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少年因為情緒問題自傷,換來的不但不是家人的關懷,反而是冷冷的一句「你不要弄髒家裡的沙發」,這句話彷彿就像一把利刃刺進孩子的心臟。專家表示,近年受到少子化、社會變遷,以及疫情隔離的影響,兒童青少年憂鬱症乃至於自殘的比例不但明顯增加,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現在國小開始就有自殺和自傷意念者愈來愈多」、「兒童青少年憂鬱症保守估計高達10%。」
23日是「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日」,今年(2025)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也首度在這個重要的日子前夕發聲,向國人發布針對全台兒童心智科醫師、國中小學生兩項大型兒少心理健康和研究。
100位國內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調查顯示,雖然注意不足過動症(ADHD)、自閉症、學習障礙等,仍是兒少到兒心科就診的主要原因,惟盛行率持平;相較之下,近3年兒少憂鬱症、焦慮症等病例快速成長,已成為全台兒心科門診成長率第一名的診斷類別。而確診憂鬱症的孩子,很多從國小開始就有自殺與自傷的意念。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兒童青少年尤其是國小高年級的孩子,憂鬱、焦慮與自傷的比率大幅增加,與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少子化,以及疫情讓我們不得不習慣獨立生活,心中有苦不知找誰說,也說不出來,有很大的關係。此時孩子唯一可以依賴的可能只有網路,但網路上資訊太多,且處處都是陷阱,並不是一個可靠的對象。
另在100名兒心科醫師中,有近5成的醫師觀察到,近期13~15歲(國中階段)青少年求診年齡層顯著增加,不少孩子還會主動央求父母帶他們去精神科就診。原因除了常見的注意力問題、憂鬱與自傷也是就診的主要原因。
林健禾說,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與成人憂鬱症的症狀與表現都不盡相同,診斷與認定上更為困難。兒少憂鬱常以「憤怒」表現,而非傳統印象中的「鬱鬱寡歡」,這使得許多孩子被誤認為只是叛逆,忽略了可能的心理疾病問題。
國中小年紀更小孩子的憂鬱除了易怒煩躁外,也常以頭痛、腹痛、頭痛等身體不適的狀況來表現。到了高中階段,常常已出現自傷意念和行為。
另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則於2022年針對全台及離島10~18歲青少年進行網路行為調查,有效樣本共計8446份。
林煜軒說,研究顯示,國內中小學生自傷風險與網路使用問題高度相關。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霸凌、網路遊戲成癮三大網路行為,在調查對象中,即國小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盛行率都不低。
林煜軒進一步強調,很多家長都只在乎孩子網路的使用時間,其實相較於時間,孩子到在看什麼?用網路做什麼?才是更重要的。尤其一旦孩子面臨性私密影像外流,往往是其自傷最嚴重的危險因子。
《少年報導者》主編邱紹雯則透過親身訪視,發現有時霸凌孩子的不是別人,可能就是家人。好比有個孩子有多次拿美工刀自殘的習慣,某次他又在家這麼做,結果換來的不是家人的關心,而是要他小心不要把血滴在沙發上。 此外,其實也並不是所有憂鬱症的孩子都會以憤怒博取他人的眼球,也有總是乖乖的不說話坐在角落的「角落生物」,可能也是需要關懷的對象。 (相關報導: 新冠今夏恐再升溫!專家示警3族群要小心 籲接種打第二劑疫苗 | 更多文章 )
最後,與會專家呼籲, 衛福部現階段補助15到45歲的青壯年每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雖然立意良善,但希望它不只是個可能隨時隨著經費不足或人事易動就停辦的方案而已,而是有制度的納入健保給付。更甚者,給付諮商次數也不應一律3次,而應視個案的需要而定。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