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關鍵詞,光怪陸離漲新知。從本集開始,會做成影片;圖文配合,可以講清楚的東西就更多了,也可以多用一些比較生僻的字詞,配字幕與解釋就不怕大家聽不懂。Podcast上面的聽眾,以後可以關注我的Youtube頻道「博士草堂」。
那麼,重新介紹一下本節目:我們這裡是介紹中國大陸當代的網路流行語,從中觀察其世道人心的變化。而在對立情緒高張的當下,許多網友應該第一時間都會問:你的屁股坐在哪一邊?你是要「吹」還是要「黑」,是要「舔」還是要「噴」?
──如果這時候,你坐在我這位置上,你回答「不吹不黑,客觀中立」,你就完蛋了。沒有人想要相信有人能夠做到真正的客觀中立,就算有,那個「客觀中立」也要能站在我這一邊去踩另一邊,來支持我的優越感。
如果有哪個人自稱客觀中立的,而他說的話不合我意,那就想辦法挑剔、吐槽,或者直接撂一句「呵呵」把它噴死,這樣我的優越感也維持住了。人需要優越感,你如果不想把優越感建立在簡單粗暴的黨同伐異上,而想要建立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理性中立客觀這些傳統知識份子標榜的準則上,那會很痛苦,而且人家永遠可以跟你抬槓說,你這也只是用漂亮話來包裝你的成見、偏見與情感傾向。
然而,我們心底多少還是不太願意就這麼投入主觀主義、相對主義或虛無主義的陣營的。你多少還是會想要瞭解客觀的事實,或者多幾種的主觀見解。那怎麼辦呢?──我提供一個我的辦法,本節目的辦法,本頻道的辦法,就是把屁股分成三瓣,同時坐在每一邊,和每個立場的人都共享被吹的快樂、被黑的痛苦,以及各種人噴人、人舔人的歡愉與悲哀。
我就是這樣的。我在1980年代的台灣出生,在1990年代的本土化浪潮中長大,在2000年代上大學、上BBS打了許多筆戰,再去了北京讀中國近現代史,然後2010年代又去了香港讀博士,這樣把兩岸三地學歷集滿,也把兩岸三地一大堆光怪陸離的意識型態、南轅北轍的流行文化,還有各種各樣的人的故事給裝到腦袋裡了。
有了這樣的閱歷,我想我應該可以給大家作出一點不太一樣的貢獻與回饋吧,所以就從去年2023年開始開了《神州大地關鍵詞》這麼一檔節目,在這個對立情緒高漲、戾氣愈發橫溢、世界愈發詭譎介紹中國大陸當代的網路流行語,及其所反映的世道演變。除了輸出娛樂和觀點,我這也算是在為當代記史。至於各位聽我講了這些,是想用來增進友好的心靈交流,還是拿去作互虧互嗆的憑據,都可以,都挺好。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讓美國再次偉大」─土階是「贏學」
天工AI生成的各種「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有趣的是,同樣的詞條,我叫它畫第二遍,它往往就不給我畫了,彷彿察覺到我是想用來陰陽怪氣。但換個詞條就可以再繼續。(作者提供)
首先請大家記一條公設:「人需要優越感」。這是我從傳統媒體時代到網路時代,見證和參與了無數口水戰之後,總結出來的一條心得,也是以下一切理論的基礎。人需要優越感,不同的地方只是看你要把優越感建立在什麼上面:體力、智力、財力、權力、民族、國家、宗教、主義,或者「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黑白郎君還要自己打敗人家才快樂,我們普通人只要看人家失敗就快樂,而這在網上永遠不會缺。
如果你認為「我才沒有那麼病態,不需要那些虛幻的優越感」──恭喜你,這也算是一種優越感的基礎。或者你可以反對我「優越感」這個講法,主張應該換個詞,如「自我肯定」之類的,又或者你也可以鄙視一下我這種不管你怎麼繞,都還是可以把你包進去的無賴邏輯,我會都虛心低頭說「是也、是也,受教、受教」。
所謂「贏學」差不多就是「精神勝利學」,但是也包含「實際勝利」。然而魯迅《阿Q正傳》已經是一百年前的小說了,現代人與現代中國的精神勝利法,當然要比那個時候來得多彩多姿。阿Q和當年的中國是沒辦法,現實中贏不了,只能在精神上找補;而現代中國沒有那麼弱了,現代人的胃口當然也就大了。如果你還像阿Q那樣只會自我麻醉,那你就會被嘲諷、被鄙視,成為別人的優越感來源。
例如,大家前幾年應該很熟悉「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這句話。這八個字在我印象裡是中共官媒和香港的建制派媒體在2000到10年代常用的,但這種說法就是源遠流長、一直都有。核心邏輯很簡單,就是無論世界發生什麼大事小事,顯露出怎樣怎樣的信號或跡象,你都想辦法在報導和評論中得出「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這樣的結論,來提振國人信心,強化精神勝利。而這八個字為什麼被廣為流傳,台灣人也都熟呢?就因為這招式用老了,網友就開始反諷、嘲笑:什麼都可以接「中國或成最大贏家」,美國民主黨勝選,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共和黨勝選,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我們中午吃炒飯,也可以「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吃炒飯可以怎麼扯?這就是命題作文啊,看你要從農業傳統、烹飪技巧還是什麼角度切入,然後見微知著,由小及大,擴大到社會經濟、產業競爭,最後再昇華一下,到宏觀的文明層次和微觀的人生哲學來講兩句。那不吃炒飯,吃別的呢?吃西餐或日本料理呢?師夷長技以制夷,或者挑剔它又貴又難吃還不健康什麼的;吃中亞、中東或非洲料理呢?兼收並蓄,一帶一路。依此類推。
這反諷得多了,就有網友提出了「贏學」這兩個字來總結這種「精神勝利主義」。然而,嘲諷精神勝利,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勝利呢?所以說,追求「贏」和嘲諷「贏」,或者說「建構勝利的認知」與「解構勝利的認知」,是「一體一面」的,像莫比烏斯環那樣,只有一面,沒有兩面。
「贏學」也不僅只適用在中國大陸。你到其他地方看,威權國家,民主國家,金融市場,教會佛堂,你會發現處處都有「贏學」,處處都是「贏學」,人人都用得上「贏學」。所以我覺得「贏學」實在不該只作為一個反諷用詞來存在,它值得我們擺正心態,認真學習研究它。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我這幾年觀察總結出來的三項「贏學」要領:
首先第一條:要有事實基礎,很簡單:真的贏,能把對帳單貼出來炫耀,當然比只能在幻想中贏更爽。最知名的反面例子是被戲稱為「宇宙大國」的南韓,因為以前太衰,所以到現代特別需要「發明歷史」來建構民族自尊,然而虛構程度太高,態度又往往特別執著,就被大家取笑。而中國史的虛構程度就不會太高,以前有人說中國歷史五千年是假的,可是你就算把夏、商和之前的史前時代去掉,周代以後的信史也有三千年;又有人說「中國」這個概念是清末才硬造出來的,或者再進一步來個「東亞文明窪地說」,說任何政權進到這塊地方都會墮落成醬缸,人唯有出走,唯有「逆向民族主義」才是救贖之道──這就用力過猛了。先不論你話說越滿就越容易被破,光是這樣一種魔怔入腦的執著勁兒,就已經讓你和你的同類成了一種樂子。當然,有人能靠傳播這種「學說」當上教主賺到錢,這我是很佩服的;然而如果只是信了他那一套就以為掌握了什麼真理,還到處幫他傳教,這樣的人我就不怎麼佩服了。
我們可以在事實基礎上稍微誇大,如把七分說成八分,再用一點修辭技巧給你想像空間,讓你覺得可以到十分;但你不能把一分、零分,甚至負分的東西就直接吹成十分,或者反過來把六七分的東西直接貶到負分。否則,你虛構的程度越高,人家自己去研究、體驗過後感到的反差越大,踢爆你的爽度也就越高。所以大家特別喜歡講南韓和印度在這方面的笑話,近年又多了外強中乾的美國的「懂王」川普。
川普怎麼成功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抓到長年被忽視和鄙視的紅脖子的心。這不就是「贏學」嗎?我們看那些群眾怎樣被川普鼓勵撫慰了,這是一樂;再看人怎麼把川普吹的牛一個個戳破、一個個取笑,又是一樂;最近又看到拜登在和川普的辯論中徹底走神,這更是樂上加樂再加樂;再到7月13號川普居然被槍擊而不死,還貢獻了一張世界名畫,這就徹底樂翻天了。所以啊,我們這幾年比較少看到「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了,因為感覺已經贏定了,就不要再說這種話,反而要低調,不要「半場開香檳」。
再說第二條:不要戳到你目標受眾的痛處。例如你看一篇文章或演講說,中國大陸自加入WTO以來,成為世界工廠,如何勤勞奮鬥,把過去歐美日壟斷的什麼什麼東西都打成了白菜價,嘉惠無數人民與發展中國家;如今中國生產一個打火機或什麼什麼,成本只要七分錢,你別的國家就算把全套技術、設備都抄過去,也做不到這麼便宜,因為你沒有中國那樣全產業的供應鏈。
像這種文章,從大處看來是很爽,但也有反制的方式,就是近年西方媒體報導中國發展史的常用台詞:「但代價是什麼呢?」答:「我就是那個代價」。評論區裡經常看到這樣一種聲音:在低端產業時期,我父母或者我本人就是「低人權優勢」、低人力成本下的苦逼員工;產業升級變高端以後,直接被「優化」,被機器取代,連那點低薪也沒得拿了。這種評論千條萬條,最終就是劍指經濟結構上的「分配」問題:國家贏了,資本家贏了,但我沒贏。
如果你的文章或演講引起了太多這種迴響,那你就衰了。例如幾年前有個經濟學者叫陳平,自號「眉山劍客」,經常在民間愛國媒體觀察者網、觀視頻發表演講,聲稱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唱衰西方資本主義與西方經濟學,唱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時間鋒頭甚健。可有一次他翻車了。怎麼翻車的呢?
2020年8月,陳平演講說,月收入2000元人民幣的中國居民,比月收入3000美元的美國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穩定,因為中國大陸生活成本低、供應鏈完備而且治安好。這一下可就激怒了廣大的低收入網友,人家才不管你後面講的那些理由和限定條件,人就把你核心的想法解讀成「中國人你應該知足,應該感恩」,馬上把你歸類成屁股還是坐在權力那一邊的那種專家。於是馬上,流行語就多了一條「陳平不等式」:「2000人民幣 > 3000美元」。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聯手范斯,反中民粹戰隊就位!
|
更多文章
)
2020年12月,陳平又推測,美國拜登上台之後會繼續推動「顏色革命」,其中一招會是逼中國增加勞工成本,「打馬克思、恩格斯的牌」,逼迫中國採用西方那樣的獨立工會法,給工人和老闆集體談判工資的權利,這樣增加中國製造業的勞工成本,使之流失而喪失競爭力。這回果不其然又炸了,流行語又多了一條「警惕境外勢力打馬恩牌」。後來陳平又在無意間透露他在美國買房,長期定居美國,網友就損他「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後來陳平就很少再出現了,儘管到這兩年,隨著美國物價飛漲,還真有人發現陳平這話愈來愈對,但是「梗」已經造成了,「陳平不等式」的陰陽怪氣已經沛然塞乎蒼冥、共三光而永光了。
這個案例,實在可以作為「贏學」的經典教材;不是反面教材,因為贏學是莫比烏斯環,只有一面。莫比烏斯環最奧妙的就在它那個扭曲的地帶,放在這裡,就是「警惕境外勢力打馬恩牌」,國家要繼續贏我就得繼續輸,輸送的輸。所以這兩三年,針對各種「中國製造牛逼」的文章,又出現了一個句型:「這跟我月薪3000有什麼關係」,或者講青年失業率,或者講中國還有6億以上人口月收入不到1000,總之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掐著「分配問題」這個死穴來噴黑狗血。
那麼,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你沒法在現實中解決,頂多就「比爛」說很多別的國家更糟糕,但這樣「少輸為贏」也沒什麼出息。那麼,在幻想中解決呢?就還是精神勝利。那還有什麼辦法?
有,就是在一定的現實基礎上,畫大餅,說我們將來可以解決,我們現在就走在解決的路上。大陸網友就經常講一句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原話是毛澤東在重慶談判前說的,原話順序不一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意思大同小異,既可以用作正經的勵志,也可以拿來陰陽怪氣。這就是「贏學」要領第三條:最理想的狀態是「在路上」。
「在路上」,on the road,這是1957年美國一本小說的書名,它影響了1960年代的反文化和嬉皮運動。這書我有買,翻譯界和樂評界著名的何穎怡何姑媽翻的中文版,順帶推薦。劇情我就不介紹,但概念就是,如果你不滿於庸常的現狀,也對主流社會各種明確的目標和路徑抱有懷疑或反感,那麼,去旅行吧,去流浪吧,這便是一種反叛,而自我實現便在其中矣。
──當真如此嗎?天知道。但是它很浪漫,很有想像空間。關鍵就在這個想像空間。例如台灣文化最富活力的時候是解嚴後到2000年代,國民黨正在失勢正在被打倒,一切皆有可能。2000年換民進黨上台以後,應該要實現了,但能兌現多少呢?想像空間就愈來愈坍縮,反倒馬英九集合了泛藍的希望,2008年上台了。然後此消彼長,泛綠的想像空間又大起來,直到2014年太陽花喊出「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達到高潮。2016年民進黨又上了,這次跳票得更快,到現在你就找不到多少人對那些漂亮話還真心保有希望的。表面上當然還是可以演一演,但真心你是裝不出來的。
你看這幾年台灣人做出的和政治有關的小說、歌曲、影劇這些文藝作品,如果不走悲觀厭世的路線,而還想要樂觀積極的話,那不行,沒人信。你要積極,只能「悲觀積極」,這還比較可能有共鳴。例如去紀念、講述以前的反抗者、受難者,或者在架空的「類台灣」情境讓主人公幫我們為各種未竟的志業來努力,這樣勉強把劇情和讀者的心智重新對齊到「在路上」的狀態,讓人得以相信火種不滅,得到一時的感動與安慰。至於現實還是烏煙瘴氣看不到出路,那也沒什麼辦法,就「待時而動」吧。但要我說,平心而論,真的,我真的認為現在這種做法已經是一般人力所能及的最優解了。如果你想要超越它的話,那歡迎在評論區貼出你的創作,我們研究看看。
那麼,大陸人還有希望嗎?有:產業升級、中國智造,正在贏的新能源汽車和國際戰略;再加把勁應該就能贏的AI產業;已經有少數贏家的通信業、遊戲業,還有抖音快手這些。「這跟我月薪3000有什麼關係」?當然有了,沒這些你可能連1000都掙不到。那為什麼我們還是分不到足夠的發展果實?──會有的,以後會有的,只要這一波把美西方金融霸權推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至少你不能否認我們可以如此想像嘛。
這就是「畫大餅」,或者打個比方說,你先用麵團捏一個莫比烏斯環,然後拿擀面棍把它擀一擀,攤成一張更大的餅,這就可以暫時擺平那個糾結扭曲的地帶了。當然還會有很多人不吃這一套,他們會再把你這大餅拿起來,又捏成一個莫比烏斯環,又跟你抬槓,那你再繼續擀嘛。只要我們還能保持至少一種「在路上」的認知,很多矛盾就還可以拖一拖,民族就還有希望。
就像大家以前上學的時候經常會聽老師講「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這樣的話,因為結果出來以後,你回頭一想,那多拿幾分、多得幾個獎,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真正有趣的、寶貴的,都在過程。又或者,像彩券的投資報酬率,或曰期望值,註定小於1,但哪怕最窮的人都能從中得到希望。這就是「贏學」的要義。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畫過漫畫,會寫歌詞;2013年創辦同人社團「恆萃工坊」,出版《易經紙牌》、《東方文化學刊》、《金光布袋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