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五大感受:羞愧、內疚、嫉妒、恐懼與孤獨
憂鬱症患者的主要特徵包括:強烈的悲傷情緒、缺乏意志和欲望去做任何事情、
食欲減退、入睡困難、無價值感和無望感—即使是得過憂鬱症並成功走出困境的人,也還會出現這些感覺。
憂鬱症有時是長期性的,會持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在不少案例中,患者心裡會有想死的念頭,但除非病況很嚴重,他們通常不會實際去做。
1.羞愧
幾乎所有的憂鬱症患者都會因生病而感到羞愧,進而不願與他人傾訴自身的狀況,或者只想告知最為親密的人。儘管憂鬱症在近年來已較為常見,許多人都藉由服藥來幫助自己度過低潮,但出於某些原因,它仍然是我們不願意去談論或分享的狀況。其他疾病的患者通常樂意接受他人的同情並且關心其健康狀態,但憂鬱症的患者很容易感到孤單,而羞愧感強烈地加劇了他的痛苦。亞當描述了他的羞愧感:「我對自己感到羞愧,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就像一塊破布,彷彿我帶有該隱的印記。每個人似乎都能看穿我正在感受到的這一切以及我的毫無自信。」
羞愧感是憂鬱症患者的主要情緒,這意謂著,患者在與他人比較時感到自己的價值較低。病症會對患者的自尊造成直接的影響。我在我的第一本書《每個孩子都值得》中詳細探討了自尊這項主題,並幫助許多人改善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2.內疚
許多憂鬱症患者都覺得自己給親愛的人造成痛苦,並因而感到內疚。我請亞當分享一下他對這種內疚感的想法。他說:「最大的內疚感是對我的後代子孫們。我有巨大的恐懼和擔憂,害怕某個後代子孫會因罹患憂鬱症而受苦。一想到有人都是因為我才經歷到這種痛苦,我就十分痛苦。」對亞當來說,內疚感另一個較輕微的來源,是想到我們花費時間在擔心和照顧他。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試著改善他的憂鬱症。他覺得自己害了家人,因為我們為了他而拋下了正常的生活節奏。
3.嫉妒
憂鬱症的患者往往會覺得,周圍的每個人都在繼續過正常生活,而他自己卻停滯不前。我問亞當,能否多描述一點這種感覺,他如此說道:我嫉妒每個人。我走在街上,看著不認識的人,心裡想著,他的日子過得好輕鬆,即使生活辛苦也能自在應對。而我卻什麼都做不到。嫉妒是一種可怕的心情。朋友來訪時我很高興,但同時也會感到嫉妒。我看到他們多麼地忙碌,忙著工作和旅行,而我自己卻一事無成。
4.恐懼
5.孤獨
每個人都很熟悉孤獨感,並且偶爾會出現這種感受。對於憂鬱症的患者來說,孤獨感是持續存在的感受,即使身邊有親人的陪伴。正如亞當所描述的:我感覺自己好像在某場戰事中孤立無援。家人一直圍繞在身旁,給予我支持,但我卻還是奢求周圍的人能再給予我更多的支持和關心。我渴望他們問問我發生了什麼事,並且必須是出自於對我的真誠關懷。這樣一來,每當有人問及我的情況或前來關心,我才會覺得他們都是真心在乎我的人。
照顧者的六大感受: 羞愧、怨天尤人、罪惡感、沉重的責任感、憤怒、悲傷
我接下來會花點篇幅來描述患者的伴侶會出現哪些感受,而我本身就屬於這個群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當父母之一患有憂鬱症時,孩子們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探討這類情況時,也必須將孩子們考量在內。然而,就受影響的程度來說,孩子與伴侶會有所不同。(以我自己為例,在亞當最近一次憂鬱症發作時,我們的孩子已各自擁有了家庭,他們所受到的影響,完全迥異於還住在家裡的時候。)
孩子們擔心身在遠處的父母親,甚至有可能比患者的伴侶還要憂心。這是很自然的。但孩子只能忙於自己的生活,而伴侶一方面要處理自己的工作,還要承擔起另一份任務:照顧憂鬱症的另一半。
照顧患者的最沉重負擔是落在其伴侶的身上,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情感上。沉重、擔憂和悲傷等情緒籠罩著整個家庭,負責照顧的伴侶往往會產生複雜而矛盾的感受。擔心、恐懼、壓力、憤怒、悲傷、羞愧、指責,有時甚至是憎恨,籠罩著患者伴侶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出於關懷、同理心和憐憫之情,伴侶也會持續地支持和幫助患者。
我分析自身的感受後,因而意識到,每當亞當的憂鬱症開始發作時,我就會感到恐慌。我知道日常生活即將發生改變,將開始進入一段不知道要持續多久的波動。但亞當的憂鬱症發作頻繁越高,我的負面感受就會降低,而同情的感受則會變強。
恐慌減少了,我知道即將發生哪些狀況,也感受到孩子們對我們的支持。我知道我有能力應對,也明白這只是暫時性的狀況,美好的日子總會到來。
1.羞愧
不光是患者,伴侶自己也會感到很羞愧。我記得,亞當第一次憂鬱症發作時,我感到很難為情。亞當不再是我所嫁給的那個男人。有些好朋友知道他的狀況,但和他們在一起時,我感到很難受。大家都在開心說笑,而亞當則是沉默不語且感到不自在。對於不知道他情況的朋友,我擔心他們會意識到哪裡不對勁。我還擔心,這種丟臉的感覺彷彿證明我們的婚姻是失敗的,在發生危機時無法互相扶持。我還忍不住懷疑,我們根本就不適合彼此,他不是我想要共度餘生的伴侶。
2.怨天尤人
人們習慣於相互指責,當伴侶患有憂鬱症時,更容易去指責或怪罪對方,比如:「看看你讓我們陷入了什麼局面」或者「這一切都是你的錯」。日常生活被打斷、無法完成原本計畫好的事情時,照顧者就很容易將矛頭指向生病的伴侶。
3.罪惡感
內疚感是難免的,這是世間的常態。憂鬱症發作時,照顧者的心中可能會浮現某些想法,例如:「他會變成這樣也許都是因為我,是我扮演了某種催化的角色?如果真是如此,那我能做些什麼來改善這情況?」
4.憤怒
憤怒感經常會出現,而且往往來得很突然、毫無預警。我可能在平靜、寧靜的時候,突然間憤怒湧現,並引發出某些責怪對方的想法,比如,「你妨礙到了每個人的生活」或「周圍的每個人都在為工作操煩,但你卻只沉迷於自我」等等。
5.沉重的責任感
有時候,我感到這種負擔對我來說太沉重了,著實令人難以承受。與此同時,我又希望別人注意到我、關心我,詢問我的狀況,理解並愛護我。
6.悲傷
身邊的人正遭受到痛苦,而我們卻無法幫助他,這一樣令人十分難受,也連帶地引發了自己的悲傷、憂愁和痛苦。伴侶憂鬱症的發作期間越長,這些感受便會更加令人難以承受。
我為亞當如此受苦而感到悲傷。孩子們看到他一蹶不振,想要讓他開心卻又無能為力,而我在一旁看得很不忍心。對於自己,我也感到痛苦。我喜歡日子充滿快樂和歡笑,但亞當憂鬱症發作的時候,我不知道是該克制自己的愉快心情,或是要表現出輕鬆自在的樣子。事實上,我在他身邊時,很難感到快樂,但又擔心這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導致他的負面情緒更加嚴重。
作者介紹|多琪.柯恩(Doki Cohen)
一九四八年生,在以色列長大。她是電腦專家,曾任系統分析師、程式設計師。此外,她曾在阿德勒學院學習親職教育,並帶領過許多家長團體,另著有《每個孩子都值得》(An Equally Worthy Child)。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