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二世:幾乎從不失誤、為國家服務直到最後一刻,她的治世之道與傳奇成就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與王夫菲利普,攝於1953年(AP)

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26年4月21日出生時,她的祖父喬治五世國王統治著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

到她於9月8日離世的96個年歲裡,全世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而英國失去了帝國地位,至少打過7場大戰,還經歷社會主義政府、嚴重罷工、失控的通貨膨脹和世紀瘟疫。在位70年的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在近一個世紀的動盪中,代表著與日不落帝國歷史的聯繫,也是變化萬千時代裡不變與安定的象徵。

儘管她體現明顯過時、傳統的價值觀,但仍成功將英國君主制保存在國家集體認同的核心。她的聲望也深植於民心,在位的最後幾年支持率一直穩定於70%左右,遠高於西方世界任何當選的政治領導人。

值得注意的是,伊麗莎白二世幾乎沒有失誤地服務人民直到最後一刻,她的恪盡職守、波瀾不驚,反而加強而非削弱王室,這也許是她最大的成就和遺產。

相較於歐洲大多數君主制國家所經歷的王室成員縮減,英國王室大家庭繼續生活在童話般的輝煌宮殿和城堡內,他們的婚禮或重要節日、儀式,排場之盛大是現代任何君主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但伊麗莎白二世的尊榮高貴並沒有使她疏遠人民,反倒維護了君主制傳統上的神秘感。

2015年6月24日,盛裝出席國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聯社)
2015年6月24日,盛裝出席國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聯社)

盡責但保持距離的政治平衡之術

伊麗莎白二世登上王位時,王室雖不再具備實權,但她始終盡責地給予國家領導人適當協助。70年來的每個星期,她都會接見首相,耐心傾聽首相的煩惱,給予一些建議、鼓勵和警告。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所有覲見女王的政客都受益於其豐富經驗,和對英國與世界歷史的看法,而且她不會為任何個人原因遊說,或試圖以某種方式影響政府。首相完全不必擔心告訴她的國家大事會外洩,她是他們唯一可以自由交談且真正了解國家運作的人物。對於因政治局勢而戰戰兢兢的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會面是一種解脫。

「他們向我傾訴或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伊麗莎白二世曾說,「如果他們有任何問題,我有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提供幫助。我認為……我就像某個人的海綿一樣。」

伊麗莎白二世身體力行地關心著她的國家。1970年代初期,女王私人秘書估計,她每天都要花3個小時閱讀外交部電報、國會議程報告、部長備忘錄和內閣會議記錄。她記得讀過的文件內容,在交談中透露出的記憶力與無所不知,讓首相們措手不及。「我很驚訝,」1957年至1963年出任首相的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寫道,「女王陛下掌握了消息和電報發送的所有細節。」

198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與現任首相柴契爾夫人以及5位前任首相(AP)
198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與現任首相柴契爾夫人以及5位前任首相(AP)

作為國家的虛位元首,她的工作有時必須拋下個人情感,配合英國政府的政策,與政治外交掛勾,為英國與其他國家的和平、和解帶來貢獻。

她於1965年訪問德國,標誌德國戰後被國際排斥的難堪結束。1994年,她前往終結冷戰的俄羅斯訪問,將末代沙皇的可怕遭遇拋在腦後。女王丈夫菲利普(Prince Philip)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後裔,曾提供DNA樣本,以證明1991年從俄羅斯東部挖出的骨骼是被謀殺的皇室成員。 (相關報導: 戰爭讓烏克蘭對中國信任大減 《日經亞洲》:烏克蘭傾向台灣氛圍漸增 更多文章

2012年,她帶著溫暖微笑與北愛爾蘭新芬黨的麥金尼斯(Martin McGuinness)握手,擱置1979年蒙巴頓勳爵(Lord Louis Mountbatten,她的遠房表弟)遭「愛爾蘭共和軍」刺殺的悲劇。麥吉尼斯曾是「愛爾蘭共和軍」參謀長,帶領北愛激進分子以恐怖攻擊、暗殺等暴力手段追求獨立。在1969年到2001年期間,北愛總共有3523人死於反對英國統治的暴力衝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