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7月降息難哦,聯準會受關稅談判牽引

美國降息恐怕已跟關稅戰綁定,7月降息的期待不易實現,圖為聯準會主席鮑爾。(資料照片,美聯社)

上周聯準會利率會議決議維持利率不動,聯準會主席鮑威爾重申「不急於行動」,市場的預期是7月會降息。不過,聯準會貨幣政策的走向,已經跟中美關稅談判「綁定」,7月降息的期待並不樂觀。

聯準會7日的利率會議,由於先前鮑威爾已經在公開演講中說過,由於關稅戰對經濟的影響超出預期,而且是同時「包括更高的通膨和更慢的成長」、「短期通膨預期有明顯上行趨勢」,因此不急著降息,因此這次會議維持利率不動一如外界預期。

雖然最後決議不意外,但外界更關心的應該是聯準會的會後聲明、或是說其看法,因為這是4月2日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案後首次利率會議,而由其官方的表態來看,7月會降息的市場看法恐怕過於樂觀了。

因為,聯準會在會後聲明中說到:「經濟展望的不確定性已進一步增加」、「就業及通膨走高的風險已在上升」;聲明未直接提到關稅戰的影響,但鮑威爾在會後記者會則明白說出:「如果已宣布的大幅提高關稅措施持續下去,可能會推升通膨、拖慢經濟成長,並導致失業率上升」。因此,所謂的「不確定性增加」、「風險上升」,百分之百就是關稅戰的影響。

這次川普對等關稅引發的全球關稅戰,可以分為「兩大塊」看:一個是川普對大部份國家加徵對等關稅,這部份先宣布後暫緩,美國正與各國談判,現在就加課10%關稅;另一個就是中美之間的關稅戰,兩國彼此的貿易報復後把關稅推高到史無前例的100%以上,而因為中美為規模最大的經濟體,每年雙方貿易額高達五、六千億美元之譜,因此影響更大。

而從首季的經濟數據來看,中美的經濟顯然都已受影響與干擾,而且負面衝擊會越來越高。例如,官方公布的中國首季經濟成長率5.4%,看似不錯,但一來這是在4月貿易戰加劇前的數據,二來有部份出口可能是提前規避高關稅而產生。

事實上,從4月的數據看,中國確實面臨經濟成長與通縮壓力。美國的情況則是首季出現微幅衰退,雖然起因是為規避高關稅的「提前進口」有關,但消費者信心連續又快速的下滑,對美國這種消費占大宗的經濟體而言,顯示的預兆可不太妙,更且從CNN報導,從中國大陸開往美國西岸兩大港口的貨輪,9日上午罕見連一艘都沒有的新聞來看,經濟終究要受衝擊。

既然關稅戰是牽動經濟的主因,美國與各國的關稅談判就是觀察與關注重要,其中當然以中美的關稅談判最重要、影響也最深遠。

美國財長貝森特上周六、日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在瑞士舉行兩國首次的關稅談判,雖然雙方達成彼此減讓關稅、暫緩90天的共識,這個「和平曙光」還讓股市大漲,但深究這個談判結果的本質,其實只是把一種「按下暫停鏈」的作法,最後兩國貿易戰是否會風雲再起,視這90天談判情況而定。

也就是說,聯準會的降息仍綁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事件上,從過去中美談判的案例看,這個談判不會太順利、甚至是艱難的,而且註定會反覆改變。過去中美幾次的領導人會面,無論是「川習會」或是「拜習會」,在表面友好、達成共識後,結果呢?短暫緩和過後迎來的無一例外是更激烈的競爭、更多的制裁與管制,中國則在各領域的「去美化」上走得更遠、作得更多。因此,即使有這次的暫緩關稅戰90天共識,也不必寄望兩國關係緩和、更別妄想中美間的「長期和平」。

聯準會的降息受關稅戰的牽動,無論中美間談判的進程與結果如何,或是美國與其它主要國家的談判結果,現在已經可以確定的是關稅戰必然、且已經拖累經濟成長,這從目前已看到的經濟數據明顯反映出,而且許多負面效應尚未反應出來,最後終究要降息支撐經濟。降息時點則視通膨數字而定:如果關稅戰引發的通膨上漲很快過去、且屬「一次性」上漲,則在確定通膨已穩定後可望考慮降息。 (相關報導: 川普打趴台灣沒好處?專家指台美是互利關係:台灣關稅最終恐落在這區間 更多文章

由此觀點看,7月降息的期待顯得有點不真實,一來7月關稅談判不太可能都完成、關稅戰再起的風險猶在,二來通膨數字仍有往上升疑慮,對已趨向鷹派的聯準會與鮑威爾而言,恐怕還不是一個可安心降息的時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