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於本(3)月10日發布聲明,同意恢復兩國在2016年中斷的外交關係。沙伊稱得上是世仇,雙方因民族、教派和地緣政治利益的衝突,加上外力因素的介入,長期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潛在的一個火藥庫。2016年1月2日,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處決了伊朗什葉派知名教士尼姆(Nimral-Nimr),引發伊朗民眾不滿,並有群眾攻擊沙國駐伊使館,最終導致沙國宣布兩國斷交。沙伊復交來得突然,被外媒形容是中東地區的一場「地緣巨變」;它是在中共積極斡旋下,經過雙方在北京五小時的談判後達成的,可以說是中共今年「兩會」開局以來的首場外交勝利。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說:「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盪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而中共官媒《環球網微信公眾號》則認為,沙伊北京對話取得重大突破,具有下列三點重要啟示:一是元首外交引領航向。2022年12月,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後疫情時期出訪的其中一站,便是沙烏地阿拉伯,並出席在沙國首都利雅德舉行的「海灣-中國峰會」,成為北京緩和沙伊緊張情勢的關鍵。上(2)月習又在北京歡迎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Raisi)到訪,這是習近平今年接待的第一場國是訪問。二是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果實踐。中共過去幾年多次提出海灣安全框架和解決巴以衝突的倡議,中共認為沙伊復交說明全球安全倡議可以成為「平息衝突、化解矛盾的指南針和路線圖。」三是沙伊和解符合時代潮流。近年來沙烏地等海灣國家重視經濟改革,尤其是能源轉型;伊朗也以國內穩定與發展為優先事項。西方媒體透露,早在2021年4月,沙伊代表即在巴格達會面,雙方領導人隨後皆表達重啟對話的意願。沙烏地阿拉伯是美國在中東的主要盟國,沙國政府告訴美方,他們計畫探索改善與德黑蘭的關係;但華府錯估形勢,認為當時沙伊和解的可能性很小,故在未提出異議的同時,仍繼續保留對伊朗的大部分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