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在「關稅解放日」宣布台灣的高關稅稅率那一刻,有一群人主張「不要再保護裕隆了」,裡面甚至不乏兼具學養實務經驗的財經名家。幾十年來台灣為了保護裕隆──應該說汽車國產政策,力行拉高進口車門檻政策,時至今日,在差不多時間用差不多策略韓國現代汽車已經是穩穩地全球前5大汽車集團,但裕隆呢?別說跟「跨國汽車集團」這個名詞絲毫沾不上邊,甚至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都東倒西歪,怎麼能不被千夫所指,被當棄子呢?
回到二戰打完後,為什麼當年台灣一窮二白,一年賣不出幾輛汽車的情況下,政府卻願意冒著得罪貿易夥伴(尤其是恩主美國)的風險,也要矗立障礙保護當時根本什麼都沒有的本國汽車產業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在那個戰爭把全球都變成廢墟──不分戰勝國和戰敗國的年代,大家要脫貧建立起自己國內的產業有兩種策略。
建立大汽車廠曾是台灣財經人宿願
一種策略叫做進口替代,簡單說是希望用本國產品取代進口貨占據內需市場,實際上的操作方式通常是運用高關稅阻擋舶來品(不怕被報復嗎?反正這種國家通常工業化程度極低,也沒什麼產品可以出口),用種種優惠措施吸引外廠直接來國內和國內廠商合作設廠藉此取得技術,台灣二戰後許多民生工業,如家電(例如三洋、國際牌)、汽車(例如裕隆、福特六和),都是運用「進口替代」建立起來的。
另一種叫做出口導向,這個台灣人應該非常熟,過去台灣有許多所謂的加工出口區,簡單說就是用免關稅和低廉勞動力當誘因,吸引資金投資設廠,將初級原料加工成產品出口銷售賺取外匯。政府將加工出口區視為境外,所以在這邊進口的原料和出口的製成品的不打稅(所以這些製成品不能賣進台灣,年紀大一點的讀者,可能會記得當時台灣很多地攤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出口區廠商的「流出品」、或是外銷被打回,所以才能用便宜的價格出售這些在正規商店裡貴森森的產品)。
制霸全球的台積電,可說是「出口替代」加工廠發展到極致的型態。(資料照,柯承惠攝)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台灣的政府仍然努力要建立起本土的汽車產業原因很簡單,汽車產業不只是「一個」產業而已,他會帶動好幾個產業一同崛起,像是鋼鐵產業(韓國現代汽車這次允諾川普政府前往美國設廠,除了車廠外就還有煉鋼廠)、精密機械、小的還有紡織皮件之類的輕工業,後來汽車電子設備逐漸增加後,甚至還能帶動電子產業。無怪乎當時一堆政府方的產業舵手如李國鼎、趙耀東,還有企業方的「經營之神」如王永慶,宿願都是幫助台灣建立起大汽車廠。
「進口替代」讓企業缺乏出國比賽能力
好死不死,裕隆和大部分所謂的「國產車廠」,走的是進口替代那條路。於是乎當隔壁的日本開始把他們的豐田、本田、鈴木、日產,或是韓國的現代、起亞等使用本土汽車廠牌的汽車往外銷售的時候,台灣卻是反其道而行,在台灣製造豐田、本田、福特這些外國廠牌的汽車賣給國人。
(相關報導:
裕隆挨批「扶不起的阿斗」,到底發生什麼事?集團未來走向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消費者其實別無選擇,「進口替代」的廠商,也因此不用去擔心產品怎麼賣的問題,當然更不會去想品牌形象這些事情。在那個年代站起來的企業家,如王永慶和千千萬萬的「王永慶們」當然也完全不會熟悉行銷、品牌,甚至很可能會和地攤老闆一個思維──那些昂貴的高價製品只是多貼一個商標、東西和我賣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一些在進口替代茁壯的廠商,在轉入出口擴張時代後,更會認為那些昂貴的品牌產品還不是自己的工廠代工製造的,哪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在台灣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王永慶,進軍汽車業慘遭滑鐵盧。(新新聞資料照)
此外,由於受到國家政策的保護,「進口替代」廠商也缺乏在真正有實力的競爭對手競爭下,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產品品質,否則死路一條的那種「非進步不可、不然死路一條」的殘酷環境。結果是國民委屈自己使用爛產品,讓廠商窩在「舒適圈」不思長進,等哪天壁壘消除(就像現在)國民「苦了自己也要盼望你長大」的悲願就完全破滅。
「引擎救國」讓紡織大亨轉入汽車業
那為何在一堆搞「進口替代」的車廠裡面,例如國產化福特汽車的六和、國產化本田汽車的三陽、國產化豐田汽車的和泰……,裕隆會被針對呢?
當然,在那個一黨專政的年代,所有大型企業都是黨國特許,但創辦裕隆的嚴家原是上海紡織業大亨,後因國共內戰國民黨失利隨著蔣政府來台。嚴家剛來台灣時,設立的台元也是紡織業,因響應前總統蔣介石所提的「引擎救國」發展汽車工業,才創立裕隆。
蔣介石來台後,提出「引擎救國」的產業方向。(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引擎救國」雖然聽起來霸氣,但事實上卻是「進口替代」,裕隆選擇和日本的日產汽車合作,在台灣生產日產提供技術的引擎和改款自日產汽車型號的小客車,客戶僅限於靠政府豎立的貿易壁壘形成的本地消費者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裕隆車」在1990年代以前,一直和「低品質」的觀感糾纏不清,甚至還有電視劇因為用「裕隆」來嘲弄劇中腳色程度不好而被裕隆提告的糗事發生過。
把「出國比賽」當成責任的嚴家
不過嚴家倒是沒有忘記蔣介石「引擎救國」的號召,無論是吳舜文時代的飛羚101,還是嚴凱泰時代的納智捷,都是為了完成台灣自有品牌汽車工業之夢所進行的努力,嚴凱泰生前的多次媒體訪談,也都不忘提到裕隆有「自製」和「出國比賽(讓裕隆車成為出口產品)」的責任。
這種「犧牲全國民眾用次貨」來扶植產業(汽車產業的得利者就是裕隆),一旦產業沒獲得預期中的成功,難免會產生全國大抱怨。在台灣進入經濟起飛期後,民眾開始有那個餘裕要求品質,裕隆就不斷地成為「想開好一點的進口車得花很大代價」民眾的抱怨對象──尤其是裕隆的自製夢一再地失敗,而看看隔壁的韓國,一樣以「進口替代」出發,中間還差點因為1997東南亞金融風暴滅頂的現代汽車,都擠入全球前五大汽車集團了,更讓台灣許多民眾抱怨裕隆是「扶不起的阿斗」。
嚴凱泰用納智捷回答「自製」這道題目。(資料照,黃耀徵攝)
雖然現在講這個有點馬後炮啦,不過裕隆當初把自製品牌納智捷的目標市場放在中國,實在是很奇葩的,不過這似乎是台灣企業的通病,完全沒有經營終端市場必須能回答「人家為什麼要買你家產品」這個問題的自覺。畢竟在物資缺乏年代、靠著政府「進口替代」策略下存活的廠商,從來不用問這種問題──那種年代消費者都是有東西可買就能滿足了。
缺了這個自覺,台企難以攻入終端消費市場
當然,中國人口眾多,經濟也在起飛當中,但這你知道別人也知道,北京政府更不會不知道,對於手頭比較緊的當地消費者,人家的首選當然是政府扶植的國產品牌,品質不知道,但便宜是一定的、還有讓別人覺得我愛國的附加價值;至於手頭闊綽的,不選擇賓士也選擇Infiniti,怎麼可能選擇納智捷這種「沒辦法彰顯老子很屌」的品牌。
裕隆要把納智捷賣進中國,其實和其他外國車廠的作法一樣,得先要攻入高端消費市場、例如美國、例如歐洲,賣得進這些地方,中國消費者才會覺得你很屌,才會願意買你的產品來標榜自己的品味。當然必須說,台灣滿滿的「出國比賽」廠商,都因為沒有這種自覺,銷售終端產品之路紛紛慘遭滑鐵盧。
(相關報導:
裕隆挨批「扶不起的阿斗」,到底發生什麼事?集團未來走向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或許裕隆的「出國比賽」失敗,早因汽車業沒有代工環節、必須專注於台灣企業不具有的終端銷售能力就注定了。只是一再失敗,終於也讓台灣消費者在川普關稅戰,有了裕隆「可割可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