼任長洲要塞警備隊(司令駱鳳翔)總指揮。此時,國民革命軍已經決定第二次東征惠州,正值用人之際,蔣介石兼任東征軍第一軍軍長,委林振雄任參謀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9月29日,蔣介石任林振雄為東江警備司令,率部攻打惠州的縣城方向的守軍,之後一路追擊攻克了紫金。11月6日,會合第四軍於紫金,攻打興寧。
1925年9月29日,林振雄率部攻打惠州的縣城方向的守軍,之後一路追擊攻克了紫金。(作者提供)
1925年12月14日,陳炯明部基本敗退,東江戰事已經結束,東江防務較為緩衝。蔣介石即令林振雄返省,前往新洲、平岡一帶駐防,鞏衛後方。(作者提供)
1926年6月18日,蔣介石委林振雄為長洲要塞司令。長洲要塞,是中國的南大門繼虎門要塞之後的第二道水路防線,戰略地位重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洲距離廣州東面15公里,四面環山,地勢險要,在島上一共有七座炮臺以扇形分佈在各據點。
1926年7月2日,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委任林振雄為長洲要塞司令兼廣東海軍處處長。(作者提供)
國民革命軍北伐開始,鞏固後方是極迫切且極重要的問題。黃埔軍校是黨軍的發源地,它的動搖與安寧,對於革命的前途關係重大。所以,本校的鞏固是鞏固後方的最重要的部分。林振雄出身陸軍,卻掌管海軍,箇中原因,自然是要看好黃埔軍校大本營了。
期間,曾有海軍廣金艦長不服林振雄命令,直接去電蔣介石聲訴,蔣視其不軌,即電李濟深總參謀長,著其嚴斥,如再不遵,應即撤差查辦。
9月,總司令蔣介石電令林振雄,海軍處所有公文簽發,必須要有黨代表一齊署名,方能發生效力。
11月,李濟深在廣州組織成立軍事廳,並將廣州各江河兵艦收為軍事廳直轄之下,海軍處長林振雄極力反對,認為海軍處隸屬總司令部,是最高軍事機構,無必要另立軍事機構,不願將海軍處交軍事廳管轄。李濟深揚言若不遵從即撤林職,林振雄聞言,立即將各軍艦集中黃埔與之對抗,揚言李若有舉動,當以炮攻擊,李大怒,即以總司令名義撤林職務,林振雄則拒不受命。李濟深去電蔣介石江西行營請示,但未奉復。後來國民黨主席張靜江介入力勸,林振雄仍然不允。最後張靜江去電蔣介石解決,頃得復電,著林振雄撤職,即赴江西行營效力,遺職以潘文治接允,粵軍艦歸軍事廳接收。
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被迫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數個月後,在各派系的紛爭中,蔣介石又被推了出來,各派紛紛通電要求蔣介石復職。(作者提供)
1928年1月9日,蔣介石通電復任民革命軍總司令。28日軍官團開始辦公,目的是將北伐成功之後遭裁軍失業的黃埔失業學生或青年軍官加以深造。3月6日軍官團成立典禮,蔣介石任軍官團團長,下轄兩個營,任林振雄為第一營營長。
5月底,震驚中外的"濟南事件"發生之後,留日士官學生在日本遊行示威抗議受到欺壓,大批留學生紛紛抗議日本當局,選擇回國。
1928年6月18日,蔣介石任命林振雄為留日陸軍學生管理員,前往交涉處理事情。林振雄被派往日本工作期間,主要負責對陸軍留日學生管理事宜,包括黨務發展、考察和指導之權責。
1929年1月,開始發現了有軍政大員仍私自保送中國留學生自行投考日本士官學校的情況,他們不按國民政府的選送章程和手續,還自派管理員,令使館考核無所適從,而且這些人素質良莠不齊,不聽勸告難於管理,影響軍事教育。經稟告蔣介石轉駐日公使交涉後得以制止,並統一了管理權限,重新修正了陸軍留日學生章程。
1929年5月27日下午,中國國民黨駐日總支部代表林振雄自日本抵達上海,即晚夜車趕赴南京參加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當時奉安委員會主席是蔣介石。(作者提供)
1929年8月初,因黃埔軍校第七期代校務何遂及教育長李揚敬因事辭職多時,廣東省主席陳銘樞、總指揮陳濟棠以軍校教務不可一日乏人主持, 迭電國民政府速派員主持,蔣介石幾經物色,委派現任留日陸軍學生管理員林振雄為教育長。
廣州黃埔軍校第七期學生於1927年8月開始招生,稱為預科生,初時招生有1400人,但到了1928年5月4日,原有數百學生的第八路軍干部學校奉令與中央政治軍事學校合併,1928年12月經升學考試轉為正式生,並委任何遂為代理校務,處理相關合併事宜。副校長李濟深將校名改稱"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此時國民政府軍事機關正制定此期學生修業時間為三年制。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第七期學生入學時間剛好碰上國民黨發動「清黨」期間,之後發生的「張、黃事變」,李宗仁桂軍犯粵軍事衝突,軍校師生派別鬥爭等影響,加上校園設施受到破壞,情況一度混亂不堪。政治風雲多變,各派勢力互相爭鬥,也造成師生風潮迭起,不少學生被迫離校避禍又隨意缺課,教官也不到校上課,軍校受此一系列因素影響而一度學業中斷。復課之後代校務何遂、李揚敬教育長因財政不支等種種事情相繼離職,校務暫由辦公廳主任唐灝清主持。由於第七期學生仍然在訓練期間,而且有步、炮、工、輜重等科,另有一軍官班合計共一千四百幾人。
林振雄奉蔣介石任命之後,全校師生聞訊即聯電表示歡迎,謂林教育長學識、資歷豐富,足為全校師生導師,請從速到校主持一切。從八月初開始,林振雄一直在南京、廣州處理交接事宜,直至確定軍校管轄權直歸中央之後,即於八月三十一日正式就職。
【奉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八一八三號委任狀內開,茲委林振雄為黃埔軍官學校教育長,此令等因。奉此,遵於八月三十一日在本校大禮堂宣誓就職,竊黃埔軍校為總理昔日所艱難締造之革命學府,發揚維護,責任非輕,振雄才薄淺庸,時虞隕越,但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即奉總座委託,復念校政久懸,惟有矢勤矢勇,努力前進,諸公或為埔校導師,或屬黨國護石,尚乞不遺在遠,時錫南針,俾振雄有所遵循,至為感禱,謹仰區區,尚希鑒諒,黃埔軍官學校教育長林振雄叩微】。
1929年8月31日,林振雄就任黃埔軍校第七期教育長。軍校師生在校門口搭建臨時棚架寫上橫幅標語「歡迎林教育長整頓黃埔軍校」,當日十時在軍校舉行了盛大的就職典禮,來賓有千餘人,林振雄宣誓就職並向全校官生訓話,省主席陳銘樞代表校長蔣介石致訓詞,總指揮陳濟棠代表中央監誓。
1929年8月31日,林振雄就任黃埔軍校第七期教育長。(作者提供)
林振雄上任後大刀闊斧,傾注全力一心軍事訓練教育藍圖。電呈蔣介石獲准將軍校每月開支10萬增加至13萬,又公布一系列的訓練課程,同時恢復校務會議等整頓校務的行政措施(詳情可參閱另文《林振雄與黃埔軍校第七期》)。
1929年9月10日,奉蔣介石校長令校名更改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作者提供)
林振雄並親自題寫了校名牌匾,校名冠有「黃埔」二字只有第七期專用出現,就連畢業學生的衣領上也绣有"黃埔"字樣,以分區別。(作者提供)
1929年11月23日,陳濟棠任命林振雄為惠屬警備司令,駐守東江。主要職責是剿滅惠陽、博羅、河源、惠東、海陸豐等一帶的土匪,維持治安,保護東江一帶商戶、居民的財產、生命安全。
1929年12月9日,蔣介石特電嘉勉:黃埔軍校教育長林振雄,自統率學生軍防守惠州,坐鎮東江一帶後,業于前日將經過情形,電呈蔣主席鑒核,昨林氏奉蔣主席覆電嘉許,茲錄其原電如下:惠州軍校林教育長勛鑒:電悉。望督率官生,激勵奮發,鎭攝地方為要,蔣中正。佳。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1929年12月9日,蔣介石特電林振雄嘉勉。(作者提供)
1929年12月22日,時隔不夠半月,蔣介石又來電:黃埔軍校林教育長振雄兄勛鍳,該校官佐員生士兵,請纓討逆,義憤同深,殊堪嘉尚,仍盼培養學術,共赴國難,希即轉飭一體知照為荷。蔣中正"。
蔣介石自從第一次下野復出後,此時已經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晉身為國民政府主席,權傾朝野。
軍校是國民黨軍隊革命之本,林振雄當然明白蔣介石來電之意,同時也以東江一帶匪氣已告肅清,學生軍極應回黃埔訓練,畢竟培養軍事人才,貢獻國家才是他的軍事教育方向。於是電呈總指揮陳濟棠派部隊赴惠州填補防務,以便將學生調回黃埔上課。
1930年1月6日,林振雄由惠返省,報告戡匪經過。(作者提供)
1930年1月下旬,林振雄見陳濟棠仍未能抽調部隊回惠州填防,於是親自赴廣西梧州面見陳濟棠,但總指揮陳濟棠以前線戰事仍然緊張,未能滿足請求。林振雄心知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轉道直奔南京面謁蔣介石。
林振雄離校不久,政訓處主任黃珍吾欲取代教育長職位引發學校風潮。林振雄又以軍校財政困難等理由提出辭職,不獲蔣介石接受。蔣介石極度重視屬僚行為及軍校事務,即派軍政部參事劉秉粹到廣州黃埔軍校調查真相。
4月12日,蔣介石令林振雄返校處理校務,由新任政訓處主任伍翔、辦公廳主任李安定陪同林振雄返回廣東。
4月12日,蔣介石令林振雄返校處理校務,由新任政訓處主任伍翔、辦公廳主任李安定陪同林振雄返回廣東。(作者提供)
1930年3月期間,林振雄在第二次黃埔師生東征惠州主攻方向朝京門旁邊,建立一座「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碑身由林振雄題字,碑座正面是校長蔣介石題「精神不朽」,碑座背面是教育長林振雄題「氣壯西湖」。兩同學都是東征惠州的親歷者和領導人,特建此碑,充分表達了兩人對黃埔官兵東征陣亡的痛惜、緬懷之情。
1930年8月25日,林振雄為續招第八期與否,呈電蔣介石請示,獲核准軍校繼續招第八期生,名額500人,並劃分粵黔閩省各招五十名,桂滇南洋各招一百名,贛湘兩省合招五十人。
沒過幾天,因預料中原大戰漸告尾聲,蔣介石統率的大軍勝局在望。蔣介石突然電告林振雄,謂第七期學生畢業之後,馬上結束廣州黃埔軍校。全校師生聞訊甚為愕然,不明所以,並請林振雄致電蔣校長收回成命。
林振雄試圖透過楊杰(耿光)說情,希望蔣介石回心轉意,從長計議,並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原電如下:歸德總部楊參謀長耿光兄(楊杰),轉總座鈞鑒,埔校為革命基本,具係鈞座心血構成,況屬遺產所關,方為護之不遑,安有拋棄之餘地,昨奉令停辦,全校譁然,如謂職辦理失宜,儘可撤換嚴究,豈能因噎廢食,致令莘莘學子,無所依歸,中外同瞻,關係重要,伏望從長計議,勿令春秋責備,留歷史之瑕疵,明知鈞座有難言苦衷,不得不為遷就,然革命發源之地,詎容敝屐視之,職為本校創辦人之一,不忍將慘淡經營所得,拱手授他人,倘無法挽回,請即派員點交,職實不忍目睹,行擇山深林密,息影歸耕矣。伏維明察,并電覆祗遵,林振雄叩。文。
9月22日,林振雄成立校務結束委員會及第七期畢業籌備工作之後離開廣州,獲蔣介石批准以醫病為由前往香港,從此脫離軍校。(作者提供)
縱觀所有黃埔學生的畢業證書,這一張最為特別了。單獨以校長、教育長名稱字眼簽發的畢業證書也只有廣州黃埔軍校第七期才有,而且兩人還是同學關係。共同見證了廣州黃埔軍校從創校、國民黨建軍、東征北伐,中原大戰勝利,及結束廣州軍校的全过程。
林振雄原來打算赴德國考察軍事,但蔣介石以林富有軍事學識,不願其出洋,即電令林振雄返回南京參謀本部服務。
北伐一統全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其全國參謀本部。國民政府曾受蘇聯很深的影響,建立軍事委員會及政工制度,以黨領軍,北伐後回到日德軍制。軍委會與日本大本營相近,而參謀本部仍為法定國防用兵機構,蔣中正兼任參謀總長(1932年3月~1935年12月),林振雄任高級參謀室高級參謀。
蔣介石延續北伐時期,擁有兩套參謀組織,他以軍委會行使軍令權,負責圍剿紅軍及處理地方軍系異動,參謀本部專責擬訂國防作戰計畫。兩套參謀組織相互流用,形成軍事參謀群。他們是一批軍事菁英,多為陸大畢業,相較中國約4億人口,且大學生人數很少,著實稀少而難得,尤其赴日本士官、陸大留學者特別顯得珍貴。最高參謀機關是高層軍事組織的核心,高層參謀提供情報、準備計畫細節、轉達作戰命令、監督統帥意志之執行。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1932年5月28日,在蘇州城內,十九路軍舉行追悼會,以紀念「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陣亡袍澤。大會推定中央黨部居正為主祭官,陪祭者有國府代表吳鐵城,行政院長代表段錫朋,軍委會代表李濟深、軍政部代表陳儀,參謀本部代表林振雄,司令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長官蔣光鼐、蔡延鍇、戴㦸,第五軍軍長張治中等。
1932年5月28日,舉行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陣亡袍澤追悼大會。(作者提供)
1934至1936年期間,林振雄利用工餘時間,完成了軍事教材《步槍騎槍輕機關槍手槍射擊教範草案詳解》一書上、下兩冊,得到蔣介石嘉勉,並資助一千元出版書籍費用。(作者提供)
1936年1月25日,林振雄敘任陸軍中將。(作者提供)
1936年6月11日,因五十一師叛變中央,林振雄電呈蔣介石,自願前往擔任安撫收編任務,獲蔣介石同意。(作者提供)
同時又發生陳濟棠反蔣事件,蔣介石派林振雄代表中央前往廣州,協助余漢謀處理收編事宜。
1936年7月28日,林振雄在廣州致電蔣介石,希望安排工作在廣州,人地相宜。(作者提供)
1938年1月11日,參謀本部歸併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包括林振雄在內停薪留職的四十七人一律資遣。林振雄從此脫離軍政界回到家鄉,從此也與蔣介石沒有往來聯繫,劃上句號。
林振雄與蔣介石相識於青年求學時期,在陸軍速成學堂成為同學,又一起被淸朝政府選派去日本振武學校留學,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學識基礎和人格素養,期間一起參加孫中山創立的革命團體同盟會。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情如手足。之後又受孫中山先生賞識一起創建黃埔軍校,培養革命人才,創辦黨軍。東征北伐期間更將大後方廣州大本營黃埔軍校及長洲要塞兼海軍處長委托林振雄鎮守,這份感情和信任絕對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林振雄是足智多謀的將才,深受蔣介石的倚重,一直以來都將林振雄留在身邊為他出謀劃策,相互依賴。蔣介石靠黃埔起家,所以很注重學生的培養,當國民政府從廣州遷都到南京之後,更委任林振雄出任教育長要職,祈望培訓更多將才出來,貢獻國家。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之後,國內形勢嚴峻,蔣介石急召林振雄進入參謀本部,一起制定全盤長期的抗日策略,為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立下汗馬功勞。兩人一起經歷晚清、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創辦黃埔軍校建立國民黨軍隊、東征北伐、抗日戰爭,貫穿全局並參與其中。
(相關報導:
林丹生專文:林振雄與李漢藩毆鬥之新證
|
更多文章
)
前總統馬英九頒發予林振雄之中華民國抗戰紀念章證明書。(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