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當今史學界部分人基於意識形態需要,將中華民國建國元勳章太炎的形象扭曲成「反西方、反民主的保守派」,形同將章太炎棺材中用來覆蓋遺體的中華民國開國時五色國旗,換成了一面印有列寧圖案的蘇俄紅旗。
章太炎一生幾乎都在革命。他與國父 孫中山一道發明了「中華民國」這個迄今都感染了無數海內外華人的偉大國號;他為言論自由而遭清廷迫害和坐牢、他組織光復會投身反清、他反對黨治主義。然而,今日中國大陸,遍觀學界,章太炎被他們用學術方式塑造成一個只知國學、只識訓詁、文化上反西方的碩儒保守老者。章太炎對民主、自由、人權等中華民國建國精神的堅持和捍衛,幾乎被閹割殆盡。這是中國大陸史學界近年來犬儒化生態不斷加劇的結果——扭曲歷史人物形象、反西方、喪失批判精神,是這種犬儒的真實寫照。
一生捍衛中華民國 如今新老學閥玷污
章太炎是一位有學問的革命家。他出生晚清中國的動蕩時代,駁斥康有為的君主立憲、因為《蘇報》案而下獄、1907年以長文〈中華民國解〉引經據典支持這個孫文提出的國號、組織光復會投身反清、在日本成為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總編、中華民國開國後投身政黨政治、反對袁世凱稱帝、參加護法運動、倡導聯省自治、主張聯邦制、反對國軍北伐、反對以黨治國、倡導直接民權。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為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而努力奮鬥。
他也曾流亡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居住在台北的剝皮寮。章太炎最為警覺的外敵是俄國——準確說,是蘇俄,並直接用「帝國主義」來形容蘇俄對中華民國的侵略和顛覆。章太炎固然是精通中國文哲、中醫、佛學的大才人,但意氣風發的「革命事業」,是貫穿其一生的主線。革誰的命?——革專制的命、革保守的命。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家章太炎。(維基百科)
然而,如今的中國大陸史學界,對章太炎在中華民國開國後的政治生平少有涉及,特別是章太炎呼籲建立聯邦制國家、反對國民黨以黨治國等政治主張,幾乎被完全閹割或遮蔽,隻字不提。如有部分提及,也是從批判的角度出發,認為章太炎晚年「遠離了革命、遠離了群眾、依靠軍閥」。
至於章太炎對俄國的批判和警覺,在當今中國大陸學術界一派親俄、崇俄的氛圍下,顯得非常政治不正確。也就乏人問津了。
令人覺得啼笑皆非的是,章太炎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革命家,被中國大陸史學界一些人偷換概念、型塑成了保守、反西方的國學大師。若去查詢中國知網,中國大陸關於章太炎的研究,幾乎多集中在所謂國學、佛學等方面。如有涉及政治,也是將他作為反西方的思想家進行褒揚。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習近平要「孫中山繼承人」這頂帽子幹嘛?
|
更多文章
)
這並不是孤立現象,誇張的例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副教授王銳,這位80後的學界新秀,其論文筆觸卻是頗有清代翰林院的老成之風,緊跟當前的政治形勢,其《章太炎爲何強調應「以百姓心爲心」?》、《如何理解章太炎——在〈鼎革以文〉讀書會上的發言》等文章,甚至將章太炎與毛澤東做了連結。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不瞭解章太炎生平的,若被王銳的文字迷惑,還以為章太炎是剛剛永垂不朽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曾經留學莫斯科的社會主義理論大師。
章太炎手跡及在日本所參照和服所做的漢服,收藏於杭州章太炎紀念館。(Zhangzhugang ∕維基百科)
章太炎固然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看不上,那是因為他始終相信,經歷了5000年的中國人,一定可以建立一個比西方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政治制度。所以,他才反獨裁、反對中央集權、反對政黨集權,希望用聯邦主義來拯救中國。也因為有這樣的政治理想,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時,毫不屈服、鬥爭到底。光是這份不畏強權的精神,就甩開當今中國大陸史學界這些靠研究章太炎吃飯的人好幾條大街。結果今天的大陸史學圈卻告訴大家:章太炎不主張吃西方的麵包,而是讓中國人吃屎。這真的是反智、真的是認為廣大人民群眾不識字。惡心人,也令人覺得憤怒。
章墳滄桑:中華民國國葬、文革遭挫骨揚灰
章太炎作為近代偉大革命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四個字就是「中華民國」。眼見國軍北伐成功,他信奉五色旗的中華民國,他無法接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因為他認為國民黨如此折騰,是將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的建國精神通通毀掉了。所以他在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後,以「中華民國遺民」自居。他不僅自己當遺民,還勸別人一起當遺民。曾經對發動過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的雲南將領唐繼堯,其子向國民黨政府申請撥款,遭到章太炎怒斥。章太炎說:你爸當年是捍衛中華民國的功臣,如今中華民國都沒了,你去要什麼錢?
章太炎與孫中山、國民黨矛盾,是如何帶領中華民國的矛盾,但始終是同志之間的矛盾。章太炎1936年死後,國民政府於同年7月9日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蔣中正、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于右任共同簽核褒揚章太炎的《國葬令》如下:
「國民政府令
宿儒章炳麟,性行耿介,學問淹通。早歲以文字提倡民族革命,身遭幽繫,義無屈撓。嗣後抗拒帝制,奔走護法,備嘗艱險,彌著堅貞。居恆研精經術,抉奧鉤玄,究其詣極,有逾往哲,所至以講學為重,巋然儒宗,士林推重。茲聞溘逝,軫惜實深,應即依照國葬法特予國葬。生平事蹟,存備宣付史館,用示國家崇禮耆宿之至意。此令。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七月九日」
國府大員帶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前來為章太炎覆棺。但深諳章太炎政治信仰的章夫人湯國梨,卻以中華民國開國時的五色國旗覆蓋章太炎遺體。這讓帶著國民政府大員們非常尷尬,但也未有責難。
杭州章太炎墓。(Zhangzhugang ∕維基百科)
由於戰爭等因素,章太炎期初一直被停靈蘇州。對日抗戰爆發後,仰慕章太炎的日本學者高倉正三抵達蘇州拜謁章墳,並請已經佔領蘇州的日本軍隊為章墳鋤草修繕。1949年中共建政後,章太炎遷葬杭州西湖。1966年,章太炎墓完全被毀,骸骨無存。這位中華民國建國元勳徹底消失在物理空間中。雖然章墳在1981年重建,但這其實只是一個沒有遺骸、可能連衣冠冢都算不上的空建築了。
「公公」和「磚家」之傑作:閹割自由精神、扭曲歷史
章太炎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悲劇。首先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政治理想、情懷、形象,被中國大陸史學界的犬儒主義新老學閥們,變成了一個他自己都不願意看到的樣子。一個追趕世界文明的自由戰士,被後人用學術的方式變成了落伍、保守的國學教主;一個隨時警覺俄羅斯批判的政論家,變成了倡導民族文化自信和反西方的排外偏執狂。至於他為之奮鬥一生、捍衛一生的中華民國,事實上在神州大陸已經不存在了——不僅在現實中不存在,連歷史層面那個他曾經參與建立的中華民國,也和章太炎脫鉤了。
章太炎一生以考據和政論擅長,所以革命和批判是章太炎一生的行動關鍵詞;他的理想是民主、自由。今日中國大陸學界這種將革命、批判、民主、自由、中華民國等關鍵詞及其背後價值與章太炎研究脫鉤的行徑,其實和文革時期毀掉章太炎墓沒有分別,而且更加惡毒和其心可誅。至於將章太炎和毛澤東相連接,就更是學界的大笑話,也有辱斯文。這種伎倆不會成功,最多只是讓廣大的中國大陸人民覺得又多了一個「公公」和「磚家」而已。
(相關報導:
公孫策專欄:習近平要「孫中山繼承人」這頂帽子幹嘛?
|
更多文章
)
《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徐全著。(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