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西遊記》—另一種典範的「成長小說」詮釋

《西遊記》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並列為中國四大名著,是東西方文學「成長小說」的典範。(資料照)

《西遊記》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並列為中國四大名著,是東西方文學「成長小說」(或稱「旅行小說」)的另一種典範。

《西遊記》不同於另一西方經典「成長小說」的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 深入描寫主角奧德修斯在旅程中所遭遇的身體與靈魂交戰與人性掙扎那麼深刻,而是藉由赴西方取經所經歷的「旅程」,來描寫孫悟空「社會化」過程中的妥協、銳變與成長以及跟唐藏與豬八戒之間的複雜關係。

《西遊記》的人物因為有很多象徵意義,除了是典型的「成長小說」外,它也是西方文學所稱的allegory(寓言)與satire(諷刺)小說,其特色與意義如下: 

ㄧ、《西遊記》作為東方「成長小說」的典範,對小說主人翁孫悟空的人格轉變與成長有極為詳盡完整的描述。 首先是對孫悟空在取經之前的描繪。靈石迸出來的孫悟空融天地精華於一爐,在水簾洞中稱王,歡樂痛快,但他被收伏於天上為官時,其玩世不恭、調皮搗蛋的本性受到嚴厲的壓制,因而甚為痛恨繁瑣的體制、法規;在他眼中,玉皇大帝所制定的天庭規矩,實際上是既得利益階層為維護自己權益的嚴密約束與監控,所以他不惜一切大鬧天空、「叛變」,只是為了尋求真正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要受到所謂的「文明」所約制。 

後來孫悟空被如來佛收伏、伴隨唐三藏取經後,漫長的旅程中碰到很多誘惑唐僧、想吃他的妖魔鬼怪,都被孫悟空一一破解除掉,但好幾次唐僧都誤聽好色的豬八戒諂媚語言,不相信孫悟空所言與所為,以致陷入困境後後悔不已,幸虧孫悟空在危急時即時解救他,打敗妖魔。在這些無數次化險為夷的「旅程」中,孫悟空學會如何「社會化」,收斂自己的傲慢自大,以低姿態贏得唐三藏的信任,並將豬八戒的阻力化為助力。

畢竟,孫悟空不是一人單打獨鬥,在加入唐僧的取經「團隊」後,他從挫敗中學會如何適時妥協讓步,才能在複雜的三人關係中,帶領團隊、突破困境。因此,《西遊記》是藉由漫長艱辛的旅程,描寫孫悟空從有菱有角的個性慢慢轉變為較為圓融成熟的穩重個性,讓他能在人間社會實踐正義。

二、《西遊記》是東方浪漫文學、神話小說的代表作。作者為了強化孫悟空人格轉變的艱辛過程,藉由唐三藏取經旅程中所碰到的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妖魔鬼怪,以生花妙筆描寫充滿幻想的神怪故事與唐僧取經的驚險萬丈過程,藉此凸顯孫悟空七十二變的神通廣大與冒險犯難精神,彰顯了齊天大聖面對危急時刻,知道如何「顧全大局」、收斂目中無人的個性,以團隊之力除奸降魔,而得以發揮他的正義精神,為世人所稱道。

作者吳崇恩深知人格的轉變不容易,必須藉由強大的外力—法力無邊的妖魔鬼怪介入,方能讓自信強大的孫悟空遭遇挫折、危難時,願意以更圓融的方式取得唐三藏的信任,而得以發揮其神力,降魔驅妖,度過重重難關。  (相關報導: 風評:青鳥總統的盲點VS柯建銘的糾結 更多文章

三、由於《西遊記》的人物角色生動有趣、栩栩如生,作者得以用較真切的角色,讓情節的發展較有說服力。同時,吳承恩亦藉由孫悟空的英勇正義/自大狂傲、豬八戒的粗俗有趣/懶惰諂媚、唐僧的慈善和藹/軟弱無力與沙和尚的忠誠有禮/沈默被動等人的round character (多重人格,而非中國小說常見的單一扁平性格-flat character )描寫,彰顯人間百態,讓取經團隊宛如社會的縮影。這是除了《紅樓夢》、《金瓶梅》、《聊齋誌異》等小說以外,中國古代小說難得一見對善惡交織的複雜人性與多面性人格的深刻人性刻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