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是黃埔建軍100周年的日子,沒有這個日子就沒有今日保衛台灣的中華民國國軍,所以筆者認為凡是住在這座島上的居民都該為這個日子感到驕傲。當然由於台灣在黃埔建軍時還尚不屬於中華民國國土,台灣許多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例如前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怡農,就不明白為什麼國防部要編列4,000多萬預算去紀念這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歷史。
除了有來自吳怡農以及台灣教授協會等深綠陣營的反對外,也並非所有具備中華民族認同的台灣人都認可黃埔軍校。黃埔軍校雖然是今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的前身,但是在黃埔軍校以前還有一所保定軍校,名稱同樣是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兩者的最大差別在於黃埔軍校成立初期具備嚴重的中國國民黨黨軍色彩,從而導致黃埔被許多人視為黨國不分的產物。
更有甚者認為,黃埔建軍發生於孫中山先生推行「聯俄容共」政策的時代,黃埔軍校有相當數量的教職人員和軍校生屬於同時具有國民黨和共產黨籍的所謂跨黨黨員。為此部份反共者質疑過度強調黃埔建軍的歷史將混淆國人對國軍與共軍的認知,產生「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的誤解,進而接受擁抱中共的統戰。
親共人士則認為,如果台灣方面在紀念黃埔百年的歷史時不邀請對岸的參與者參加就無法圓滿完成對黃埔建軍歷史的紀念,於是就有了堂堂中國國民黨立委以沒有邀請「大陸校友」參加紀念活動為由,凍結國防部預算的笑話發生。可見無論是藍還是綠,是統還是獨,對中華民國建軍的歷史都有著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解。
中共更是充分運用上述所有的誤解,製造台灣的軍人與民眾、國防部與執政黨、在野黨以及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的矛盾。在中共於台海周邊舉行軍事演習的情況下,我們到底該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黃埔建軍的歷史呢?紀念黃埔是否真的會導致國共不分?黃埔軍校真的是黨校而不是軍校?國軍又真的只是黨軍而已嗎?就讓筆者在此為各位一一解析。
今日的國軍,歷史傳承還是自黃埔而非保定。(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保定與黃埔的關係
今日許多人提到保定軍校與黃埔軍校,擅長於將兩者的關係描繪為對立的關係。事實上這樣的描繪也沒有錯,因為保定軍校是北洋政府的陸軍軍官學校,而前身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黃埔軍校,在成立之初確實是以推翻北洋政府為主要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保定軍校與黃埔軍校確實是處於對立面,且北洋軍也確實是以保定軍校的畢業生為主力組成。
但是不要忘了,保定軍校受到軍閥混戰的影響,在1923年就已經被迫停辦,而黃埔軍校卻成立於隔年的1924年。兩所軍校並沒有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存在過,稱兩所軍校處於對立面實在是張飛打岳飛的描述。其次保定軍校可以追溯到袁世凱以日本還有德國的軍事教育為典範,在天津小站練兵建立現代化中國陸軍的歷史。
(相關報導:
破解巨龍的神話!杜正勝院士談「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
更多文章
)
基本上所有中國近代史叱吒風雲的軍人,無論後來他們的立場是親近或是反對國民黨,都有接受過保定軍校直接或者間接的洗禮。例如保定軍校第6期畢業的顧祝同、鄧演達、9期畢業的陳誠與羅卓英都在黃埔建軍的過程中扮演過重要推手。就連黃埔軍校永遠的校長蔣中正本人,也是經由保定系統的陸軍速成學堂留學生預備班保送到日本留學。
所以在天下無人不黃埔以前,其實有過一段時間是天下無人不保定。袁世凱的小站練兵,為20世紀所有派系的中國陸軍都打下了烙印,即便是黃埔軍校也不例外。考慮到黃埔軍校是在保定軍校關閉後無縫接軌的在廣州誕生,筆者更願意將兩所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視為一種傳承的關係,培育出來的軍人最終都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為捍衛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而戰。
防衛中台灣的中華民國陸軍機械化步兵第234旅,可追溯到黃埔軍校教導第2師,基本上有百年的歷史了。(作者提供)
黃埔培育的是黨軍嗎?
當然因為保定軍校早已關閉,且1949年在台灣鳳山復校的陸軍官校承接的是在大陸創辦了23期的黃埔軍校歷史,今天台灣的國軍自然是以紀念黃埔建軍為主。雖然今日在桃園八德的國防大學,承接的是1906年在保定成立的陸軍軍官學堂,因此我國中高階軍官的養成教育還是與保定有所淵源,但深入今日國軍官兵骨髓的仍是黃埔軍校「親愛精誠」的精神。
那麼前身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黃埔軍校,是否真的是為國民黨培養黨國不分的黨軍呢?答案是對也不對。因為按照孫中山的《建國大綱》,中華民國要在經歷過軍政、訓政以及憲政三個步驟之後才能走上西方民主的道路。主要原因是剛從封建王朝統治下走出來的中國平民,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政治教育才能知道民主自由為何物。
過去與孫中山結盟打仗的西南軍閥,更是缺乏政治理念,動搖變節的事件常常發生,使他更加認識到需要中國的革命需要靠一支接受中國國民黨指揮的武裝力量才能推行完成。所以他派遣蔣中正考察蘇聯,希望以蘇聯紅軍的制度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黨指揮槍」的軍隊,於是就有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的誕生,早期的黃埔軍也確實被稱呼為校軍或者黨軍。
可是即便是回到那個國軍還是黨軍的時代,國軍的性質也沒有真正做到「黨指揮槍」,因為蔣中正在國民黨裡的地位其實並不高,甚至還不如背後有黨國大老汪精衛力挺的中央宣傳部部長毛澤東。因此在孫中山去世後,由胡漢民與汪精衛控制的黨成為了蔣中正最大的挑戰之來源。為了掌握軍權,蔣中正不得不扭轉「黨指揮槍」的原則,轉為「槍指揮黨」。
1927年的「清黨」以及後來發展出的寧漢分裂,不只是蔣中正對共產黨的宣戰,同時也代表黃埔軍校與黨中央的對立。最終「槍桿子出政權」,掌握軍隊的蔣中正控制住了黨,成為國民政府內說一不二的領袖。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時期的國軍又絲毫稱不上黨軍可言。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曾打趣說道,共產黨是黨到哪裡,軍隊跟到哪裡,國民黨則是軍隊到哪裡,黨才跟到哪裡。
國軍始終與自由世界站在一起,對抗法西斯與共產主義極權專制。(作者提供)
脆弱的軍事獨裁
蔣中正在大陸時期雖然掌握了軍權,但是卻沒能做到真正的獨裁。主要原因是北洋政府雖然被推翻了,但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西南軍閥以及馮玉祥、閻錫山為代表的前北洋勢力手中仍握有龐大兵力,足以與蔣中正的中央軍相互制衡。他們多次發動謀反中央的軍事行動,使得國民政府從成立之初就陷入一場又一場的內戰之中,根本難以建立獨裁統治。
(相關報導:
破解巨龍的神話!杜正勝院士談「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
更多文章
)
此外蔣中正鼓勵黨內乃至於軍內不同派系相互制衡,這或許是來自於他本人對民主有些基本的認識,也可能是因為他相信這樣做能使自己的權力最大化。所以抗戰爆發以前的國民政府雖稱不上民主,但社會上仍容許相當程度的自由存在。也因為國民政府的統治能力不曾深入鄉村,蔣中正不曾如毛澤東班擁有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去建立真正的極權統治。
中國國民黨的黨員在抗戰爆發前有將近2/3是軍人,剩下將近1/3是海外華僑,可見蔣中正的國民黨與社會的連結趨近於零。多數知識青年參加國軍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要捍衛國民黨對中華民國的一黨專制,而是為了要抵抗日本對中華民國的侵略。所以國民政府雖然以「黨國」自稱,可是在多數國人心目中「國家」還是排在「黨」的前面,這與中共的體制是非常不一樣的。
就以筆者訪談抗戰老兵的經驗而論,最忠誠於蔣中正的往往是駕駛戰鬥機的飛行員,可他們報考空軍官校的原因沒有一個是為了「救黨」,幾乎100%是為了「救國」。同時代的陸軍官校生也是如此,這些都再再證明國軍從一開始就不是黨軍,「黨指揮槍」的政策只是北伐時代用來推動國家統一的手段,並非黃埔建軍的目的。
對日抗戰時代的國軍,雖然也有所謂的政工存在,但是他們被賦予的任務只是鼓舞士氣與動員民眾,不像共軍的政委或者指導員那般擁有凌駕於部隊首長之上的權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國軍到底是黨軍還是國軍的問題,相信大家心目中已經有了答案。當然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中華民國政府後來難以因應中國共產黨的挑戰,最後丟掉了大陸。
年輕世代的黃埔軍人,誰說他們不愛台灣?(作者提供)
走向軍隊國家化
政府遷台以後,蔣中正對國民黨進行了改造,決定重啟「清黨」以來在軍中被大幅弱化的政工制度,並將此一工作交給其由蘇聯歸國的兒子蔣經國負責推行。在那風雨飄搖的時代,政工的濫權確實給國軍造成了不少冤案,因此有所謂「白色恐怖」的時代。然而黃埔軍校畢業的將領,卻始終站在專業軍人的角度對政工進行各種積極或者消極的抵制。
更重要的是,撤退到台灣以後兩蔣父子雖然專制卻也不是毛澤東那樣的瘋子,當海峽爆發危機的時候,他們還是願意將手中的權力下放給陳誠或者孫立人等專業軍人。所以我們看到胡璉將軍在古寧頭與八二三砲戰的沉著表現沒有遭到政工的不當干預,都可以證明國軍與共軍有本質上的不同,中華民國的利益也始終被置於中國國民黨之上。
也只有在台灣,會出現無黨籍的俞大維被任命為國防部長,大陸則是直到今天都想都不敢想。戰後台灣經濟起飛,隨著國人教育程度強化,對民主的需求增加,軍隊國家化的步伐也排上了日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台灣的強人時代宣告結束,時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將軍依照經國總統的遺志,率領三軍效忠台灣人總統李登輝,並下令解散軍中的王師凱黨部。
1996年台灣舉行首屆總統直選,經歷2000、2008以及2016年的三次政黨輪替,國軍早已超越了黨派,成為捍衛中華民國全體居民的國家軍隊。自1950年復校以來,進入黃埔軍校就讀的台灣人數量也早已超過了所謂的外省人。今日在第一線捍衛台海穩定的三軍官兵,95%以上是在中華民國有效控制的台澎金馬地區出生長大,又還有哪一支軍隊比黃埔更加本土,更加台灣呢?
黃埔建軍至今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二戰期間曾與美國合作對抗日本與納粹,冷戰時代又對抗中共和蘇聯,始終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中華民國的總統無論來自哪一個黨,只要珍惜台灣現有的民主價值,就該以擁有百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國軍為榮。面對中共的虎視眈眈,更要為國軍弟兄感到驕傲,在此我們高呼一聲「戰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