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架 Netflix 的漫改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Daily Dose of Sunshine),由朴寶英領銜主演,聚焦精神疾病這項主題,細膩且治癒地講述了一段段康復的故事,甚至以宏觀的角度闡述:疾病帶來的衝擊,何以經常不僅止於情緒,更會威脅到一個人的生存。
當然,參照診斷手冊,精神疾病高達數百種,光靠一部影集本就不可能盡數介紹,卻也試圖從中挑出所謂「常見但又陌生」的指標疾病來敘事,諸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社交恐懼、恐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藉此讓我們重新理解疾病背後的真實與疼痛。
特別的是,製作團隊的田調十分完整,不會讓疾病的表現流於刻板印象,巧妙融入具象化的手法,精準展現疾病掀起的內在巨浪,好比透過溺水呼應恐慌發作時的窒息感,或以流沙吞噬的意象強調憂鬱症的寸步難行。除了急性症狀之外,影集同樣沒有遺忘疾病其實都有它的歷程,例如思覺失調(舊稱為精神分裂)在康復的過程,會從明顯的正性症狀(幻覺、妄想),因著治療慢慢找回現實感,接著過渡到以負性、情緒症狀為主的階段,包含活動力降低、人際疏離、憂鬱等。
就此來說,可以發現《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不會為了張力,過當追求戲劇化的症狀表現,結果犧牲觀眾完整理解患者的機會。作品一方面勾勒疾病的力道,另一方面又讓我們知曉患病前後的辛苦。畢竟,醫療診斷之外的人,也是需要貼近的對象,疾病作為人的部分,卻不能等於一個人。就算患病,亦不代表患者就是標籤的總和。

回到故事,本作也毫不避諱去呈現「患者的攻擊行為」。近幾年,為了消除汙名化,有些作品會選擇故意淡化暴力。然而,無論患病與否,暴力本就深植於人們的日常,閃閃躲躲,反而讓人霧裡看花,一再因為不理解而恐懼、排斥,最後適得其反。
單就劇情,對照不同的疾病,患者之所以產生外化行為(諸如敵意、抗拒、挑戰、情緒失控),往往都無關惡意。有些人因為無助,所以慌亂。有些人則因為害怕,才會選擇抵抗,或者因為混亂,想要掙扎。由此可知,雖然當下要約束外在行為,以便保護患者跟醫護人員,但治療的焦點,依然是那一顆懸空的心。所謂症狀,就像是受傷的靈魂在喃喃自語,渴望著被人聽懂。為此,猶如作品所言:我們必須學習聆聽的除了疾病,還有人,重點在於釐清行為脈絡,而不只是透過懲戒、監控來維安。
只不過,精神疾病的成因過於複雜,可能涉及非常個人的因素,也可能是各種社會問題交織而成的困境。所以,即便符合共同的診斷標準,依然不適合一概而論。 (相關報導: Netflix人生必看韓劇推薦》重刷N次依舊滿滿感動!8部經典神作,笑淚交織治癒所有低潮時刻 | 更多文章 )
但可以確定的是,恰如劇情所闡明,疾病或許都指向了某種失去,例如自我、情感,甚或是珍視的他人,導致患者的人生彷彿被掏空一般,蒼涼又孤寂。舉例來說,過於用力的母親,丟失了身為女人的自己,不再問自己喜歡什麼,因為家人,不知不覺活成了苦行僧;急著證明自己的頂大生,每天都在自我批判,導致內心傷痕累累,遺失那份篤定自我價值的信心;突然喪偶的丈夫,持續懊悔過去,自此無法再前進;專業的護理師,因為那一顆柔軟的心,瞬間變為失能的受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