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北京故事 文章列表
#
北京故事
約 32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曹若梅觀點:從故宮文物看分久必合
2024年4月,馬英九的大陸尋根之旅來到明、清兩代的權力中樞紫禁城,目前為「故宮博物院」,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名列世界文化遺產,還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可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馬英九也鄭重表示,任何去中國化的行徑都不會成功,因為中華文化已經深植在炎黃子孫的血脈。
曹若梅
2025-05-08 05:50
評論
國內
藝文
歷史
專欄
1%Style
陳芯凝觀點:氣質美女玩古董--「味餘書室」讓頂級收藏家餘味無窮!
如果您以為收藏文物、經營古董買賣的都是些老先生,那麼見到詹元元肯定會顛覆你的認知!的確,古今中外知名收藏家或古董商都以男性居多,像詹元元這樣的氣質美女,極為少見也顯得特別亮眼。曾經在國際拍賣公司佳士得台灣分公司任職15年的經歷,讓她有機會與全球眾多大收藏家互動,她所創辦的「味餘書室」目前正舉辦古董文物展,展品全都來自台港兩地著名收藏家--包括台灣頂級收藏圈「清翫雅集」的成員。
陳芯凝
2024-05-11 05:50
評論
國內
風書房
歷史
千難萬難見證蔣經國圖書館誕生:《錢復回憶錄‧卷四》選摘(2)
七海園區暨蔣經國總統圖書館於二〇二二年一月二十二日開幕,當天蔡英文總統親臨參加,另外有馬英九前總統、吳敦義前副總統、柯文哲市長、郝龍斌前市長及經國先生長孫蔣友松及本會董事、學者、捐款者、社會賢達、參與園區及圖書館興建人士和媒體負責人等二百餘人參加。開幕典禮先播放影片「一個總統圖書館的誕生」,再由我講話,說明此一園區及圖書館的興建以及七海寓所的開放,是為了保存古蹟、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也兼顧休憩與深度觀光的需求。我也特別感謝捐款、協助解決困難以及參與興建的女士先生,他們是本會的貴人,我們會永遠感謝。
錢復
2023-10-05 05:10
VIP
評論
政治
兩岸
專欄
政經解密
林庭瑤專欄:賴清德「台海說」VS.侯友宜「杯水論」
總統大選前的兩岸論述爭相出籠,新北市長侯友宜談及兩岸議題時說,形容中華民國是「杯子」,台灣則是「水」,彼此共生,若無國家安全,杯破則水覆。綠營嘲諷侯友宜是韓國瑜的草包2.0版,時代力量主張不要「杯從中來」。然而,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拋出的「台海說」,就比侯友宜的「杯水論」來得高明?
林庭瑤
2023-04-29 14:4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馬踏山海關,愛新覺羅漢化可溯源自大明永樂帝:《大清紫禁城》選摘
1644年暮春4月,打進北京的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前皇宮─紫禁城裡燃起火焰,匆匆宣布稱帝。
翟晨旭
2022-07-11 13:10
評論
兩岸
藝文
歷史
專欄
李怡專文:基於原則的抗議是社會免疫系統,其衰弱則預示死亡
他說的「統一有什麼好,不統一有什麼不好」這句話,破除了我當年認為「統一是天經地義」的迷思。
李怡
2022-06-26 13:50
風生活
世界
風歷史
文化
慈禧太后的生活有多奢侈?洗澡要用100條毛巾、擦完一次就扔掉…吃飯排場簡直太誇張
「寧壽宮區」的後半部,在中軸線上,有三個主要建築,由南至北分別是「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剛才的「寧壽宮花園」就在這三個建築物的西側,原本兩者是相通的,但是由於故宮線路的安排,還是必須回到「養性門廣場」上,從「養性門」進入它中央的生活區。也是從這裡開始,包括剛才的「乾隆花園」,才算真正進入一個私人領域的地方,而不像南邊的建築尚有點公務性質的味道。
時報出版
2022-03-11 18:47
評論
兩岸
藝文
歷史
專欄
李怡專文:救亡壓倒啓蒙,最可惜一片江山
「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
李怡
2021-11-13 05:5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藝文
歷史
當一天的九門提督,巡視北京城吧:《故宮應該這麼逛》選摘
2020年北京故宮落成600週年,故宮博物院為了迎接這個重大的日子,其實早在2004年就開始大規模的整修紫禁城了,經過十數年的時間和精力之後,終於趕在這個重要的日子全部完工。現今開放的面積也達到空前的80%,許多之前未曾與世人見面的地方,現在終於可以一窺究盡了。現在就讓我們以故宮內的中、東、西3條路線,全方位探尋600年的故事!
吳駿聲
2021-11-07 05:10
評論
國內
風書房
藝文
專欄
江青專文: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憶張毅
佛光山台北道場2020年11月20日舉行「張毅 追思紀念會」,通告上用一行手書的字「永遠沒有來不及的愛」作標題,寫著這行字的卡片是今夏張毅在為楊惠姍慶賀生日時,隨同花一起獻上的「心」!看後我悲從中來,情不由己的馬上惦念起惠姍,擔心她如何面對與張毅的永訣?知道她不接電話,只能在點燃的白燭前,默默悼念張毅:給他送行、祈福,無限痛惜這位有情、有義、有抱負、有尊嚴、有使命感的理想主義者,才69歲就離開了他愛的親人和世界!同時也在燭前祈盼惠姍節哀,勇敢地邁過生離死別這一坎!
江青
2021-10-24 05:00
評論
藝文
歷史
專欄
文化
洪三雄專欄:三松後嘉定第一名手—具建安風骨的魯珍
嘉定派竹人吳之璠,字魯珍,別號東海道人,嘉定(今屬上海)南翔人士,生卒年月均不可考。一般認為吳氏生於清初,卒於清康熙晚期或雍正初年;但亦有明末崇禎年間出生之說,甚或直言生於清康熙元年(1662)卒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者,根據為何不得而知。但其主要活動時間約在康熙中晚期則為通說。
洪三雄
2021-05-16 05:40
評論
風生活
風書房
風歷史
御花園中的暗戰,一場爭相輸掉的選秀賽:《真相只有紫禁城知道》選摘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軸線上最北端的御花園,雖然占地一萬二千平方公尺,但對宮廷來說,實在算不上是大的休憩場所,相較於今天的生活,有點類似社區裡的綠地。不過,要談到紫禁城的清宮生活,御花園有一項大家熟知的業務,就是皇家選秀。
楊原
2020-10-16 05:10
評論
兩岸
風書房
歷史
專欄
文化
徐禎苓「重返魔都1930」:劉吶鷗的皇城,有溫存還有免不了的狠
那是銀杏滿開的季節,天氣晴朗,天空是一片希臘藍,藍得沒什麼雲朵。此景很難想像是在北京,大家總說北京空氣不好,有霧霾,尤其冬天,天空經常灰得令人憂鬱。可是,APEC會議期間,天空一反常態的藍,當然也沒有雨。
徐禎苓
2020-04-12 05:40
風生活
風歷史
貴為皇帝卻吃冷飯、窩進太妃宮蹭熱食…末代皇帝溥儀竟是這樣長大的!
溥儀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的,他的三次登基都非他如願。有人說他是漢奸,仲編倒不認同,就溥儀所生長的環境裡面,他的眼裡根本沒有「漢」這個大統一的概念,且人家身為滿族親貴,也沒有必要遵循漢人政權的道德價值觀。
歷史說書人
2020-03-22 06:30
評論
政治
兩岸
國內
專欄
王瀚興觀點:該「滴水不漏」的是惡意造謠!阻絕台人返鄉違憲違法
日前臺人武漢包機返鄉,亦有具居留證之陸配與台人共乘,且下機後有一名武漢肺炎病歷確診,其餘防疫隔離,或有認第二次包機應予以暫緩,筆者或有不同見解。
王瀚興
2020-02-07 06:40
評論
兩岸
專欄
李華觀點:中國人的貴族情結─做養尊處優的還是懸崖邊的貴族?
習近平應該是中共歷史上擁有頭銜最多的領導人。據統計,他有超過12個大大小小的正式頭銜。除此之外,他還在近些年的造神運動中,獲封諸多榮譽稱號,比如習大大、領袖、全黨核心。去年底,習還在中共政治局召開的民主生活會後,獲封「人民領袖」。
李華
2020-02-02 06:2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文化
陳朝平觀點:誰說故宮典藏不能一次展出?
台北故宮典藏的文物可不可以一次展出?要回答這問題前,容我先說說幾個小故事。
陳朝平
2019-10-26 07:00
評論
國際
政治
兩岸
風書房
歷史
誰才是老大?《強國爭霸南海夢》選摘(5)
人們常有一個誤解,以為英國、中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因為他們是最早擁有核武的國家。這或許可以統合他們的立場,可是一九四五年聯合國設立時,只有美國擁有核彈。蘇聯最初是在一九四九年進行核試,英國於一九五二年,法國於一九六〇年,中國則於一九六四年。這些國家其實是二戰的五個戰勝國,而中國當時是國民政府,但隨後流亡到台灣。在爭搶席位時,美國一度支持巴西擔任常任理事國,可是遭到英國與蘇聯反對。
賀斯理
2019-09-22 05:10
風生活
故宮出借《祭姪文稿》給日本,竟引起中媒痛批、網友揚言武統台灣!對岸究竟在氣什麼?
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世譽為「在世顏體第一」、「天下行書第二」的《祭姪文稿》,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日此國寶級文物因出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而引發眾多討論,中國網友甚至痛批台灣拿中國國寶去「媚日」,甚至出現非理性言論「台灣從上到下渾蛋透頂」、「再不統一臺灣,那些賣國賊就要賣掉我們的祖產啦!」、「這些人真的是毫無廉恥喪心病狂,真的武統臺灣吧,不要再讓這群賤人傷害我們民族了。」究竟為何這次展覽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
蔡佳妘
2019-01-17 17:26
風生活
旅遊
風歷史
《延禧攻略》太夯!遊客造訪真實的延禧宮卻超幻滅...竟是一座經歷數十次惡火的「爛尾樓」
隨著宮鬥劇《延禧攻略》走紅,北京故宮內的「延禧宮」近期擁入大量人潮。但這處宮殿在清代多次歷經大火,改建西洋樓卻未完工,讓不少參觀民眾到場才驚呼「怎麼長這樣」。
中央社
2018-08-29 15:3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