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做東道主,金磚國家領導人齊聚俄羅斯:從「金磚五國」到「金磚十國」的蛻變之路

2017年9月4日,金磚五國領導人在廈門峰會期間合影,左起時任巴西總統泰梅爾、俄羅斯總統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任南非總統祖馬和印度總理莫迪。(美聯社)

10月22日至24日,新一屆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BRICS Summit 2024)在俄羅斯聯邦韃靼自治共和國首府喀山舉行,這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去年實現歷史性擴員後的首次峰會。

這意味著,峰會還將迎來今年1月1日成為正式成員的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衣索比亞的領導人出席。

峰會前夕,巴西總統辦公室發佈聲明稱,總統魯拉在家中遭遇意外,頭部受傷,在醫生建議下將避免長途飛行,改由通過視訊形式線上與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確認赴俄羅斯喀山出席峰會,這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習近平第二次訪問俄羅斯,上次訪問是在去年3月。

輿論關注的熱點之一是,習近平是否會在喀山與印度總理莫迪會晤(編按:發稿時習近平與莫迪已在喀山見面),兩國在邊境爭議上關係緊張,但在峰會前,剛剛就巡邏安排的問題達成一致,為兩國領導人修復關係鋪下道路。

BBC中文為您梳理有關峰會的五個要點。

擴容後第一場峰會

2009年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首字母縮寫BRIC)舉行金磚集團第一次峰會;第二年在中國促成下,南非加入,「金磚五國」(BRICS)正式成立。

直到2023年的約翰內斯堡峰會上,該集團再次擴容,邀請阿根廷、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

在今年1月1日生效前夕,阿根廷新任右翼總統米萊(Javier Milei)宣佈已致函金磚集團國家領導人,該國將不會成為金磚的新成員,成為擴容後的新金磚集團第一次受挫。

即便如此,在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衣索比亞正式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擴員後,金磚國家人口佔全球近一半,GDP超全球30%,貿易佔全球五分之一,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超過七國集團。

同時,這也是俄烏戰爭後,少有的在俄羅斯舉行的國際峰會——一方面,俄羅斯被西方制裁,大量國際峰會繞開俄羅斯;同時,國際刑事法院對其下達逮捕令,使普京不再出現於諸多國際場合,比如G20峰會。

但這次喀山的金磚峰會,將是普京難得的主場外交機會。

據俄方消息,除成員國領導人,已有30多個國家的代表和部分國際組織負責人確認將出席喀山峰會,包括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巴西前總統兼新開發銀行行長羅塞夫等。

此外,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也宣佈將出席會議。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和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亦收到了參會邀請。越南則表示將派代表團參會。

中印角力

在金磚國家內部,國際安全關係上,印度是獨特的存在——印度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盟友,中俄則跟西方關係緊張,巴西和南非試圖在東西方之間居中協調。

提出金磚國家(BRIC)縮寫的前高盛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iell)此前告訴BBC中文,中印關係是金磚內部的一層根本矛盾。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數千億美元資金如何繞開管制逃離中國 更多文章

「習近平試圖將金磚集團轉變為他自己的『七國集團』?我想印度人可不會答應!」奧尼爾說,事實上,這是金磚國家面臨的巨大現實問題: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不夠緊密,很少在任何事情上達成一致。因此,儘管他們都喜歡這個組織,喜歡成為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擁護者,但他們並不希望被對方的光芒所掩蓋。中國和印度並沒有真正嘗試合作,阻礙了金磚國家集團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