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拿著裝奶瓶和衣服的小包包在保母家門口走來走去,我問保母兒子走多久了?答案是半小時,他好想媽媽…」,彭菊仙提起當年兩歲半的兒子在保母家等媽媽的往事,那時每次送兒子到保母家,小人兒都哭得死去活來,哭到她柔腸寸斷,上班滿是罪惡感,雖然已是二十年多前的往事,她彷彿又回到保母家門前,心疼的感覺還在…。
我記得菊仙與我是差不多時期進電視台的,我在台視,她在中視,只不過沒多久她就從螢幕前消失了,原來是從事更喜愛的節目製作幕後工作;當三個兒子接連報到,她把工作辭了,主管不相信她可以全時間帶小孩,還為她保留職位三個月,「但殊不知我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彭菊仙形容自己當了媽媽以後,比誰都成為一個狂熱分子,非常享受當媽媽,孩子呱呱落地後就去上蒙特梭利課程,上課時帶著寶寶在身邊,堅持把課上完,一堂課也捨不得缺席,覺得自己上這些課,就該應用、觀察在孩子身上。回憶帶三個男孩手忙腳亂、又非常豐富可愛的那段時光:「超越我的生命經驗值,成為一段充滿愛的連結的旅程,如果沒有經過那段歲月,會有點遺憾」。講到這裡,她臉上浮現粉紅泡泡地形容:「男孩小時候是中性的,跟媽媽的連結很黏,媽媽東媽媽西的,我每天好像交通指揮官,包括我先生,一群人圍著我:媽媽我跟妳講…」,她比著手指:「安靜,你先,然後是你、再你…」
但,「好景不常」,當孩子們長大了變成另一個世界…。
一心只為兒子活 最不熟的竟是自己
生了三個兒子的彭菊仙,家裡從男生宿舍變成男人宿舍後,氛圍整個不一樣。她說,同居的雄性動物們的雄性基因,從遠古時代就烙印在體內,當時以狩獵為生,必須出去拚搏、征戰,多半渾身是傷回到洞穴,需要安靜療傷,因此當現代男性出門打拼,回到家後也習慣在洞裡「自我消化」;兒子們長大,賀爾蒙轉變以後,家裡從熱鬧得雞飛狗跳變得安靜,「家人回到家各自進洞,房門一關,沒聲音了!」
目前兩個兒子在外地求學,一個還在家,但,「這年齡都不大理人,也不敢去打擾,因為不知道講什麼會觸到他們青少年那個憤怒的神經,所以我盡量把回來的人當客人,我是民宿主人,盡量不打擾他的生活…」
在孩子成長十多年的時間裡,彭菊仙完全沒有自我,三個兒子年齡相近,她一個人得切成好幾部分,同時間多工進行,「彷彿手上同時抓著好幾個懸絲偶,要讓他們正常運作。習慣了為別人活,當時間空出來時逼著我直面自己:我是誰?我要到哪兒去?人生方向何在?問題赤裸裸跑出來,必須面對:跟自己真的很不熟!」
其實彭菊仙除了是全職媽媽,仍一直不斷寫作、演講,是擁有眾多粉絲的親子作家,巔峰時期同時跟三家網課簽約,另有五家出版社規劃為她出書,每個月有十幾場演講;她分享的都是親子關係和教養經驗,焦點全在孩子身上,始終是個想面面俱到的好媽媽,當晚上有演講,一定先做好四菜一湯才出門,「我是自我折磨型的,後來身體終於受不了抗議…」
(相關報導:
大雄聲優辭世!爲哆啦A夢動畫配音26年,小原乃梨子享壽88歲
|
更多文章
)
她突然頭暈到沒辦法走路,嚴重心悸,感覺心臟要跳出來,難以入睡,好不容易睡著又因為心臟停了而驚醒,心肺功能連動,使她沒辦法呼吸、惡夢連連,某個夜裏她終於受不了,起床寫下遺書。
遍訪各大醫院名醫,做了無數檢查,終於發現是重度自律神經失調,長達三年的折磨讓她感到身體似乎是懸崖式的衰敗,不過,這也迫使她把注意力轉到自己身上,回想這段過程仍然覺得感恩,因為身體還不至於到需要動刀,算是以溫柔的更年期症狀對她提出最後通牒,否則她可能還在掏空自己。
愛永遠是向下的 練習放手、愛自己
吃了很多藥、看了許多書,體悟養生得先養心,得學習放下,只是對孩子放手遠比教養孩子更困難;她深深感到愛永遠是向下的,愛子女一定遠超過愛父母,通常也超過自己。「有句空洞的口號要女性愛自己,聽了好振奮,但只是提醒我們,別忘記把自己放在前面的位置。」
從來不愛運動的彭菊仙發現自己居然愛上跳排舞,樂此不疲,從中發現了全新的自己(彭菊仙提供)
她練習少思,「若不切斷,就是一直荼毒自己的精神狀態」。原本不愛動的她也開始嘗試各種運動,但總覺得健身房的器材冷冰冰,也好像無法享受太極拳和瑜珈的境界;試著慢跑,可是越跑越孤單,後來因緣際會發現自己竟然適合跳排舞!「音樂很好聽,有快有慢,跳著跳著好像不覺得在運動,而是件有趣的事,我發現了自己全新的一面,已經跳一年了!」
家中的雄性動物發現媽媽很有活力,LINE媽媽時會得到「我在跳舞」的答覆,她常拿著手機邊看螢幕邊練,不管先生兒子的眼光,「我有時跳得很冶豔,老公驚訝老婆變辣妹了!」
她甚至還去報名Python 程式設計課,因為覺得進入AI時代,得懂得什麼是程式設計,「但結果覺得這真是件非常非常無聊的事,不像寫作可以表達許多意境,程式設計中的逗點、斜線沒弄對就不會跑,但我也終於曉得什麼是程式設計了,懂得對ChatGPT下指令。五十歲後,不管什麼事都去玩玩吧!」
經歷病痛、孩子長大不理人、母親過世,彭菊仙深感人在過了五十歲以後似乎一路失去,喜愛寫作的她寫下這段親身經歷的過程,不過如果用嚴肅筆觸來寫,豈不太沉重?於是她以自嘲式的書寫,希望讀來歡樂。她形容自己在這本《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像個譁眾取寵的好笑歐巴桑,分裂出了一個幽默的彭菊仙,「書寫無限寬廣,不必道貌岸然、中規中矩,奔放出不同的彭菊仙,現在我過得自在,發現藏在心裡不同面向的自己。」
我問她,如果人生能重來,仍會選擇做全職媽媽?答案是肯定的。她的母親也是家庭主婦,在那個客廳即工廠的年代,母親總是在家做手工貼補家用,為家犧牲奉獻,心目中母親的形象就是如此。
她有感,所謂五十而知天命,因為人到了五十歲才明瞭人生變化和因果,也才更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生命的樣貌。她給同齡者的建議是「二多二少」:多動多睡,少思、少大吃大喝。此外,多做利他的事,像她下筆時總警覺自己會帶給讀者正能量或負能量?對於一切都多感恩少抱怨。
新書出版後,她感到談熟齡的書沒有親子書好賣,連讀者的反饋也多是問親子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在母親心中,孩子的問題仍永遠是最重要的。當孩子變得不僅已讀不回,而是根本不回,更年期的自己跟青春期的火山對幹,雪上加霜,媽媽們通常會產生無奈、卑微,不知所措之感,她提醒所有媽媽:別忘了抱抱自己!
親子作家彭菊仙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輕鬆詼諧地談她歷經空巢期和更年期病痛後,如何從好媽媽、好太太之外學會愛自己。(作者提供)
一位朋友婚後兩個孩子很快出生,雖然家境優渥,但心裡那份責任感促使她辭去工作,成為全職主婦,有時難免抱怨,我總安慰她:「妳現在做的是全世界最偉大且無可取代的事!」彭菊仙感恩自己生的都是男孩,當男孩變成男人後的不讀不回,讓覺得失落的媽媽找回了自己;生了貼心女孩的媽媽,也別忘了傾聽自己,也許不必到五十歲,妳就能從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等角色之外,發現自己還有其他有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