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讀了黃碧端在聯副發表的〈文化人的千古心事:莫錯過古往今來好文章〉一文,便很想到書店看看《理想的讀本》。一套八冊《理想的讀本》,在我們去的那家誠品書店架上並不全,但光是翻閱那幾冊的內容已讓我們驚喜連連,原來有如此寶藏!大開本的書沉甸甸的很有份量,封面以畫作妝點得精美,每一冊的選文都包含了中國經典史集、詩詞、現代散文小說,以及世界名著等,由教授和作家們專文解析導讀,適合慢慢品味。想挑一本回家,卻有選擇困難,每一冊都這樣精采,該選哪一本好?最後我們決定先把第七冊帶回家。
第七冊裡的古文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淝水之戰〉、朱熹〈觀書有感〉、劉勰〈文心雕龍.序志〉、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白話文作品包括余光中《望鄉的牧神》(節選)、瘂弦〈如歌的行板〉、白先勇〈台北人‧冬夜〉…,西方作品有梭羅《湖濱散記》和黛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實在太豐富了!母親捧著這本大書愉悅地沉浸其中,不時拿鉛筆畫線,進入忘我的境界。
後來只要在等待的空檔,我會到書店選一本《理想的讀本》,挑選其中想看的內容,這會讓我等待的時間分外甜蜜充實,比如第六冊中的瑪莉雪萊〈科學怪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就讓我把這個好看的故事重溫了一遍,並了解作者十七歲時創作的背景;這一冊也介紹卡繆的〈瘟疫〉,更讓我認識了這位久仰的作家生平。我不是在等待的時間「殺時間」,而是豐富了我的時間,透過《理想的讀本》的介紹,快速領略經典名著的美好,彷彿有一種「取巧」的快樂,指引我日後更深入探索嚮往的作家與作品。
前一陣子的台北書展,我又與《理想的讀本》相遇,全套八冊寂寞地陳列在遙遠的架上,在眾聲喧嘩的書展中乏人問津無比孤單,怎麼會這樣?!是了,這套書並不符合輕薄短小的時代潮流,內容中的文言文作品也不政治正確,但難道好書就這樣埋沒?
我訪問了新聞界前輩,也是負責行銷《理想的讀本》的高姊–高惠宇,總是豪情萬丈的她坦言,推這套書非常吃力,她回憶去年為出齊了全套八冊而特別舉辦新書發表會,卻只有一家網路媒體到場,感嘆臺灣當前的政治、社會或經濟氛圍中,《理想的讀本》都不是顯學,無法成為話題或討論焦點,「不像AI的DeepSeek,一出來全世界立刻下載…」。然而世界再怎麼變,文化會流傳,當人們識字、閱讀,累積了文學底子,談話時腹有詩書氣自華,談吐便與人不同,「文化」應是最基本的素養。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高惠宇(約31分鐘)
《理想的讀本》這套書的緣起,如黃碧端去年在聯副發表的文章中寫的: (相關報導: 趙心屏專文:羅惠瑜–以鏡頭自我凝視的藝術 | 更多文章 )
大約五年多前,幾位文學和出版界的朋友碰面,憂心忡忡談到「我們下一代的語文」怎麼辦?網路文字、媒體書寫的混亂、教室裡傳道授業的困境⋯在在使人憂心,加上「108課綱」削減了經典比例和語文課程時數,都預示學生書寫表達能力將無法避免一代比一代退化,更不能避免的,是日日加深的文化斷層!——「不讀好書好文」的一代,邏輯思考、語意理解的能力都會削弱。…大家在憂慮中逐漸聚焦的共識是:我們來編一套好讀本吧!(2024/5/8聯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