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在看似偶然的瞬間,悄然轉向。國際政治的角力,像冰山一樣,藏在水面下的交易部分遠大於水面上的公開部分。
2025年,兩位個性迥異卻同樣強勢的領導人——習近平(Xi Jinping)與川普(Donald Trump)——有可能在北京進行一場外界稱為「生日峰會」(Birthday Summit)的高層會晤。他們的生日僅相差一天,但這場會談的重量遠超過這個象徵性的巧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數十年地緣政治格局的轉捩點。
這場峰會不再只是雙方展示外交禮儀或互探虛實的場合,而是一場直指核心利益的戰略交易。中東和平與亞太再平衡,成為兩國談判桌上最具分量的籌碼。川普急於為自己的第二任期贏得無可爭議的外交勝利,特別是在中東地區打造以色列長期安全的新框架;習近平則希望通過中東問題作為突破口,爭取美方在亞太地區戰略上的緩和與讓步,為中國創造更多地緣政治空間。
過去七年,中美之間歷經貿易戰、科技戰、台海軍事對峙與全球供應鏈重組。2025年,雙方從對抗走向談判並非偶然,而是因為彼此都面臨戰略壓力與內部挑戰。川普需要一場外交突破,來穩固在國內權力基礎,並贏得美國猶太裔政治力量的更堅定的支持;習近平則必須為中國經濟贏得外部空間,避免亞太局勢升溫成為長期戰略困局。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外交談判,而是一場「冰山下的大交易」。當中東和平與亞太再平衡同時擺上談判桌,中美兩國可能試圖通過戰略妥協,為未來的競爭重新設定邊界。
2025年,再次擔任美國總統的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可能成為一場改變地緣政治格局的領袖峰會。
據《華爾街日報》2025年3月10日報導,兩人正積極籌備一場「生日峰會」,預計於6月在北京舉行。而川普近日也在他社交平台發文,「習近平即將到美國與自己見面」。川普與習近平的生日分別在6月14日與6月15日,僅相隔一天。儘管表面上被包裝為領袖間的禮節性交往,但這將是一場深具戰略意涵與實質利益交換的高峰對話。
與川普第一次總統任期內的中美高層會晤不同,如今的習近平與川普已彼此熟悉,不再需要繁複的外交鋪陳與形式性寒暄。這次會談預計將直接切入實質性交易,成為「冰山下的大交易」。在這場交易清單中,中東和平與亞太再平衡可能成為雙方核心談判的交匯點。
川普急需為第二任期製造一個歷史性的外交勝利,特別是在中東問題上取得突破,為以色列帶來長期安全保障。習近平則希望透過中東議題作為談判籌碼,緩解美國在亞太地區對中國的軍事壓力,鞏固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川普在首次總統任期(2017年至2021年)內,徹底改變美國傳統中東政策的戰略路線。2018年5月8日,他正式宣布美國單方面退出《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即「伊朗核協議」。川普形容這份協議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交易」,批評其僅限制伊朗核計劃,卻未涵蓋彈道飛彈項目與對外支持的代理武裝行動。
(相關報導:
怒批國安17條、想定2027共軍犯台 朱立倫:賴清德要台獨的背水一戰
|
更多文章
)
川普政府不僅退出協議,還實施「極限施壓政策」,重新恢復對伊朗的全面制裁,並於2020年1月3日下令擊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該行動成功短期內對伊朗構成震懾效果,但也引發區域性緊張局勢升溫,美伊兩國幾乎走向直接軍事衝突的邊緣。
儘管短期內震懾了伊朗,但這一系列行動並未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伊朗核武計畫問題,也未能確保中東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川普在任內促成了2020年的「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使阿聯酋、巴林、摩洛哥和蘇丹相繼與以色列建交,打破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數十年的外交僵局。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始終未正式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伊朗依然是以色列及最主要的戰略威脅。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武裝突襲以色列,造成嚴重傷亡,直接引發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全面戰爭。這場衝突釀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對以色列的國家經濟與長期穩定帶來深遠影響。加沙戰爭再次揭示美國在中東戰略的困境與單邊主義政策的局限性,迫使川普在2024年再度當選後,重新思考更有效的中東戰略。
哈馬斯突襲以色列事件,造成超過1200名以色列平民死亡,為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來最嚴重的攻擊事件。隨後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全面軍事反擊,造成數萬巴勒斯坦人傷亡。這場戰爭讓華盛頓意識到,單靠軍事打擊與單邊行動,無法保障以色列的長期安全,也無法有效遏制伊朗透過代理人勢力發動的間接戰爭。
川普的外交戰略轉向與中東優先政策
川普於2024年重新當選總統,並在2025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然而,就職典禮前夕的1月17日,他便主動宣布與習近平進行通話,討論議題包括「巴以衝突」。這顯示川普在第二任期伊始,即將中東和平與以色列安全列為首要外交目標。
- 2025年2月,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電話會談,希望俄方協助美伊重啟談判。
- 根據彭博社3月4日報導,美國高層官員已在沙烏地與俄方進行實質性談判。
- 2025年3月13日,阿聯酋外交官攜帶川普的親筆信前往德黑蘭,表達美方希望重啟伊朗核問題談判。
這一系列外交努力表明,川普試圖突破伊朗核武僵局,達成遏止伊朗威脅的實質性成果。他的目標明確——實現「歷史性中東和平」,進一步鞏固以色列的長期安全地位。
美國戰略需求深層考量
川普推動以色列長期安全保障與中東和平,並非僅為個人政治遺產,而是呼應美國戰略的核心需求。無論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或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美國政治菁英對以色列的支持歷來一致。以色列安全議題,是美國國內最具共識的「深層政治」(Deep Politics)外交政策之一。
美國猶太裔社群(Jewish American community)在政治、金融、媒體及學術領域擁有深遠影響力,對國內政策制定與國際外交路線的推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猶太人社群(Jewish communities)在歐洲亦有強大影響力,進一步放大以色列安全問題在西方世界政治議程中的地位。
(相關報導:
怒批國安17條、想定2027共軍犯台 朱立倫:賴清德要台獨的背水一戰
|
更多文章
)
因此,川普將伊朗核議題與中東和平作為優先解決對象,不僅滿足個人「締造和平」的歷史敘事,還是維繫美國內外政治穩定與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步驟。這也為川普與中國,達成潛在交易提供了充分的政治動機與戰略背景。
與川普的迫切需求相對應的是,中國在中東的外交崛起。中國在該地區持續擴大政治與經濟影響力,並憑藉其「中立調解者」形象,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獲得更多話語權,為潛在的中美戰略交換奠定了基礎。
中國在中東影響力彰顯
2023年3月10日,北京斡旋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終結兩國長達七年的斷交局面,並降低波斯灣地區爆發戰爭的風險。這一舉措標誌著中國首次以「和平締造者」的角色,成功介入中東地緣政治格局。
2024年7月,中國在北京召開巴勒斯坦內部兩大陣營——法塔赫(Fatah)與哈馬斯(Hamas)的和解談判,最終促成《北京宣言》。該宣言為巴勒斯坦內部統一提供了政治框架,並提升中國在巴以議題中的地位。同年11月,習近平在「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紀念大會上致賀電,強調中國願為巴勒斯坦人民恢復民族合法權利提供堅定支持,進一步強化了北京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外交影響力。
中伊戰略夥伴關係與核議題影響力
中國與伊朗的戰略夥伴關係,也為北京在中東局勢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槓桿。2021年,中伊雙方簽署為期25年的《中伊全面戰略夥伴協議》,涵蓋能源、基礎建設、軍事合作與科技交流等多個領域。中國是伊朗最重要的經濟支援方之一,也是其原油最大進口國。
在伊朗核問題上,中國被視為少數能夠對德黑蘭施加真正壓力的國家。習近平如果願意動用這一槓桿,不僅能促使伊朗暫停鈾濃縮計畫,還能促使伊朗收斂對黎巴嫩真主黨、加薩哈馬斯等武裝組織的支持力度。
中國可能的戰略籌碼
中國若能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建交,將進一步升級川普上任總統時期「亞伯拉罕協議」的成果,從而建立更為穩定的中東和平框架。這一突破將為川普提供「中東和平締造者」的歷史地位,而中國則可利用該成果換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讓步,例如減少美國在台海與南海問題上的軍事壓力,降低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聯合行動強度,甚至在經貿與科技制裁方面獲得一定程度的鬆綁。
2025年6月可能的「生日峰會」不僅是兩位領袖生日相近的巧合,更是一場可能重塑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高層談判。此次峰會的焦點,將圍繞中東和平與亞太戰略平衡兩大核心議題展開。一場「冰山下的大交易」正悄然醞釀,雙方的需求與目標日趨明朗。
美國的戰略需求:以色列的長期安全
川普第二任期的中東政策,明確將「確保以色列的長期安全」與「穩定中東局勢」作為優先外交目標。這既是他個人外交遺產的重要拼圖,也是美國國內政治現實的需要。維護以色列國家安全始終是美國「深層政治」的共識,美國猶太裔社群的影響力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戰略必要性。
川普深知,伊朗的核計劃與代理人武裝對以色列構成持續威脅。為此,他在2025年初接連展開外交行動:2月與普丁通話,請求俄方協助美伊重啟談判;3月,通過阿聯酋外交管道,將親筆信交予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試圖為重啟伊核談判鋪路。
不過,川普應該會發現,光靠華盛頓與莫斯科的協作遠遠不夠。真正能夠撼動伊朗戰略計算的,必須加上北京的助力。中國是伊朗最大的經濟與能源合作夥伴,自2021年雙方簽署《中伊25年全面戰略夥伴協議》以來,北京對伊朗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
川普清楚,只有在中俄同時出手介入,伊朗才可能在核計畫、代理人支持等問題上做出真正的讓步。中國若能說服德黑蘭暫緩鈾濃縮計畫,並減施加對巴勒斯坦各政治勢力、包括哈馬斯的影響力,才能為以色列創造長期安全保障的戰略空間。
中國的戰略訴求:亞太緩和與戰略空間的重塑
對於習近平而言,這場峰會是突破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與外交圍堵的機會。自2021年以來,美國強化「印太戰略」,聯合日本、澳洲、印度及歐洲盟友,在台海、南海與東海周邊構築多層次安全聯盟,並透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AUKUS(澳英美三邊安全合作機制)等機制持續對中國形成戰略壓力。這些舉措讓北京在區域安全上承受巨大壓力,也嚴重干擾了中國的內部發展議程。
習近平希望透過這次峰會,迫使川普政府調整亞太戰略布局,減少對台海、南海的軍事干預,降低區域緊張態勢。中國的戰略目標,是為自身在亞太地區創造相對穩定的戰略環境,避免因美中對抗升級而引發軍事衝突或戰略誤判。
此外,中方也關切美國在經貿與科技領域的制裁與封鎖。隨著高科技產業成為中美競爭的主戰場,北京希望川普政府在技術出口管制、投資限制與關稅政策方面展現更大靈活性。習近平正是看準川普偏好以交易手段,解決外交與經貿衝突的特性,試圖用中東和平作為談判籌碼,為中國在亞太戰略緩和與經濟發展爭取更大利益。
「中東和平換亞太緩和」的戰略交換
這場即將登場的「生日峰會」,其核心或將圍繞一場地緣政治「戰略交換」展開——美國期待中國在伊朗核問題與中東和平進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以鞏固以色列長期安全與中東穩定;中國則希望藉此機會,推動美方調整亞太戰略佈局,為北京贏得更大的地緣戰略迴旋空間。
這一潛在交易若能達成,將成為中美在全球競爭中的戰略轉折點。中東地區的和平穩定,將讓川普獲得寶貴的外交成果,為其打造「歷史性中東和平締造者」的形象;而中國則有望透過亞太戰略緩和,重構地區安全態勢,為自身的長遠發展爭取時間與空間。
然而,這場交易並非毫無風險。雙方若在核心利益上無法達成一致,或在執行細節上產生分歧,戰略互信的脆弱性將隨時可能導致協議破裂,重新陷入對抗與動盪。
川普的外交遺產與國內政治需求
川普急於在國內外證明,他能為美國帶來和平與安全,並實現「以交易創和平」的承諾。如果他能透過中國與俄羅斯的協助,促成伊朗核問題解決與中東長期穩定,並推動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建交,那麼川普將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中東影響力的總統。這不僅為他帶來國內政治加分,也有助於鞏固共和黨內部對其領袖地位的認同。
然而,川普不可預測的個性與交易風格也帶來潛在風險。過去的經驗顯示,他容易在無法獲得滿意結果時,轉向極端政策或單邊制裁。若會談破裂,川普可能選擇再次加碼對伊朗與中國的極限施壓,甚至重新升高亞太地區軍事態勢,導致全球局勢更加動盪。
習近平的戰略穩定與國際影響力
對習近平而言,這次交易不僅是緩解中美對抗的戰略操作,更是提升中國國際形象與區域影響力的機會。若能成功調解伊朗問題、促進中東和平,中國將鞏固其「全球和平締造者」的地位,為未來在聯合國等國際平台爭取更多話語權鋪路。
此外,中國若能從這次交易中換取亞太地緣政治的相對緩和,將有助於其專注於國內經濟穩定與高科技產業升級,並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全球地緣政治的轉折點
習近平與川普的戰略妥協,是當代大國博弈中的關鍵試驗。如果「中東和平換亞太平衡」的框架能夠成型,中美將進入一個「有限合作—有限競爭」的戰略新常態,避免全面對抗的局面成為現實。這對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秩序而言,無疑是一場重要的結構性調整。
然而,這場交易的達成依賴於雙方領袖的戰略耐心與外交技巧。川普的不可預測性、習近平對外交成果的高度期待,雙方任何一方的誤判都可能使這場交易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