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IEA:全球電力需求2050年恐翻倍,其中大部分都來自中國

德國的火力發電廠。(美聯社)

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簡稱IEA)的一份新報告,到2050年,全球電力需求料將增加一倍,主要歸因於中國巨大的能源轉型規模。

IEA新發布的2024版《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24)稱,全球電力需求增長步伐料將相當於每年多出一個日本的電力需求,目前預計大部分新增需求將來自中國。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IEA表示,與去年的展望相比,IEA還將電力需求預測上調了6%,因預計新數據中心的建設、空調使用量的增多,以及中國製造清潔能源技術的工廠用電量的增加會推高電力需求。

IEA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在能源史上,我們見證了煤炭時代和石油時代——現在我們正快速進入電力時代,這個時代將定義全球能源體系的未來,並越來越依賴清潔電力來源。」

IEA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過去10年佔全球新增電力需求的三分之二,目前看未來幾十年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加速。

中國料將利用自身的可再生資源來滿足其大部分新增需求。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進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能力建設;2023年,中國佔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60%。

該報告稱,現在看來,在中國國內需求放緩外加低價中國電動車湧入全球市場,衝擊石油需求的情況下,中國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能會讓世界上最大的一些產油國感到措手不及。

IEA的報告指出,到2030年,電動車料將佔全球汽車銷量的近一半,部分因為中國對新電池技術的投資。

「在我們時下所處的世界,幾乎每個能源故事都是中國故事,」 比羅爾說。「舉個例子:中國太陽能擴張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到2030年代初,也就是不到10年之後,僅中國的太陽能發電量就可能超過美國今天的總電力需求。」

IEA的報告解釋說,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勢頭極為強勁,世界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可能不遲於這個十年末見頂。

這種情況基本上依賴於中國繼續以足以抵消印度、東南亞、中東和非洲不斷成長的化石燃料需求的速度建設新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如果上述境況繼續下去,那麼在以中國為主導的這一趨勢推動下,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內的清潔能源可能很快就能滿足所有新增能源需求。

更廣泛地來說,IEA指出,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大跌,而液化天然氣(LNG)供應的大幅增加可能使這一形勢更加嚴峻。

IEA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量預計將增加近50%,目前已批准建設的新產能為每年2,700億立方公尺,主要來自美國和卡達。

IEA的報告顯示,燃料價格下跌反過來可能提振歐洲和亞洲的燃料進口經濟體,這些經濟體因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燃料價格上漲而遭受損失。

然而,IEA警告稱,即使可再生能源的電價保持不變,短期內化石燃料價格的任何下跌都可能導致長期的上漲。

「燃料價格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内面臨下行壓力,但能源歷史告訴我們,有一天周期會逆轉,價格會上漲」,該報告中稱。「相比之下,如今越來越具有成本效益的清潔技術將繼續保持這種優勢,大大減少受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的影響,併為人類和地球帶來持久的利益。」

IEA的報告顯示,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全球各經濟體在未來陷入一種使用日益昂貴的石油和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境況。

與此同時,IEA在其396頁的報告中表示,目前全球尚未能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現行政策反而會導致地球氣溫到2100年上升攝氏2.4度。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中國如何利用駭客與名人削弱台灣 更多文章

IEA還稱,全球氣溫升高可能會推動對空調的需求,該國際機構指出,空調設備電力需求的潛在增長遠遠超過快速成長的數據中心行業對電力需求的潛在增長,而數據中心行業只可能會對某些市場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