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市場崩盤和經濟不確定性促使人們尋找更安全的海外地點存放財富,在此背景下,中國居民在監管機構的眼皮子底下非法向境外轉移了千億美元的資本。
將財富轉移出中國並非易事:中國有嚴格的資本管制,個人每年購匯上限為5萬美元。違反者一旦觸犯法律可能面臨巨額罰款甚至牢獄之災。
但經濟學家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項數據分析顯示,過去幾年中國資本外逃規模似乎令2015年和2016年相形見絀,那時的中國正遭遇著上一輪房地產市場低迷,引發了以美元計價的最大的一波資本外流。
《華爾街日報》的統計顯示,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四個季度裡,可能有多達2,540億美元的資金非法流出中國。這超過了近10年前的那波資本外逃,當時的資金外流曾引發人們對中國可能爆發金融危機的擔憂。但對這類資金外流的估計本身並不精確,而且,由於現在中國整體經濟規模比當時大得多,資本外逃佔中國經濟總量的比例似乎也小於當時。
一些沒有被統計在內的資金可能包括滯留在海外的出口收入,這些資金沒有被帶回中國,而是留在海外享受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投資機會。
即便如此,這種現象對中國決策者來說仍值得擔憂。在中國官員專注於嚴格管理人民幣匯率之際,資本外流加大了人民幣的壓力,不過中國政府近期為刺激經濟而採取的措施正在提振人民幣和中國股市,可能會促使人們暫時將更多資金留在中國。
大批資本逃離也突顯出一個事實,那些有資源,有財力,能把資金帶出國門的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越來越沒有信心。
心灰意冷的投資者
為了繞開政府管制,人們用上了各種老辦法,比如將貴重物品運往海外,或是為進口商品支付過高的價格,這些辦法屢試不爽,但依然要冒風險。還有一些人想出了新點子,比如將裝載著加密貨幣的電腦硬碟運往其他司法轄區,並在那裡兌換成現金。
造成資金外流的原因包括新冠疫情,政府對民營部門的打擊,以及人們廣泛擔心中國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數據顯示,到本十年末,中國經濟增速預計將從目前的5%左右放緩至3%左右,而2020年以前的增長率接近7%。據巴克萊(Barclays)估計,2021年以來,中國史詩級的房地產市場崩盤估計已導致約18兆美元的家庭財富灰飛煙滅。
儘管中國政府最近公布的刺激措施(包括承諾加大財政支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今年的經濟成長,但現在斷言這些措施能否帶動經濟持續復甦為時過早。
中國官員試圖用被抓的違規者殺雞儆猴。據中國央視(CCTV) 9月份報導,北京警方破獲了利用加密貨幣交易向海外轉移人民幣8億元(約合1.12億美元)的集團。
另據新華社報導,在今年5月份的一起案件中,一名表面上在一家旅行社工作的人,實際上卻在北京經營著非法外匯買賣業務。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對違反外匯管理辦法的人員的處罰記錄。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顯示,浙江籍劉某在2022年1月至去年3月期間非法買賣外匯48筆,金額合計超過300萬美元。這是國家外匯管理局4月份公布的10起類似案例中的一個。
針對違法者的處罰措施包括涉案金額一半以上的罰款,還可能對其提起刑事指控。
但研究公司Exante Data的高級策略師Martin Lynge Rasmussen表示,資本外流仍在發生,這說明中國國內投資機會稀缺,為了獲得更好的回報,人們不惜鋌而走險。Rasmussen對這種現象有過研究。
「五年或十年前,如果你是中國人,你可以把錢投入房地產來增加財富,」他表示。「現在這種方式完全沒有吸引力了。」不過他補充說,最近的刺激措施可能會使國內股票成為一種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投資,並有助於減少資本外流。
藝術品與加密貨幣
中國在2016年開始收緊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當時房地產市場低迷、經濟走軟和人民幣貶值壓力促使許多中國人將資金轉移到海外。這讓人民幣雪上加霜,並引發了一種擔憂:如果投資者的情緒明顯轉向不利於新興市場,導致持有中國資產的銀行遭受重創,可能會引發更廣泛的金融危機。
據香港和新加坡的私人銀行家和家族辦公室的員工稱,即使是對北京、廣州和上海等富裕城市裡擁有海外關係的富人來說,將資金轉移出中國也比過去難多了。
如今香港的銀行對新現金存款設定了嚴格的限制,試圖杜絕潛在的違反資本管制的行為。香港的私人銀行業者表示,任何一周存款超過10,000美元的客戶都必須提供文件,證明資金來源。
據管理中國人資金的家族辦公室的人士透露,為規避這些規定,一些企業主以家庭成員的名義在境外設立空殼公司,然後利用這些公司收購其總部位於中國的企業的股份。
這樣一來,這家總部位於中國的企業就可以變更為中外合資公司,從而不受政府對個人購匯額度的限制,從而使其中國所有者能夠以股息和其他付款的形式將資金轉移到這家境外實體。但這些人說,用這種方式轉移資金速度很慢。
藝術品提供了另一條途徑。一家大型拍賣行的知情人士表示,如今大多數交易都是由想把資金轉移到中國境外的人進行的。
方法很簡單:將一幅畫或其他珍貴藝術品運到香港拍賣。但拍賣所得不是匯回中國內地,而是以美元或其他外幣形式存放在境外的香港。由於香港沒有資本管制,賣家可以將這筆錢轉移到其他地方。
加密貨幣為資本外逃提供了新的可能。儘管中國政府在2021年禁止了加密貨幣交易,但設立加密貨幣錢包並不違法。中國人可以在中間人的幫助下使用人民幣購買加密資產。一旦他們的數位錢包裡有了加密貨幣,就可以在境外將這些資產兌換成美元。
數據之辯
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一樣,中國會公布國際收支平衡數據,記錄多少資金流入和流出中國。一般來說,一段時間內的收入和支出應該兩相抵消,即使出現差距也會很小,並會很快消失。
但在中國,這些數據不僅沒有相互抵消,而且差距持續存在,表明一些資金在沒有申報的情況下非法流出了國門。
收支差距在2015年和2016年急劇擴大,並在截至2017年6月的12個月裡達到約2,280億美元的峰值。中國政府隨後收緊了資本管制,收支差距隨之縮小。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人們想方設法把資金(以及他們自己本人)轉移到中國境外,以擺脫中國嚴厲的疫情防控政策,結果收支差距再次開始擴大,並在2021年和2022年飆升。
最近這一差距大幅縮小,第二季度甚至出現資金小幅流入中國的跡象。但經濟學家表示,這與外界對中國經濟普遍持有的負面看法不符。這也與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其他項目記錄的大量資金合法外流不符,這些外流表明企業和投資者正在海外尋求更高的回報。
僅第二季度,直接投資方面的淨流出總額就達到860億美元,超過前幾年,原因是中國企業加快了海外支出步伐。
包括Exante Data的Rasmussen和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Brad Setser在內的經濟學家表示,這種矛盾現象可以用中國在2022年對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計算方式進行的調整來解釋。這一調整用調查數據取代了海關數據,一些經濟學家表示,此舉降低了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並掩蓋了資金外流。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在一份聲明中稱,做出上述調整是為了更全面和準確地統計中國的國際收支,因為貿易模式在不斷演變,而且中國境外的專家也表示,中國的統計方法符合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的原則。
經濟學家們表示,如果對數據進行調整,使其更接近之前的計算方式,資金非法流出的證據就會再次出現。按照這種統計方式,截至2022年9月的12個月,國際收支差額超過3,700億美元,當時中國主要城市正處於新冠疫情封控之中。
中國外匯管理局對此表示,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統計差距對大型貿易經濟體來說並不罕見,並不能證明存在資本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