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選》中國是否將失去台灣?美國外交雜誌:華府應考慮承認台灣外交地位

2020台灣總統大選,蔡英文尋求連任。(AP)

台灣大選只剩不到一天,各國媒體都在密切關注這場選戰,美國政治外交雜誌《國家利益》刊登專文分析,若蔡英文成功連任,北京將會是最大輸家,對美國而言更是絕佳機會,鼓勵深化美台軍事關係、簽訂自貿協定,更應轉變1970年代以來的兩岸政策,考慮承認台灣的外交地位。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施密特(Gary Schmitt)9日在《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撰文分析,這場選戰的基調已從民生政策轉向國家主權保衛戰,蔡英文堅定捍衛民主的姿態,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加乘下吸引更多支持,而隨著中國軍事實力愈來愈強,美國的兩岸策略也該突破現況僵局,給予台灣更多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的支持。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急欲統一兩岸。(AP)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急欲統一兩岸。(AP)

藍綠人氣四年兩度翻轉 

施密特分析,現任總統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競選連任,這是台灣本世紀第六次選舉,20年來與中國關係薄弱且排斥兩岸統一的民進黨,總共贏了其中四場選舉。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前,前總統馬英九曾意圖簽下服貿協議,將台灣許多產業大幅與中國綁在一起,但兩岸經濟實力差異懸殊,此舉被批為削弱台灣實質主權。傾中的國民黨因此不但失去總統府之位,同時也淪為國會少數。

時間快轉兩年多,施密特指出,2018年11月的「九合一」選舉時,國民黨在縣市首長與地方選舉卻獲得空前勝利,當時蔡英文的連任希望看來不大。不走民粹路線的蔡英文政府,已經連續迎擊多個極具爭議的議題,外界相信都重擊民進黨自家票倉。每當一個政黨獲得勝利,人氣反而都會下降,並讓另一黨有機會東山再起,這在台灣政壇似乎已成常態。

香港反送中衝擊選情

然而,去年香港開始爆發大規模「反送中」示威後,台灣選情又再次轉向。香港抗爭與北京政權的強烈反應,幾乎已宣告中國想讓香港擔任「一國兩制」模範的野心已經無望。承諾給予香港的有限民主沒有實現,中國也不斷縮緊對港人生活的箝制手段。

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一國兩制」,其實是試圖在統一大方針下拉攏兩岸關係的方案,但1997年回歸的香港率先套用。現在的香港處境,無可避免地衝擊台灣公眾輿論。雖然大部分台灣民眾不希望兩岸開戰,但他們對香港處境的反應,戲劇化地提振了蔡英文的支持率,後者被視為捍衛這座民主島嶼的最可靠的政黨領袖。

施密特認為不僅如此,當國民黨決定提名高雄市長韓國瑜參選,也助長了蔡英文氣勢回升。韓國瑜在高雄的選戰明顯受到傾中的台灣媒體助陣,亦有報導指出中國當局幫助他在社群媒體進行輿論戰。韓國瑜本身對香港情形的遲緩反應,以及不願將中國視為威脅的態度,都在在讓輿論質疑,他是否能守護國家主權。

簡言之,無論社會原先對蔡政府的政策有多少不滿,這場選舉已經轉向全新、甚至更原始的統獨戰場。 (相關報導: 台灣大選2020》危機感深重!大量海外僑民返鄉投票「香港與資訊戰」成關鍵因素 更多文章

他表示,這一切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歷年民調顯示,這座島嶼上認同自己為「中國人」的居民年年遞減,目前只佔不到10%。絕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華裔、中國裔的台灣公民,或者就只是「台灣人」。台灣自認是獨立國家,多年的自治只讓這種想法更根深蒂固。

台灣居民的認同逐漸改變,認同台灣公民身份並堅定捍衛台灣主權的人愈來愈多。(AP)
台灣居民的認同逐漸改變,認同台灣公民身份並堅定捍衛台灣主權的人愈來愈多。(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