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插管茍活還是放手?醫師社工揭殘酷現實:多數人沒準備好老、病、死

如何「善終」,向來是醫界難題。示意圖。(資料照,謝孟穎攝)

「聊1個多小時後,他太太從門內出來,說謝謝醫師、他生病以後我第一次聽到他講話講這麼久,3天後,病人過世了……我一直在想,那個下午的陽光,在太太與病人的記憶裡會是什麼樣子呢?」-安寧病房權威醫師,朱為民

如果生命走到最後一刻,有多少人可以從容而安詳地離世?這是許多醫療人員、社工、家屬們面臨的難題。9月份,長期陪伴高齡者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舉行「我的最後一哩路,我自己作主」主題座談會,即道出許多台灣人容易忽略的、關於「老」、「病」、「死」的諸多難題。

就2024年當今台灣,或許社會觀念已經向前、許多長輩知道寧可放手也不要痛苦地茍延殘喘,但該怎麼做到呢?

服務超過10年的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分享,她曾經到某地區演講談起各種臨終準備,有一位大姐秀出胸口的「NO CPR(不要心肺復甦術)」刺青、說她都準備好了──但很無奈的現實是,這刺青在法律上毫無效力、醫師並不會看到這刺青就不繼續壓CPR。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達到「善終」?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病人自主權利法》、安樂死、斷食善終等,各種醫界難題讓人暈眩、或許幾乎沒有人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準備。但也確實,如今台灣已有許多資源協助、了解生命最後一刻安寧離開該做好哪些準備,如以下醫師與社工等分享。

20210601-為避免院内感染風險,部立台北醫院在急診處外設立臨時等待區先行篩檢病患。圖為救護車送病患至急診室。(柯承惠攝)
如今台灣已有許多資源協助了解「最後一刻」前該做好那些準備。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從放棄、等死到善終大慢 安寧緩和醫療迷思滿天飛

台中榮總家醫科醫師朱為民是長年進行「安寧緩和醫療」的資深醫師、看過許多患者老病死的議題,他直言人生在世一直都在思考死亡議題,而且未來的台灣更無法迴避。

「2018年,台灣高齡者人口比例突破14%,預估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20%)、2040年將到30%『多死社會』,意即屆時整個社會有30%以上都是65歲以上老人、老化議題不斷發生──但我們對於老、病、死,準備好了嗎?從媒體調查看來,整個社會都還沒做好準備……」

例如以往對安寧緩和醫療產生的三大迷思,朱為民歸納,包括「放棄」、「等死」、「回不了家」,但其實安寧緩和醫療不是只能待在安寧病房、也有安寧居家照護;如今也有新的迷思,「放棄等死」、「只會打嗎啡」、「善終太慢」(很多病人有疑慮會不會拖太久才死)──迷思滿天飛,但實務上並不是這樣,也很遺憾許多台灣民眾還不清楚實務狀況。

朱為民長年進行的「安寧緩和醫療」,依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係指「對面臨死亡威脅的病患進行全面照顧」,包括:控制疼痛與其他症狀、解決心理社會靈性等問題、預防受苦、提升生活品質、照顧家屬……

實務上,末期病人可能出現疼痛、嘔吐各種病痛,醫師會使用超過20種以上的止痛藥物,內服、舌下針劑都有,此外也有「非藥物治療」,例如洗澡機器、超音波噴霧機、精油、小電扇、電刺激與特殊枕頭等。 (相關報導: 一做酒店就很難離開?她們也常月入4萬 資深經紀人10年浮沉,道出貧困八大潛規則 更多文章

20241011-台中榮總家醫科醫師朱為民長年進行「安寧緩和醫療」。(取自朱為民臉書)
台中榮總家醫科醫師朱為民長年進行「安寧緩和醫療」,他表示許多人仍對此有許多迷思。(取自朱為民臉書)

「並非放棄病人生命」 朱為民:我們努力不會白費

朱為民強調,安寧緩和醫療並不是單純「救不救」的問題、也不是放棄病人的生命,而是由整個團隊一起研擬新的「治療方案」,為最後的生命品質而努力──在這團隊裡不只有醫師與護理師,還有心理師、營養師、宗教專業背景、呼吸治療、物理治療、社工、藝術治療團隊等、甚至還有「狗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