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鄭麗雲─藝術家最終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符號

藝術創作之路是孤獨、勞心勞力的,但鄭麗雲樂此不疲,創作不輟。(鄭麗雲提供)

旅居美國四十年的藝術家鄭麗雲,從小布希總統時代至今,一直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合約畫家,也是美國文化大使,作品在十多處美國大使館和領事館展覽,更到世界各地進行交流。她在深邃多層次的色彩上,以刀刮出千絲萬縷的繁複線條,成為畫作特色,讓人一眼便知這是鄭麗雲的作品。

她回憶多年前在紐約州立大學唸研究所時,教授走進工作室看到學生貼的藝術家海報和圖片,喝令他們通通撤掉,留下四道白牆,要學生自己去冥想、修行,看自己會創作出什麼作品,不要受其他藝術家影響,「在紐約市學習最大的缺點就是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畫風會變得很不穩定,要創作自己的符號非常難。」她慶幸自己在33歲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符號,而且到現在還沒有人可以取代。「我算是很幸運,可是這也是因為我學的東西非常紮實,很多元,比如早期的陶藝、水墨、書法、篆刻,到油畫、版畫,把它們結合起來。」

鄭麗雲的藝術創作之路頗多波折,當大學想選美術系時,父親問她難道以後要去畫廣告看板?當她從國立藝專畢業想繼續出國深造美術,父親希望她接下家裡經營的出版事業,否則應該從醫師、律師或老師中擇一為未來的人生方向;熱愛畫畫,經常拿美術大獎的鄭麗雲說什麼也無法放棄自己的最愛,她便以學習美術,日後成為老師說服父親,父親雖勉予同意但要她自籌學費,那是美金兌台幣1:40的年代,高額學費從哪兒來?不贊成她繼續學美術的父親這時指點她去開一場畫展,結果在台北市阿波羅大廈開的這場畫展為她籌到頭一年四分之三的學費,鄭麗雲決定放棄耶魯、哈佛這些學費很貴的私立大學,而去唸比較便宜的州立學校。

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取得藝術學士,又到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和美術碩士,在美國的學習對她的畫風最大的影響就是從水墨轉到西畫,她本來也很能畫素描和水彩,在美國唸大學必修的微積分和物理等學科,讓她得到意外的養分。「最大成就是我在科學裡找到自己,我的畫裡有很深的數學結構,我的波浪是重複的,理工科有個名詞fractal(碎形),比如幾何圖案重複的pattern,又如植物的葉子,把它細部放大,會發現差不多的pattern,那叫fractal。水的流動,要考慮是暖流或寒流,熱水跟熱水交匯的時候要怎麼樣,也跟光線有關,什麼時間的光線會有什麼樣的水,波浪要怎麼樣,風從哪邊來、水從哪邊去,都很重要…」

16米乘5米的巨幅畫作〈水〉。(趙心屏攝)
16米乘5米的巨幅畫作〈水〉。(趙心屏攝)

堅持且孤獨的創作之路

她以刀代筆在畫上刻出繁複的紋路,則是從做陶、書法和版畫的啟發,「陶藝上要做肌理的時候,素胚晾乾,可以做一些像浮雕的凹凸,而版畫,把銅板、鋅板先刮線腐蝕,或做一些意向再腐蝕,是所謂的『陰』,凹下去;以前學書法和篆刻,書法也有陰陽的變化,還要看空白部分是否協調與平衡…」 (相關報導: 趙心屏專文:《理想的讀本》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溪流 更多文章

紮實多元的訓練,形塑鄭麗雲獨特的風格,她全心創作,然而婚後生下兩個孩子,先生卻說,妳要去做藝術,保姆費要自己賺。「那時非常痛苦!研究所畢業之後要有自己的語言,我已經有頭緒了,可是沒有機會繼續研發,我大學學習油畫,研究所學版畫,想把兩者結合,我在等一個比較有辦法專心工作的時間,可是時間被小孩分得很碎;如果他贊成是最好,他不贊成,我只好夾縫中求生存,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