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台灣人為何覺得裕隆「可割可棄」

嚴家從紡織業跨足汽車創建裕隆。(資料照,陳昱凱攝)

當川普在「關稅解放日」宣布台灣的高關稅稅率那一刻,有一群人主張「不要再保護裕隆了」,裡面甚至不乏兼具學養實務經驗的財經名家。幾十年來台灣為了保護裕隆──應該說汽車國產政策,力行拉高進口車門檻政策,時至今日,在差不多時間用差不多策略韓國現代汽車已經是穩穩地全球前5大汽車集團,但裕隆呢?別說跟「跨國汽車集團」這個名詞絲毫沾不上邊,甚至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都東倒西歪,怎麼能不被千夫所指,被當棄子呢?

回到二戰打完後,為什麼當年台灣一窮二白,一年賣不出幾輛汽車的情況下,政府卻願意冒著得罪貿易夥伴(尤其是恩主美國)的風險,也要矗立障礙保護當時根本什麼都沒有的本國汽車產業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在那個戰爭把全球都變成廢墟──不分戰勝國和戰敗國的年代,大家要脫貧建立起自己國內的產業有兩種策略。

建立大汽車廠曾是台灣財經人宿願

一種策略叫做進口替代,簡單說是希望用本國產品取代進口貨占據內需市場,實際上的操作方式通常是運用高關稅阻擋舶來品(不怕被報復嗎?反正這種國家通常工業化程度極低,也沒什麼產品可以出口),用種種優惠措施吸引外廠直接來國內和國內廠商合作設廠藉此取得技術,台灣二戰後許多民生工業,如家電(例如三洋、國際牌)、汽車(例如裕隆、福特六和),都是運用「進口替代」建立起來的。

另一種叫做出口導向,這個台灣人應該非常熟,過去台灣有許多所謂的加工出口區,簡單說就是用免關稅和低廉勞動力當誘因,吸引資金投資設廠,將初級原料加工成產品出口銷售賺取外匯。政府將加工出口區視為境外,所以在這邊進口的原料和出口的製成品的不打稅(所以這些製成品不能賣進台灣,年紀大一點的讀者,可能會記得當時台灣很多地攤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出口區廠商的「流出品」、或是外銷被打回,所以才能用便宜的價格出售這些在正規商店裡貴森森的產品)。

20250112- 台積電。(柯承惠攝)
制霸全球的台積電,可說是「出口替代」加工廠發展到極致的型態。(資料照,柯承惠攝)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台灣的政府仍然努力要建立起本土的汽車產業原因很簡單,汽車產業不只是「一個」產業而已,他會帶動好幾個產業一同崛起,像是鋼鐵產業(韓國現代汽車這次允諾川普政府前往美國設廠,除了車廠外就還有煉鋼廠)、精密機械、小的還有紡織皮件之類的輕工業,後來汽車電子設備逐漸增加後,甚至還能帶動電子產業。無怪乎當時一堆政府方的產業舵手如李國鼎、趙耀東,還有企業方的「經營之神」如王永慶,宿願都是幫助台灣建立起大汽車廠。

「進口替代」讓企業缺乏出國比賽能力

好死不死,裕隆和大部分所謂的「國產車廠」,走的是進口替代那條路。於是乎當隔壁的日本開始把他們的豐田、本田、鈴木、日產,或是韓國的現代、起亞等使用本土汽車廠牌的汽車往外銷售的時候,台灣卻是反其道而行,在台灣製造豐田、本田、福特這些外國廠牌的汽車賣給國人。 (相關報導: 裕隆挨批「扶不起的阿斗」,到底發生什麼事?集團未來走向一次看 更多文章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消費者其實別無選擇,「進口替代」的廠商,也因此不用去擔心產品怎麼賣的問題,當然更不會去想品牌形象這些事情。在那個年代站起來的企業家,如王永慶和千千萬萬的「王永慶們」當然也完全不會熟悉行銷、品牌,甚至很可能會和地攤老闆一個思維──那些昂貴的高價製品只是多貼一個商標、東西和我賣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一些在進口替代茁壯的廠商,在轉入出口擴張時代後,更會認為那些昂貴的品牌產品還不是自己的工廠代工製造的,哪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王永慶、台塑集團。(新新聞資料照)
在台灣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王永慶,進軍汽車業慘遭滑鐵盧。(新新聞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