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氣十足的正午回到媽媽家,一開門,母親放下手上的報紙笑盈盈地對我說:「回來啦,吃飯了!」忙著到廚房端出好多好菜…,我珍惜地想著:「世上只有媽媽好!」,尤其在訪問賴珩佳之後格外有感。
讀她寫的《人間最美的相遇》,發現她在美國唸的研究所跟我是同一所學校,那時她的母親每天寫信給她,每兩天寄出一次,母女兩人天天通電話;我也想起自己在美期間收到母親的家書,那厚厚一疊至今仍保存著,我們與母親的感情都特別好,無話不談,母親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讀到她形容母親離世是「斷崖式」的驟然消失,令我心痛,那深沉的哀傷曾讓她幾乎窒息,彷彿一切都戛然而止。這本書是她在母親過世後寫的深情之書,封面是母親的畫,書裡每一篇文章也都搭配著母親的畫作;她的母親熱愛閱讀,勤做筆記、寫日記,將母親手寫的金句印在書上,讀來彷彿聽見這位智慧溫柔的長者在耳邊低語,我不禁揣想著她下筆為文和挑選這些母親手跡的心情…。
旅居印尼的企業家賴珩佳來到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娓娓道出她對母親的深情和思念所寫的《人間最美的相遇》。(作者提供)
乖女兒的「叛逆」後 母親永遠是安定的力量
成長於公教家庭的賴珩佳,從小就是好學生、乖女兒,一路從北一女、台大工商管理系,接著到美國唸了企管碩士,人生第一次叛逆就是決定嫁給研究所同學–一位印尼華僑,將隨夫移居到印尼。她的母親震驚之餘,說:「印尼是很陌生的地方,是不是結婚前媽媽能陪妳去一趟,看看環境?」年輕不懂事的她斷然拒絕,想著當時還是男友的未婚夫說,只在印尼住一年,藉這機會去開開眼界也不錯,沒什麼好擔心的。「後來回想,那陣子母親沉默的時間比往常多,她的內心其實是憂慮的,只是從來沒有表示過強烈反對。」
也許是被愛情沖昏頭,婚前直到父母親很嚴肅地詢問夫家從事的行業,賴珩佳才問男友,得到的答案是「我爸爸是做鐵的…」。她甚至連印尼人講的是印尼語都沒想過,至今還記得當一下飛機看到都是印尼人那種驚嚇的感覺,「當飛機一落地才赫然發現怎麼大家講的都聽不懂,才覺得心驚…」
從小在安穩的家庭長大,看世界都覺得很美好,大家都是好人,唯一的不美好是考試考不好;一到印尼,整個環境變得大不同,夫家是印尼最大鋼鐵集團,也是個大家庭,商人家庭與公教家庭在想法上有不小差距,她花了很長時間學習適應,每天至少跟媽媽通三次電話。「我覺得自己忍了好多事,身心壓力非常大,不到半年就十二指腸潰瘍,有一次打電話回去,才喊了聲媽,就哭出來,媽媽只說了一句話:家裡的大門永遠為妳開。」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聯手范斯,反中民粹戰隊就位!
|
更多文章
)
人生的快樂就是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
雖然很快在當地找到工作,但發現自己人際關係歸零、之前的工作經驗也歸零,一切從頭開始。最難的是,看到同學們都在同樣的軌道往前行,自己卻一直在學習、衝撞、受傷、復原中,似乎在原地繞,路好像越走越遠,沒有方向,心裡特別慌亂。「那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快樂就是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除非妳決定回來,否則妳就在印尼專心走自己的路,不要看別人有什麼。自己的路上有自己要承擔的責任,但一定也有不同的風景,看那些風景就可以了。」
母親畫下女兒最愛的陽明山海芋田,賴珩佳珍惜地掛在雅加達辦公室。(賴珩佳提供)
賴珩佳懷第一胎時,一直找不到讓自己放心的醫師,心裡害怕得不得了,當時很多印尼婦女都到新加坡生產,尤其從雅加達飛到新加坡只需一小時二十分鐘,是一日生活圈,於是她聽從當地朋友的建議,在規定孕婦可以飛行日期的最後一天,飛到新加坡待產,並在當地找了「月婆」協助坐月子,結果卻是「遇人不淑」,這月婆不但會指使遠道前來陪伴的母親買東西,晚上更早早就寢,完全不顧嬰兒,最後還表示要提前回家準備過年,賴珩佳為這月婆的厚顏氣極,寬厚的母親建議就依原先的約定付錢讓對方走人,不必再有瓜葛。就這樣,從她在產房待產,到坐月子期間的煮食、照顧小嬰兒,所有事情全由母親包辦了。母親在人生地不熟的新加坡,清晨天還沒亮就摸黑拉著菜籃車上市場買菜,再拖著沉重的菜籃車走半小時上坡路回到住處,每天還談天說笑安撫剛做媽媽的女兒情緒,沒有一絲怨言,甚至笑說這是自己人生最瘦的時候。「後來回想當時媽媽是勞盡心力才瘦的,內心愧疚萬分!媽媽對我的愛與承擔,我永遠望塵莫及!」
原先只在印尼待一年的承諾,隨著她的公公建立新公司,要身為長子的先生負責,公公說:「等公司上軌道,世界隨你們去飛!」過了一兩年後又說,雖然上軌道,還是要有人負責把事情做好。就這樣一年年過去,似乎無窮無盡地,賴珩佳至今在印尼生活了二十三年…。
母親仿米勒的《拾穗》掛在賴珩佳雅加達家中,提醒她心懷感恩、腳踏實地。(賴珩佳提供)
她曾經一直在回台灣或留在印尼之間掙扎,真正覺得可以面對是十年以後。那時她認識一位年近七十,當年也是在美國認識了結婚對象,四十多年前嫁到印尼的台灣長輩,閒談時長輩不斷抱怨印尼的種種,埋怨當時先生說只住五年卻過了四十多年,言談間滿滿的負能量,讓原本滿懷期待遇見家鄉長輩的賴珩佳覺得快被溺斃,她想,如果四十年後自己也像這樣,是否太可惜?「那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我需要好好思考,既然在這裡,該整頓心力,好好工作生活。」
她開始學習不抱怨,做可以做的事。公公問在財務顧問公司工作的她,為什麼不回家幫自己家賺錢呢?於是她進入家族企業,努力學習、融入,這是另一個不容易的開始;如今她掌理夫家集團的多重事業,擔任精品飯店董事長、資產物業管理公司執行董事,和房地產開發公司執行長,印尼語早已非常輪轉,還出了有關印尼大小事的書,也在台灣媒體專欄寫印尼。身為忙碌的職業婦女,母親的榜樣讓她對孩子盡心付出,「我每天四點五十分就起床了!印尼學校多在早上七點半開始上課,課外活動如校隊、球隊,六點半就要開始訓練,孩子六點得出門,我得更早起床為他們做早餐」。雖覺得辛苦,但回想學生時代,媽媽也是這樣做,「我以前凌晨四點起床讀書,覺得肚子餓了,就去叫媽媽起床弄吃的…」
印尼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都請保母帶孩子,賴珩佳卻堅持自己帶,被視為異類,公婆也不以為然,有時被講多了也不禁懷疑自己的堅持到底對不對?但母親告訴她,孩子過幾年就長大了,自己帶孩子是很有價值的事,「這件事真的只有媽媽支持我!」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聯手范斯,反中民粹戰隊就位!
|
更多文章
)
孩子是孩子,妳是妳
母親似乎總有超然的智慧,不會隨周遭人們的情緒或環境起舞。當賴珩佳的女兒成長為少女,有一次跟著她回台,全家人特地開車到海邊欣賞風景,沒想到途中塞車塞了好久,天氣又熱,下車後,女兒獨自撐著把陽傘杵在原地說熱得很不舒服,說什麼也不願跟家人一起走,正當賴珩佳想開罵時,母親走過來輕輕說:「沒關係,隨她,都好。」當下賴珩佳只好放下快爆炸的念頭,自己看海去,結果漸漸地,在開闊景色和海風拂面下,大家心情都平靜了。回家後母親畫了一幅孫女獨自手撐陽傘的畫,在畫上寫了「無妨」二字,告訴她,沒關係的,孩子是孩子,妳是妳,可以提醒,但不要強求。「如果我當時失心瘋對女兒吼的話,一定弄得大家都不高興;我看女兒回家後也一直看海邊拍的照片,很謝謝媽媽及時調教我,讓事情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
母親畫下獨自撐著傘看海的外孫女,畫題為「無妨」,提醒賴珩佳:孩子是孩子,妳是妳。(賴珩佳提供)
賴珩佳的母親是小學老師,常到圖書館借書,看到報章雜誌上喜歡的文章一定剪貼起來,並作筆記、畫上插圖,她從母親身上學習到大量閱讀能增廣視野、讓心胸開闊,所以總是能在前方引導著子女。
正當賴珩佳覺得在印尼的生活與工作可以駕馭,跟媽媽約了好多年的到日本看紫藤花終於約定了,三天後,母親卻在家中倒下,兩星期後離世。人們都說無常是常,但臨到自己才知什麼是無常。
書寫《人間最美的相遇》大多是她忙完了一整天後的深夜,「睡覺時間到了,但我完全無法入睡,想著怎麼會這樣?媽媽到哪兒去了?思念太強烈了,把過去的回憶寫下來,本想給自己留一份紀錄,但常常寫不下去…。親恩如此浩瀚,可是怎麼會還來不及報答就沒有了機會?心裡無比悔恨懊惱,尤其整理媽媽的日記、看到她的畫,想起媽媽曾經說要教我畫畫,心裡有太多太多遺憾…」
她彷彿身處既深且巨大的黑暗中,但看到媽媽筆記本手寫的詞句,又撫慰、鼓勵了她。「有一次哭得厲害時,看到媽媽寫的:好好再見,不談虧欠,不負遇見。彷彿媽媽正在跟我說話,她連離開了都能以文字撫慰我,寫這本書是個自我療癒的過程,是辛苦的、也是療癒之路…。
母親的手跡,永遠能提醒、鼓勵在異地奮鬥的賴珩佳,是她心頭的一股安定的力量。(賴珩佳提供)
媽媽的愛會一直在心裡。整理母女、家人這一世相遇的美麗,我覺得這本書是她送給媽媽的禮物,也是媽媽送她的禮物,如同封面上寫的,是最珍貴的人生寶盒。能享有媽媽無條件的愛,那是人間至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