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馬英九的大陸尋根之旅來到明、清兩代的權力中樞紫禁城,目前為「故宮博物院」,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名列世界文化遺產,還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可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馬英九也鄭重表示,任何去中國化的行徑都不會成功,因為中華文化已經深植在炎黃子孫的血脈。
馬英九所言不虛,儘管綠營伎倆盡出的想要去中、仇中,但是對臺灣民眾而言,故宮文物就是國寶,紫禁城就是皇宮。無論是甄嬛、如懿還是魏瓔珞,那一股股的清宮熱,也讓劇中的服道化衝上熱搜,觀眾從來沒把雍正、乾隆看作是彼得大帝或是拿破崙,大家熟悉的是養心殿、延禧宮而不是凡爾賽宮,因為中國歷史和每個人都緊密結合,其中的故事和典故,更是你我的思維邏輯。例如康熙訓誡兒子雍正的「戒急用忍」,曾被李登輝引用,乾隆的名言:「能清能淡可以養壽」,當真是符合時下的醫療保健觀。至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所有國寶,都來自於神州大陸,那一段驚心動魄的遷徙,堪稱是天佑神助,再次印證了兩岸血濃於水的不可分離。
由於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軍的威脅從東三省蔓延入關,戰火很可能波及北京,當時的院長易培基基於古物安全考量,決定要讓國寶搬家,並由院長秘書吳瀛負責籌劃。
為了妥善的放置古物,外包裝的箱子必須先經過吊摔測試,證明其結實可靠,足以擔當保護文物的重任,箱內填充所用的棉絮,更要具備彈性佳,防震效果確實的特質。此外,各類文物的裝箱除了要分門別類,登記在冊,還要穩放、緊綁,避免碰撞搖晃,鉅細靡遺的繁瑣,超乎大家想像。例如皇后所戴的鳳冠,一顆顆珍珠翡翠都要先取下分別安置,再用棉絮層層包裹,然後才能裝箱,工作人員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戒,深恐對國寶有所損傷,其中的艱苦不難想見。不過,這些準備還都只是前奏,當時的隆隆炮火難免造成人心惶惶,所以國寶出城只能暗夜進行,安排運輸的難度更為提升。
1933年2月5日的北京全城戒嚴,兩千多箱文物靜置在紫禁城廣場,趁著夜色深沉,箱籠悄悄運到前門火車站,直接登上故宮文物專車,由軍警嚴密護送,經由平漢鐵路到達鄭州、隴海線到徐州,再轉津浦線到浦口,登船轉運到上海,這時日軍侵華的步調加快,一大批珍寶竟在上海火車站空等了20多天,短期內找不到合適的存放處所。所幸的是,就在日軍步步進逼,社會秩序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國家寶藏冥冥中似乎有靈,烽火下毫髮未傷,豈非天佑我中華!
故宮國寶最終落腳於法租界的天主堂仁濟醫院,一棟七層樓的倉庫。雖然前一年日軍在上海引發「128事變」,但是國寶始終安然無恙,直到南京故宮分院在1935年落成,之後又陸續從北京運來四批寶物,總共一萬九千多箱的文物,終於安身到了南京。
隨著中日戰爭在1937年全面爆發,寶物又分成三條路線啟程,在槍林彈雨中輾轉西遷重慶,1948年開始又往臺灣遷移,輪船、火車、飛機,真可說是步步驚心,大家熟悉的毛公鼎、翠玉白菜、唐三彩、青花瓷等等,就這樣千里迢迢來到臺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在世人面前展現絕代風華。尤其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於2011年在臺北故宮兩卷合璧展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也有著分久必合的深刻寓意。馬英九此時有感而發,希望延伸餘音繞梁的後續效應,特別是喚醒臺灣的年輕世代,應該謹記文化傳承是光榮,國族認同是使命,中華文化堪稱是遍地開花,例如我們的傳統農曆新年,已在去年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華夏之光,榮耀古今!
在2025年的5月4日開始,每周日晚上五點,中天綜合台嶄新的一鳴驚人第四季節目已經開播了,由全臺優秀的國中同學共同參與,搶答關於中華文化的文史題目,主持人的優秀表現,以及同學們的臨場反應,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永續綿延,也希望所有關心歷史文化的朋友們,能按時觀賞本節目,並為優秀的同學們加油鼓勵! (相關報導: 陳羋妡觀點:故宮文物力挺台灣數十載,誰懂它這一路的難?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作家。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