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國軍歷史敘述主線,以東征為開端,接續北伐、剿共、抗戰,直到戡亂保台,輔以滇緬泰寮游擊作戰。但這當中,卻忽略了1929年中東路抗俄戰爭這一非常重要的壯麗篇章。當時與蘇俄作戰的已經不是東北易幟前的奉軍,而是東北易幟之後完成了軍令、政令之統一(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之下的國軍東北邊防軍。
近百年過去了,時空移轉、物換星移,但暴俄始終是國軍、是自由文明世界最大的挑戰和敵人。在烏克蘭人正在為自由而戰的砲火彈雨中,國軍這段曾經可歌可泣、對抗莫斯科擴張企圖的輝煌歷史,不應該被湮沒、被忘卻,而應當成為傳之後世、警醒來者的千秋鼎銘。
催生首批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 中東路係「戰爭」而非「事件」
中東路沙皇俄國為縮短連結遠東領土、透過不平等條約逼迫清廷在中國東北境內修建的鐵路。沙俄及後來的蘇俄更是連條約都不遵守,隨意擴大在鐵路沿線的駐軍及管轄權,將鐵路從中俄共管變成俄國單獨管理。從清廷到中華民國開國之後的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都希望透過對俄交涉來廢除俄國在中東路的特權。
1917年俄國共產革命後,蘇俄政府並未真正放棄在華特權,反而是不斷透過革命輸出的方式強化對中東路的控制。1929年,已經完成全國統一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廢除不平等條約、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外交思維下,再次展開對蘇俄的交涉,但蘇俄方面置之不理,不僅如此,反而陳重兵於東北地區。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下,張學良領導的中華民國東北行政當局及國軍東北邊防軍開始積極備戰,組建了防俄軍。
1929年7月26日,蘇俄紅軍以軍事演習的名目,在遠東軍區司令瓦西里·布柳赫爾(Vasiliy Konstantinovich Blyukher)的率領下,首先向國軍發動進攻。布柳赫爾在國軍黃埔建軍建校、東征、北伐時期,是國軍的軍事顧問。中華民國與蘇聯雙方參戰部隊總數超過30萬。其中,國軍方面動員了約22萬正規軍及散居在東北的白俄反共游擊隊。蘇俄紅軍方面以遠東軍區為基礎,動員了超過11萬部隊。兵種方面,雙方陸、海、空三軍精銳盡出。蘇俄紅軍在飛機掩護下,向滿洲里、綏芬河、扎賚諾爾的國軍發起陸路進攻。而水面作戰方面,蘇俄紅海軍阿穆爾河艦隊則與中華民國東北海軍在同江一帶爆發了著名的三江口海戰。整個作戰時間也並不短,從夏季的7月底,一直激戰到寒冬的11月。
中華民國軍於中東路戰爭中與蘇俄展開陸海空三路激戰。(圖/取自wikipedia)
最終,國軍戰敗,蘇俄依舊掌控中東鐵路。國軍方面,超過5500人陣亡,受傷則3000多;另有近萬國軍官兵被俘虜而遭蘇俄押解到其領土伯力。國軍方面,包括韓光第在內的數位將官,壯烈殉國。中華民國東北海軍從水面艦艇到陸戰隊,幾乎全軍覆滅。關內的國軍部隊雖未有直接參戰,但中華民國政府盡力為東北方面提供了外交、財政、輿論和全國精神動員的支持。如此規模、如此傷亡、如此時長,當然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戰爭,而不是所謂的事變或事件。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從「革命空間」到「空間革命」—國軍碑墓的價值與啟示
|
更多文章
)
於抗俄戰爭中參與戰鬥的松花江艦隊。(圖/取自wikipedia)
而因為中東路事件中,國軍東北邊防軍的勇敢、頑強、不怕死,誕生了歷史上第一批青天白日勳章的獲得者,盡數為東北籍——國軍東北邊防軍最高長官張學良、防俄軍第一軍軍長王樹常、防俄軍第二軍軍長胡毓坤、臨綏駐軍司令于學忠、東寧戰鬥指揮官鄒作華、中華民國東北海軍副司令沈鴻烈、國軍東北邊防軍第十二步兵旅旅長張廷樞。
家國已改、魂歸何處
中東路抗俄戰爭結束後,中華民國軍政各界為陣亡將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也建立了眾多公墓、忠烈祠、紀念碑,來追思、緬懷這些為國捐軀的國軍先烈。當時全國各地眾多出版物在進行青少年兒童愛國讀物編纂時,都將抗俄陣亡將士列入其中,作為引導國民的英雄楷模。
但是,不論是陣亡將士墓,還是忠烈祠,在1945年蘇俄紅軍進攻東北時,悉數被蘇俄軍隊用炸藥、炮擊而摧毀殆盡。例如,扎賚諾爾的國軍公墓已經完全無存,滿洲里的國軍公墓,則被後世文物管理當局豎立了一個記事碑。同江海軍陣亡將士公墓情狀,則已經完全無法找到史料探尋。齊齊哈爾的忠烈祠已經蹤跡全無。
更令人覺得唏噓不已的是,直到今日,中國大陸史學界對中東路戰爭的性質、影響和定位,一直諱莫如深。中東路戰爭時,中共方面提出了震驚後世的著名口號——武裝保衛蘇聯。這很顯然是中共黨內蘇俄派的意識形態產物。但中共精英本土派與工農本土派的兩大代表人物陳獨秀、毛澤東,則對這個口號採取了反對和保留的態度。陳獨秀更是因為反對這一口號而直接被開除中共黨籍。
在草原列隊的蘇軍R-1型輕型殲擊機。(圖/取自wikipedia)
毛澤東則是用堅決不表態的方式對這一口號採取軟對抗。但中共1949年建政後,由於外交上採取結盟蘇俄的國策;對內則是全面清除、反對中華民國的歷史影響,因而中東路戰爭變成了模棱兩可、支支吾吾、諱莫如深的歷史懸案。中共官方編纂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等黨史出版物,認為是中華民國政府違反中俄協定在先、奉行反蘇反共政策、導致中東路戰爭爆發;多數學者則認為中東路戰爭的爆發是中華民國政府為了反共而慫恿東北當局所為,將其矮化為地方事件;只有少數知識分子認為,這是一場偉大的愛國、救國戰爭。而如今,在中國大陸與俄羅斯關係日漸緊密的情況下,中東路戰爭被當作是「已經翻過去的一頁」,不再為人們所銘記。
迄今為止,中東路戰爭陣亡將士的英魂,依然沒有入祀台北大直的國民革命忠烈祠。令人欣慰的是,在高雄的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上,鐫刻這樣一段話:迄民國18年,俄人啟釁於東北,而復有「同江之役」…。算是對海軍陣亡將士的告慰。時光荏苒、家國已改,這批當年為了國軍與國家榮譽而付出生命的國軍忠魂,當歸何處?這一切令人感慨、憂傷。
國民國家意識的覺醒與開端 當載入國軍史冊
抗俄,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蘇俄是對中華民國實實在在的威脅。中東路戰爭是當時中華民國國民國家意識的開端和覺醒,更是開國後第一次大規模抵抗外侮的保衛戰。而直到今天,俄國仍然是在台灣之外患,更是全世界熱愛自由、正義與文明的人們之共同敵人。違反協議、肆意擴權、以軍演之名而行入侵之實,這些被當代俄羅斯用在烏克蘭的手法,在95年前就已經對中華民國用過。中東路戰爭是一場偉大而光輝的衛國戰爭,是值得被載入國軍史冊的光榮一頁。
在這場抗俄戰爭中,國軍將士效命前驅、有我無國,將抗擊暴俄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在過去百餘年來抗擊莫斯科強權擴張的國際正義同盟中,中華民國的國軍沒有缺席、沒有後退,從不是配角,而是歷史的先鋒。無論中華民國的國脈民命如何演變,無論國祚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飄揚何處,中東路戰爭都是國軍先賢先烈所獲得的世界文明保衛戰之耀眼殊勳。這些先烈,絕對配享忠烈祠祀之香火,而照耀全世界各地為抵抗俄國擴張而正在艱苦鏖戰的人們。
(相關報導:
徐全觀點:從「革命空間」到「空間革命」—國軍碑墓的價值與啟示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