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影名導王家衛監製、執導,年初上映的中國電視劇《繁花》,不僅收視長紅,精緻強烈的影像風格,更是被中國一票影評、網紅稱是「趕絕一票只會靠濾鏡修圖的仙偶劇導演」、「現在上海的演員分成兩類:演過繁花的跟沒演過繁花的」、「重新洗牌『內娛』演員排名」……,不但震撼影劇圈外觀眾,也震撼了影劇圈內編導演員生態。
以磨、拖聞名的王家衛,這回用了3年籌畫、3年拍攝,共花了6年打造這部他個人生涯首度監、編一手主導的電視劇,而也跟著花掉3年跟著王家衛磨戲的一票中國影視明星,總算沒白費時間,原來就紅透半邊天、近日才來台的胡歌經此劇確定自己的「第一人」地位;原來已要讓自己的演員生涯以「花瓶」坐收的唐嫣,在王家衛NG86次狂磨下,讓眾人認可她是「實力派」,並在一票差不多時間出道、原本領先於她的女星中領跑;年近40卻從沒拿到過「頭牌」腳色的辛芷蕾,如今炙手可熱,片約、代言不斷。
用王家衛美學呈現、舞台改到上海的港劇《大時代》
王家衛在《繁花》中,不只創造胡歌的「錦上添花」以及唐嫣、辛芷蕾的「鹹魚翻身」,重出江湖的老演員、被認為屬於綜藝界的諧星、甚至沒演過什麼戲的退役足球員,都紛紛演出了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就一個台灣觀眾的角度去看《繁花》,或許可以這樣描述──用王家衛美學呈現、舞台改到上海的港劇《大時代》。在《繁花》故事的背景年代1992年上映的TVB港劇《大時代》,可說是港式商戰劇的最高標的,讓TVB在1990年代接續拍出一系列類似題材如《笑看風雲》、《天地男兒》、《天地豪情》、《創世紀》,甚至到進入21世紀的《珠光寶氣》、《溏心風暴》、《巨輪》,都是這類型將故事背景設定在特定年代、用小人物視角去觀看商業市場競爭下愛恨情仇眾生相的戲劇。
1992年上映的TVB港劇《大時代》,以香港1970年代到1990年代之股票及金融市場為主線背景。(取自youtube)
從中國網友的評論,我們可以更加確定《繁花》這個「中製港劇」血統,中國網友們表示《繁花》的原著小說其實沒那麼多的商戰、股市,更多的是對基層民眾生活的描寫、還有男女角色之間的愛恨情欲。甚至王家衛為了增加故事的「商戰味」,還幫男主角創造了一個原著沒有的商戰老師「爺叔」。
對中國繁榮年代的懷念?其實港式商戰劇一直是收視靈藥
英媒《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這樣描繪《繁花》:對中國繁榮年代的懷念,推動了一部電視劇的熱播,它將1990年代的資本家描繪成英雄,那時普通中國人可以通過大量的運氣、良好的人脈和努力工作改變命運。雖然也有英國媒體對王家衛對劇中1990年代的上海政治氛圍的描寫缺乏頗有微詞(畢竟1989年的天安門大屠殺貫穿了劇中的年代,引發的外資撤出和經濟制裁不太可能不影響到當下的上海),不過如《經濟學人》描述、《繁花》將資本家描繪成英雄,恐怕已經是對宣稱自己基於共產主義成立的中國政治最大的挑戰。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敵視胡歌、獵殺網紅,集體瘋狂誰之過?
|
更多文章
)
至於《經濟學人》認為《繁花》熱播是中國人對中國繁榮年代的懷念,恐怕就是一種「距離太遠」造成的誤會了,事實上這類「經濟狂飆時代眾生相」的港式商戰片,一直是港、台、中甚至是整個東亞收視市場的票房靈藥。
爺叔這個腳色並不存在於《繁花》原著。(取自youtube)
除了前面所講的香港本地市場,幾乎每隔幾年就會製作幾部熱映的商戰片外,2004年台灣民視製作、紅到中國大陸去的《意難忘》,一樣是講述1970到2000年台灣經濟狂飆年代的商戰作品;而更早由三立製作、奠定三立八點檔收視「地板」的《台灣阿誠》,則是更早使用1970到2000年類似題材的作品(有一個說法是劇中的主角是以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為原型)。而三立此類型戲劇的重要編劇、製作人鄭文華,即來自香港。也就是說,港式商戰片在《繁花》的20年之前,就已經來到台灣,除了在本地市場引發轟動外,這些「台製港劇」甚至紅到中國、東南亞市場去。
只有港台流行文化的上海《繁花》年代
在《繁花》中,王家衛除了在視覺上盡量重現1990年代上海的燈紅酒綠,還使用了大量1990年代的流行歌曲,來召喚那個年代的時代氛圍。只是剛剛展開「改革開放」10年的中國,在社會主義和「党」的嚴密控制下,民眾只能唱〈毛主席是紅太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根本還沒建立起自己的大眾流行文化,結果是《繁花》中採用、反映當下角色心境的背景歌曲,不是來自香港、就是來自台灣。甚至男主角胡歌在劇中某段,還在KTV中,用極不標準的台語大唱寶島歌王葉啟田的「台灣國歌」〈愛拚才會贏〉。
《繁花》中的1990年上海,充滿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繁花劇照)
別以為這是因為王家衛來自香港,所以只熟悉港台流行文化,其實從Youtube或是中國bilibili介紹流行音樂發展史的影片,就會發現影片中無論介紹的是重要歌曲、還是重要音樂人物,中國本地作品都占不到1成。《繁花》年代的上海,街市的霓虹閃爍有如香港鬧區,電視、KTV裡的流行歌都來自港台,其實也反映出天安門大屠殺後,港、台資金成為「改革開放」主要支撐的情況。
然而在中國必須「嫁接」台灣流行文化才能「找回那個時代」情況下,台灣文化圈的某一些人,卻在政治的「取消文化」下,努力要把這些「共同的回憶」從台灣人的腦子移除。
本土派對黨國娛樂影視圈的新仇舊恨
由於蔣政權當年被共產黨擊敗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大眾宣傳上完全處於劣勢(事實上直到今天左派共產黨在大眾傳媒的聲量都還是占據絕對優勢,看好萊塢影劇一堆性轉、膚轉角色就知道),於是在敗逃來到台灣後,從各方各面嚴控媒體──包括影劇娛樂圈,甚至當時的影劇圈還有嚴格的「種族隔離」,這當然會讓一些本土派將影劇娛樂圈視為黨國的附隨組織。
儘管台灣娛樂文化成就最高的時期,事實上已是本土派李登輝掌權後的1990年代之後,但隨之而起的影劇圈中國熱(這造就了《繁花》使用的流行歌曲幾乎都是港台作品的情形),卻讓本土派一直沒辦法擺脫對影劇娛樂圈的仇視。而這個情況到了時隔多年民進黨執政後,不但沒有隨著時間而逐漸淡去,甚至因為小粉紅和小粉綠的對戰下再度激化了起來。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敵視胡歌、獵殺網紅,集體瘋狂誰之過?
|
更多文章
)
五月天主唱阿信在北京鳥巢開唱時,脫口說「我們中國人」,引發兩岸網友熱議。(資料照,取自網路)
就如同國民黨來台後努力「取消」日本人在台灣的各種建設,本土政權執政後,也很努力地「取消」過去影劇娛樂圈在台灣留下的種種「記憶」,像是批判瓊瑤、林青霞、小虎隊意圖在政治同溫層中,形成「過去黨國年代什麼都很爛」的印象之餘,更多的是對過去的各種資料「消極」保存,影響所致,現在要查詢許多1980到2000年代的影視娛樂圈工作者資料,不是得靠境外的維基、就是要靠中國的百度。
愛台灣卻否定「成功豆鄧來」的台灣文化成就
而這種「自我否定」的作法,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台灣人不知道當初瓊瑤的《還珠格格》當年是怎麼改變了中國的戲劇生態;不知道《包青天》怎麼幫助已經收攤的ATV在收視上擊敗有「大台」之稱,萬年不敗的TVB;不知道《流星花園》F4當年在日本有多走紅;不知道《意難忘》在中國的熱映,竟衍伸出中國電視台為簽《意難忘》播放權造成的貪瀆事件;不知道5566是怎麼風靡新加坡。台派一方面希望台灣文化可以「出國比賽」,一方面卻否定這些「成功豆鄧來」的台灣文化成就。
然而「政治說不要,市場卻誠實得很」,我們可以看到職棒球團在球場舉辦演唱會,經過幾年的嘗試後,最後還是找上1990年到2000年前後,台灣流行音樂最興盛時代的歌星,像是陳昇、庾澄慶、彭佳慧、張智成、李聖傑、孫協志,甚至還有來自香港的蘇永康。我們也看到台劇《想見你》、《華燈初上》,怎麼透過對那個年代的描繪,獲得觀眾的認同,取得漂亮的收視成績。
《意難忘》描述1960年代至2000年代的嘉義地區出身企業家的商戰故事。(取自youtube)
其實不管是好是壞,歷史就是歷史,回憶就是回憶,就以目前亞洲娛樂影視文化最強大的韓國為例,即使目前Kpop和韓流巨星的成就已經遠遠超越以前的前輩,即使歷史上有光州事件、1997年經濟破產這種醜事,他們並沒有把這些事情埋藏起來,也沒有刻意「醜化」過去。他們開節目讓新生代的Kpop明星去唱過去具有時代標示意義的流行曲──即使這些歌曲並不像台灣同時代的流行曲有那種「紅到國外去」的成就,他們在韓劇中講述光州事件、1997年經濟破產對韓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也講述舉辦1988年首爾奧運和2002年日韓世界盃時的舉國光榮。
左式和台式的政治正確「取消」台灣影劇娛樂圈成就
台灣的影視娛樂圈在1990年代之前,確實被政治扭曲的很嚴重,但面對這些扭曲,嘗試用政治手段「糾正」,不但會讓本來就不認同你的人更加反對你,還會讓本來不置可否的「路人」也對你產生反感。國外左派企圖用影劇娛樂文化進行「政治正確」洗腦,已經在影視、電玩市場引發嚴重反彈。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敵視胡歌、獵殺網紅,集體瘋狂誰之過?
|
更多文章
)
而台灣用左式和台式的各種政治正確,去「取消」過去影劇娛樂圈的成就,因而重創產業元氣已經是「完成式」,只能希望市場能翻轉這些「年輕氣盛犯下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