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羅曼諾夫王朝 文章列表
#
羅曼諾夫王朝
約 21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國內
歷史
專欄
王立本觀點:從大歷史看大罷免─獨裁何曾消散過?
最近跟一個現在在科技業做事的以前學生聊Line。他認為,台灣的傳統製造業原本毛利率就很低,再加上人工成本還在上漲,所以他悲觀地認為恐怕很快會全軍覆沒。也很感慨,當年選擇留在台灣發展並不後悔,但是看到台灣現在這樣卻也無言以對。一個80年次,心智正常的未婚大男孩。所謂的心智正常,是指不是1450或者青鳥,雖然也不算真正藍色。
王立本
2025-05-07 06:50
評論
國際
軍事
歷史
專欄
許劍虹觀點:一戰結束105年─那些被扶正的「次要戰場」
今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5周年,提到這場「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TheWartoendallWars),大家都把重點放在「西線戰場」(TheWesternFront)的壕溝戰上。其實也不奇怪,畢竟像戰車、飛機以及潛艦等新武器的首次運用,都發生在這條以英國、法國還有德國為主角的戰場上,極少有人去關注東線、巴爾幹、加里波利、中東以及遠東等次要戰場。
許劍虹
2023-11-12 07:20
風生活
世界
風歷史
卑微的童年:普京為何成為沒有理性的終結者?
揭開普京神秘的面紗,要從傷痕累累的列寧格勒(Leningrad)開始說起,而這是他的出生地。
胡冠廷
2023-05-04 14:10
評論
兩岸
歷史
專欄
蘇育平觀點:藏傳佛教四大活佛的轉世故事
近日拜讀風傳媒〈哲布尊丹巴仁波切轉世靈童首次現身 達賴喇嘛牽動蒙古、中國關係〉之文章,大吃一驚,哲布尊丹巴活佛轉世出現了?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距離上一任哲布尊丹巴活佛於1924年圓寂已經有將近一百年了,而且他牽扯的是外蒙古從中國獨立的史實。
蘇育平
2023-04-02 15:00
國際
歷史
伊麗莎白二世:幾乎從不失誤、為國家服務直到最後一刻,她的治世之道與傳奇成就
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26年4月21日出生時,她的祖父喬治五世國王統治著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
蔡娪嫣
2022-09-09 23:01
風生活
世界
風歷史
用神蹟迷惑沙皇、睡遍貴族婦女,更搞垮整個俄羅斯大帝國!一窺「妖僧」拉斯普丁的真面目
“RaRaRasputin~”伴隨著簡單易記的旋律,這首名為Rasputin的英文歌迅成為YT上的熱播歌曲之一。但是,大家是否想過這首歌裡面的Rasputin是否真有其人?如果有,那他又是怎麼樣的存在呢?今天,就以拉斯普丁為主題,敘述這個影響帝國末尾的傳奇人物吧!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
2022-08-16 15:51
VIP
評論
國際
兩岸
專欄
名家專欄
孫慶餘專欄:中共擴張野心肆無忌憚!
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香格里拉對話」,美國防長奧斯汀演說抨擊中共在區域內做出一連串脅迫挑釁的危險行為,包括幾乎天天侵擾台灣空域。日本岸田首相受邀發表專題演講,更暗指中共在東海台海南海違反國際法及不顧國際法庭判決,不斷試圖片面改變現狀,並指「今天的烏克蘭(被俄國入侵)可能就是明天的東亞(被中共入侵)」。而美日韓防長會談及美日澳防長會談無不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呼籲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日中防長雙邊會談,日本岸信夫同樣指出「台海的和平與穩定不僅對我國,對整個國際社會也極為重要。」
孫慶餘
2022-06-20 15:10
評論
國際
歷史
專欄
觀點
閻紀宇專欄:「我們是進步的前提,我們是暴政的解藥」,只是,「我們」未必能長命百歲
202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其實是頒給一個特殊的「行業」:堅持報導真相、彰顯普世價值、不懼國家機器迫害、力抗社群媒體歪風、甚至以身殉道的新聞工作者。12月10日,俄羅斯的穆拉托夫與菲律賓的蕾莎來到挪威首都奧斯陸,代表這群有名或無名的英雄領獎。
閻紀宇
2021-12-14 06:10
新聞
國際
歷史
1%Style
她讓毛澤東、希姆萊、末代沙皇尼古拉都有了顏色!俄國藝術家謝日尼娜再現歷史「真實瞬間」
「有人希望改寫二戰歷史,」俄羅斯退休德語教授奧爾加・謝日尼娜(OlgaShirnina)直言不諱地說。
BBC News 中文
2020-10-05 12:40
新聞
國際
歷史
慘遭滅門的末代沙皇:動用分子遺傳學技術,專家確認尋獲尼古拉二世家族遺骸
俄羅斯調查委員會17日發表聲明,宣佈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附近的森林中發現的人類遺骸屬於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庭成員。
德國之聲
2020-07-27 11:1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歷史
從赫魯雪夫到戈巴契夫:《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選摘(2)
「史達林死了。」──聽聞了握有所有權力的獨裁者之死訊,蘇聯的人民都非常地震驚與悲傷。史達林的遺體後來也做了防腐處理,與列寧放在一塊。此時的蘇聯人民們,戰戰兢兢地等待站上「列寧與史達林墓」的新領導人出現。後來,後繼主席暫定由馬林科夫擔任,而包含他在內,從共產黨幹部的權力鬥爭下脫穎而出的,還有一位叫尼基塔.赫魯雪夫的人。赫魯雪夫生於庫爾斯克,原先是頓巴斯的煤礦礦工,他對史達林非常忠心,這也讓他免於被冠上各種「罪名」。儘管他當時已五十九歲,精神卻同樣硬朗。在政治上,赫魯雪夫用著自己的一套方式,成功帶出了自己的風格。
土肥恆之
2018-02-04 05:1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歷史
列寧與「十月革命」:《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選摘(1)
在羅曼諾夫王朝解體後不久的四月初,一位逃亡的革命政治家從瑞士回到了俄羅斯。他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也就是列寧。列寧自一八九○年從喀山大學退學以來,就將身心奉獻在革命運動,回到俄羅斯的當年,他已四十七歲。經過在西伯利亞三年間的流放與兩次逃亡生活的他,這時早已確定了他的方向。
土肥恆之
2018-02-03 05:10
評論
國際
風書房
歷史
新新聞
專欄
文化
林正修觀點:以舌尖上的記憶,療癒民族的偏執與陷溺
安妮亞‧馮‧布連姆森(AnyaVonBremzen)1963年出生莫斯科,十一歲時和媽媽移民到美國,之後安妮亞成為知名美食專欄作家。而在離開俄羅斯近四十年後,她寫了「精通蘇聯料理藝術」一書,從餐桌上的食物回溯近俄羅斯故土百年來的變遷。此書的分量遠超過美食導覽或一般的文化獵奇,從說服的效果來看,美國歷來發動的反蘇宣傳,也許還不如這對來自蘇聯母女的親歷來得真切。這本書是一個關於食物,渴望與自我追尋的故事,讀來令人拍案稱絕又笑中帶淚。
林正修
2017-12-03 05:50
評論
國際
觀點投書
歷史
觀點投書: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真相—攻佔冬宮真的是一場血戰嗎?
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引領了整個20世紀共產革命的風潮,除了將俄羅斯蛻變成世界上首個共產國家,隨後這股巨大紅潮更是蔓延了半個地球,在共產主義的最全盛時期,主導了超過30個國家的政權與統治世界上1/3的人口。東歐、非洲、中南美洲、亞洲都曾經被插上大量的紅旗。
葉宇峰
2017-12-02 06:00
新聞
國際
歷史
文化
「猶太人謀殺末代沙皇,進行復仇儀式!」俄羅斯主教指控、東正教會展開調查
1918年7月16日,蘇聯南部的葉卡捷琳堡,共產黨人尤洛夫斯基率領的行刑隊抵達一處別墅,將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婦,4位公主和王儲阿列克謝、4名侍從全部趕入地下室,以槍擊、刀砍的方式處決,再將11人的屍體拖到鄉村地帶棄屍。換言之,這位俄羅斯末代沙皇慘遭滅門。
魏嘉瑀
2017-12-01 09:00
風影音
國際
歷史
俄羅斯革命100周年》鬍子剃光躲在村莊的列寧、坐在樹上不知大難臨頭的沙皇……從歷史照片重溫歷史
1917年俄羅斯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浪潮,成為20世紀最具爆發性的政治事件,這場殘暴的革命讓羅曼諾夫王朝劃下句點,結束了俄羅斯好幾個世紀以來的帝國統治,當年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後被迫退位,成為末代君主,他與妻子兒女更在「十月革命」之後慘遭處決。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順利取得政權,1919年建立起「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蘇聯」,一舉掀起震撼全世界的共產主義風潮。
韓亞庭
2017-11-07 08:00
評論
國際
歷史
專欄
王宗偉觀點:「土地、和平、麵包」俱缺,天然獨為什麼捍衛你?
今年適逢1917年兩次俄國革命的百年祭,在台灣很少人關注這幾次重大歷史事件,除了幾場新書發表會找不到甚麼特別重要的紀念活動,彷彿完全被台灣人遺忘了一樣。但這兩場革命對於爾後世界上的每一個類似後進國的非共政府,都有非常值得注意的歷史教訓,特別是當這個政府必須要面對,各種民眾不滿的內憂、共產勢力入侵以及其他各種外患,所招致的生存危機時。
王宗偉
2017-11-07 06:40
評論
國際
專欄
閻紀宇專欄:紅色十月的灰色百年紀念日,但是俄羅斯有了一位新沙皇
1917年11月7日(俄羅斯舊曆10月25日),俄羅斯首都聖彼得堡,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派」武裝起義,包圍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並在第二天凌晨2點兵不血刃進宮,8個月前沙皇遭推翻後才成立的臨時政府徹底垮台,「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史稱「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革命」,當代與後世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閻紀宇
2017-11-07 06:10
風影音
國際
哭泣的沙皇?俄羅斯「二月革命」100周年前夕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雕像流淚顯「神蹟」
1917年,俄羅斯爆發一系列革命浪潮,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因「二月革命」被迫退位,全家遭到軟禁,之後在「十月革命」中遭到槍決。2000年,俄羅斯東正教會冊封尼古拉二世為聖徒,克里米亞首府塞凡堡檢察總署附近則在2016年豎立1尊雕像,而今年適逢二月革命100周年,據稱這尊雕像出現流淚「神蹟」,吸引不少東正教徒前往朝聖。
簡恒宇
2017-03-07 08:00
評論
風生活
國內
風書房
楊照專文:從回望傳統文化得到救贖的日本人
泰戈爾在中國的流行,還不算是驚人的事。更驚人的是,類似的描述與接待,同樣地也在歐洲出現。當英國對他已經很冷淡的時候,我們看到最喜歡他的國家,一個是德國,一個是義大利。他之所以一直去拜訪歐洲,是因為大家一直邀請他。而且當他到的時候,像徐志摩這樣的文字就一直歌頌他。從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代表了西方帝國主義巨大愧疚感的湧現。
楊照
2016-02-18 06:5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