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艾塞默魯 文章列表
#
艾塞默魯
約 26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VIP
評論
國際
科技
名家專欄
AI
專欄
李忠謙專欄:AI科技是自由民主的幫手,還是專制政權的幫兇?
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了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中研院經濟所所長張俊仁、成功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常青的最新研究論文〈為什麼人工智慧會阻礙民主化?〉(WhydoesAIhinderdemocratization?)。三位經濟學家透過實證研究,指出人工智慧與資通訊的創新,過去10年其實阻礙了許多國家的民主發展,讓威權體制與脆弱民主國家的統治者能更操控公民社會,導致民主受到侵蝕。
李忠謙
2025-05-06 06:20
財經
蛇年5大投資機會一次看!法巴:建議多元配置,避免過度集中美國
展望2025年,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提醒投資人,在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中聚焦關鍵趨勢。首先,降息環境將為不動產、基礎設施和私募股權等槓桿型資產提供支撐。此外,投資組合需要更多元配置於不同的資產類別和不同區域的市場,避免高度集中於美國市場。最後,人工智慧(AI)投資浪潮和能源轉型的需求,將為醫療保健、能源和其他非科技業帶來嶄新的投資機遇,推動AI模型的有效應用並且實現獲利。
風傳媒財經中心
2025-01-16 20:22
新聞
國際
科技
下班經濟學
1%Style
華爾街日報選文
經濟
AI
華爾街日報》AI對人類工作是福是禍?26歲麻省理工博士生,找到意外答案
最近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達龍·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擔心,人工智慧(AI)會加劇收入不平等,而且對生產率的貢獻也不大。他的朋友和同事戴維·奧托(DavidAutor)則更為樂觀,他認為情況可能恰恰相反。
華爾街日報
2025-01-03 10:36
財經
經濟
季凡觀點》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從數據看制度的成長密碼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包容性(Inclusive)與掠奪性(Extractive)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為核心,呼應了經濟學家戴倫.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A.Robinson)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所闡述的理論:一國若能建立包容性的政治與經濟制度,便能促進持續成長;反之,若制度傾向掠奪性,則容易陷入停滯或衰敗。(延伸閱讀:季凡觀點: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國家為何失敗》的作者和前IMF高層)
季凡
2025-01-02 15:02
財經
科技
熱議華爾街
AI
從《AI顛覆經濟學》看AI如何改變世界
在12月22日的《TwoMoneyLoversPodcast》EP92中,我們將結合書評《AI顛覆經濟學》與《華爾街日報》報導:〈FightingFinancialCrimeCouldPayforNasdaq〉(打擊金融犯罪有助納斯達克獲利),討論AI如何在歷史脈絡中推動經濟變革。
Two Money Lovers
2024-12-13 13:53
評論
國際
政治
專欄
簡錫堦觀點:美國也是失敗的國家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強生(SimonJohnson),及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JamesA.Robinson)共享殊榮。
簡錫堦
2024-11-13 07:00
新聞
國際
兩岸
財經
VIP
經濟
大國博弈
「林毅夫更有資格拿諾貝爾經濟學獎!」香港學者:中國發展打破今年得主的「西方迷思」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14日傍晚公布,由美國學者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強生(SimonJohnson),以及英國學者羅賓森(JamesA.Robinson)獲得殊榮,表彰他們研究社會制度的包容或掠奪性,如何影響國家間的繁榮差距,以及影響經濟發展的貢獻。不過,香港經濟學家雷鼎鳴有不同看法,他批評3人的理論對中國發展視而不見,「林毅夫、蔡昉和李周更有資格拿諾貝爾經濟學獎」。
兩岸中心
2024-10-28 18:51
新聞
國際
財經
經濟
AI
美國經濟風暴將至!諾貝爾獎新科得主警告:三項劃時代挑戰襲來,美國卻還在夢遊
《紐約時報》17日刊出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的客座評論〈美國在於經濟風暴之中夢遊〉(AmericaIsSleepwalkingIntoanEconomicStorm)。雖然通貨膨脹看似得到控制,就業市場也保持不錯的表現,連低端工作機會的薪資都在上漲。但艾塞默魯警告「這只是曇花一現,經濟風暴即將來臨」,「對於人口老化、AI崛起、新全球化三項挑戰,美國人尚未做好準備」。
李忠謙
2024-10-19 12:42
新聞
長平觀察: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十年前就讓中共不高興了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諾貝爾和平獎(1989年達賴喇嘛和2010年劉曉波)和諾貝爾文學獎(2000年高行健)遭到中共宣傳機器的攻擊之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否也會成為其攻擊目標?
德國之聲
2024-10-18 05:40
評論
國際
財經
專欄
呂紹煒專欄:國家為什麼失敗?有不變的成功方程式嗎?
探討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文明的成敗興衰,一直是一個吸引人卻又難有亙古不變答案的大題目,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頒給這個領域的學者。
呂紹煒
2024-10-16 06:20
新聞
國際
財經
下班經濟學
熱議華爾街
季凡觀點: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國家為何失敗》的作者和前IMF高層
根據10月14日《華爾街日報》的專文: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國家為何失敗》的作者和前IMF高層。筆者摘譯該文章,並加入了一些後續補充訊息,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季凡
2024-10-15 21:26
新聞
國際
台灣已實現「廣納性體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專制中國難保經濟繁榮,擔憂川普破壞民主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之一的羅賓森(JamesA.Robinson)接受美聯社專訪,他談到自己一直在研究世界的不平等現象,並試圖從歷史進路瞭解繁榮國家與貧窮國家的差異與成因。羅賓森也談到他對專制中國的悲觀預測,台灣則是實現了他推崇的廣納型制度,成為一個包容開放的社會。
國際中心
2024-10-15 09:19
新聞
國際
2024諾貝爾經濟學獎:「證明社會制度對繁榮的重要性」,艾塞默魯、強生、羅賓森獲肯定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今日(14日)揭曉,由麻省理工學院的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強生(SimonJohnson),以及芝加哥大學的羅賓森(JamesA.Robinson)榮獲桂冠。諾貝爾獎委員會稱,這三位經濟學家研究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幫助我們瞭解各國之間的繁榮有何差異。
國際中心
2024-10-14 17:54
風生活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AI目前發展的方向,可能會讓社會不平等更嚴重!不僅不利民主,還會加強專制
開始用火,讓早期人類的生活大不相同。在南非的斯瓦特科蘭斯洞(Swartkrans),目前挖掘到最古老的幾層顯示,有古代原始人骨遭到食肉動物(大型貓科動物或熊)啃食的跡象。對於當時的頂端掠食者來說,人類肯定是種容易下手的獵物。而在我們的祖先眼中,漆黑的洞穴又特別危險,應該要避之大吉。然而,同一個洞穴也找到人類最早開始用火的證據,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出現一層焦炭的痕跡。考古紀錄從此完全逆轉:從那時起,留下的就多半是非人類動物的骨頭了。開始能夠控制火,讓原始人開始有能力占領並控制洞穴,與其他掠食者的地位就此逆轉。
天下文化
2024-06-04 10:40
風生活
財經
科技
下班經濟學
商業
中國AI整體發展落後美國,為何臉部辨識領先全球?專制政府開啟監控科技惡性循環
原本眾人對網路與社群媒體充滿歡欣與期待,認為這些工具具有推動民主化的巨大潛力。如今,已經有人開始抱持完全相反的結論,認為數位工具從本質而言就是反民主。例如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NoahHarari)就說:「科技有利於暴政。」
天下文化
2024-01-12 09:40
評論
政治
專欄
謝明瑞觀點:由「國敗論」談台灣大選
小米創辦人雷軍的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謝明瑞
2023-09-15 07:10
新聞
國際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科技
美中科技戰誰是贏家?MIT經濟學者示警:美科技巨擘和共產黨在做類似的事
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升高,美、中科技戰延燒,美國會持續保持領先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重量級學者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指出,美中科技競賽前景令人憂心,「科技在中國是由共產黨主導,用來監控人民;在美國則是由科技巨擘主導,這些科技公司也用科技來監控民眾,這不是好的發展方向。美國應該用科技來賦權人民,促進民主社會的發展。」
謝錦芳
2022-10-15 16:50
評論
國際
國內
財經
風書房
專欄
朱敬一專文:不要被張夏準誤導了
二○一○年起,因為亞非動亂,大批難民逃往歐洲,許多歐洲國家社會受到衝擊,形成排外性的民粹主義。二○一六年英國脫歐,美國川普當選總統,這些事件加上歐洲難民危機,形成巨大的「反全球化」風潮。因為全球化是「新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的一環,所以反全球化所代表的反新古典自由經濟,或是近乎民粹式的保護主義,自然就成為當紅。
朱敬一
2021-01-19 05:50
評論
國際
兩岸
財經
風書房
專欄
朱敬一專文:對岸中國,往何處去?
「中國往何處去」是我已故好友楊小凱(原名楊曦光)一九六八年一篇大字報的標題。當時是文革將啟未啟之際,毛澤東設下了一個「引蛇出洞」的大陷阱,誘出了一批敢說真話的年輕人。楊曦光那年十九歲,因為那篇大字報入獄十年。一九八七年出獄之後,所有學校都不敢收他,曦光只好「啟用乳名」,改名「小凱」,才能念大學。後來因緣際會,在中央研究院鄒至莊院士訪問武漢大學時結識,遂能赴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拿到博士後,小凱至澳洲莫納許(Monash)大學教書,直至二○○四年去世。
朱敬一
2021-01-17 06:20
評論
兩岸
國內
歷史
專欄
王宗偉觀點:文化大革命其實是華語文化圈的必修課嗎?
台灣的選舉很像文革,是民主化這30年來,在整個華語世界常聽到的一句話,這每每讓台灣許多進步人士感到憤慨。但目前追本溯源最早流傳這個定性的版本,卻來語出於一位讓人掉眼鏡的海外華人菁英,所給的評價。這是傳說一度是諾貝爾經濟獎熱門人選的楊小凱教授,經過半年左右的親身體驗後做出的評價。
王宗偉
2020-05-24 07:0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