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職棒開打一個多月,沒打幾場「邦邦」富邦悍將就「又」回到墊底的位置,位居職棒二年級生「啾啾」台鋼雄鷹之後──事實上去年下半球季,邦邦就已經被當時還是初入職棒的菜兵啾啾超過去、站上墊底之位了。
不過儘管戰績難看,但富邦悍將的主場新莊棒球場可是一票難求。原因當然不只是休賽季他們挖角去年一整年都在台灣網路維持高聲量的「韓援」李珠珢,而是富邦悍將的官方啦啦隊富邦天使經過多年的經營,目前兵強馬壯的程度已經不輸給聯盟的任何一隊,甚至還被許多球迷稱為「最頂」。加上去年球季結束後,砸大錢大修新莊球場,對於改善球迷看球體驗不遺餘力。
去年球季職棒「韓援」增加9倍
自從樂天桃猿球團在2023球季,為他們的官方啦啦隊樂天女孩率先引入韓援李多慧,造成龐大效應之後,為啦啦隊引進韓援就成為職業球團的顯學,甚至連隔壁棚的職籃都樣仿效。事實上,去年不過是台灣職棒的「韓援二年」,聯盟中的韓國籍啦啦隊就從韓援元年的李多慧1人,成長到9人之多。而今年韓援三年,又因去年在李多慧被挖角後,完全不使用韓援的樂天桃猿一口氣補進3人,讓在台灣職棒的韓援啦啦隊數量一舉來到12人之多。
當然,這些韓援帶給職棒的網路聲量、票房、周邊商品銷量,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目前台灣職棒球團的母企業,已經從草創期的中小企業為主,變成台灣金字塔頂端的超級財團俱樂部,如果不是對經營有明顯效應貢獻,母企業中滿滿的精算師最好會允許球團亂花錢。
不過有趣的是,有一群粉絲深信韓援啦啦隊是受球團加持才有那樣的成績,甚至認為球團的資源如果給本土啦啦隊,本土啦啦隊也會有同樣的好表現,更有球迷深信球團如果把這些資源投注到球隊,幫球隊簽更好的自由球員,找更好的洋將,球隊戰績鐵定會更加優異──這才是職業球隊經營的本質。
林襄(左)和李多慧(右)是台灣職棒啦啦隊本土和韓援的代表性人物。(資料照,取自IG)
說真的,其實也不只是職棒圈,台灣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這種「你個人成就對於整體無足輕重,當年上頭換個人捧哪輪得到你耀武揚威」的說法和思維。在這群人的內心,公司僱用人不是要借助這個人的長才,而是施捨這個人一條生路。這種蔑視個人能力的想法,說到底就是二戰後推行的計劃經濟,戰後能站起的財團企業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接受政府扶持才能站起,久而久之,「哪家公司能成功不需要靠政府」深植人心,甚至認為有權力的人要挺誰,誰就能壯大成功,「為什麼要用韓援啦啦隊不給本土機會」、「為什麼把資源投到啦啦隊不拿來強化球隊戰力」基本上都源自於這種心態。
(相關報導:
許詠翔觀點:台灣人為何覺得裕隆「可割可棄」
|
更多文章
)
李珠垠應援毛巾兩天備貨量一天完售
稍微了解職棒生態的人,就知道目前職棒球團的經營,完全不是「資源給誰就誰紅」那麼一回事,球團旗下的啦啦隊越來越壯大,是因為對球團經營的幫助立竿見影,成功擴張球迷群體、增加比賽入場人數、讓周邊商品銷售大幅成長,而韓援在這些方面的幫助又比本土啦啦隊更加明顯(舉例而言,今年富邦悍將新莊開幕戰,李珠珢的應援毛巾銷售量遠超過其他啦啦隊,甚至發生備貨1萬條要賣兩天、卻一天就完售的場景)。用「資源給誰就誰紅」這種完全錯誤的認知去經營企業,結果鐵砸。
「你個人成就對於整體無足輕重,當年上頭換個人捧哪輪得到你耀武揚威」的信仰,造成台灣人普遍對於「企業經營需要人才」沒有清楚認知,這恐怕也是台灣企業始終在終端商品、品牌方面的市場總是失利的重要原因,在加工製造業流水線上工作的勞工面貌模糊,用這個人不用那個人影響不大,但終端商品銷售,競爭的卻是對市場的洞見、對潛在消費者的認識、對於行銷和商品特色塑造的創意,這些工作是用這個人和那個人結果絕對會差很大。
「台灣隊長」陳傑憲(右)因12強爆紅,成為台灣各家企業最愛的產品代言人。(資料照,光陽提供)
問題是,我們的社會已經習慣「用這個人和那個人沒差、反正上頭欽點誰都能做得好」的思考模式了,你認真想想,我們否定個人特質可以改變公司競爭力的習慣,是不是就是台灣公司沒辦法在終端市場取得競爭力的一大重要原因。
事實上,終端商品銷售是需要「明星」加持的,像是蘋果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終端產品販售公司,最早靠的是電腦玩家們對創辦人賈伯斯的崇拜,而蘋果最重要的上升期,確實產品都充滿著賈伯斯的個人特質。電影、遊戲更不用說,在產業發展時刻意讓多少明星導演、明星演員和明星製作人站到消費者面前,這些充滿強烈個人特質的明星們,一次又一次的逆轉了「商業守則」,讓「沒人要看」、「沒人要聽」、「沒人要玩」的題材可以賣出天量,更讓整個產業得以壯大。
首爾政府怎麼逼你買貴森森的三星手機和LG吸塵器
如果真的不想只能幫人做代工,台灣社會真的要快快接受,有些事就是「只有李珠珢可以」、「只有陳傑憲可以」、「只有周杰倫可以」、「只有許光漢可以」……,而不是迷信「你個人成就對於整體無足輕重,當年上頭換個人捧哪輪得到你耀武揚威」。
忽視個人貢獻對整體所能造成的巨大改變這件事,不只讓台灣社會養不出像樣的終端產品銷售企業,甚至讓我們對於國家層級的產業成功原因也產生誤判,最明顯的就是對於隔壁的韓國可以把終端銷售商品,像是汽車、手機、家電、韓劇、Kpop、偶像明星……賣得風生水起的原因歸給韓國政府扶持。
三星旗艦手機比起同類型產品價格要高上許多。(資料照,三星提供)
這種說詞其實思考一下就知道有多荒謬,政府能幫企業賣產品的辦法只有一個,讓產品變便宜增加競爭力,不管是免稅、補貼或是樹立貿易競爭障礙(讓舶來品價格變貴),問題是韓國賣遍世界的產品,像是三星手機、LG吸塵器……,不但沒比同類產品便宜,甚至往往是同類型產品中最貴的,韓國的首爾政府是要怎麼逼一個在印度或是在瑞典的消費者,去買這些同類產品中更高價的產品,但信仰國家扶植萬能的人就是會相信。
至於說到偶像明星紅遍全球也可以扯政府,就更荒謬了,我們就先別提首爾政府是要怎麼逼全球民眾為那些KPOP流行音樂帶影片,達到幾十億人次的播放數,如果BTS紅遍全球是首爾政府的功勞,當初為什麼首張專輯才賣出39張(這數字是韓國有公信力的機構統計出來的,類似國際IFPI那樣的組織)的BTS,而不是選擇差不多時間出道,剛出道沒多久就幫韓國流行樂壇把唱片銷售量推回百萬張以上的EXO。
(相關報導:
許詠翔觀點:台灣人為何覺得裕隆「可割可棄」
|
更多文章
)
奶水理論傷害台灣民主環境
知道KPOP在全球崛起歷史的人,當然知道當初KPOP的老闆們,因為韓國本地市場太小,老闆們不得不想辦法讓藝人「出國比賽」,攻向東南亞、中南美、日本、美國、歐洲,經過一連串競爭帶來的失敗和成功,才總算贏得KPOP今日的全球地位,最好是政府「設計」出來的啦。
「資源給誰就誰紅,根本和個人能力無關」這種「社會共識」不只讓台灣升級屢屢失敗,更可怕的是,他還影響到政治──當「社會共識」是個人成功全看政府欽點、和自己的努力或天賦無關,很自然就會有人出來引導「所以你能有今天的生活、今天的成就都要感謝政府」這種結論,於是乎我們的社會就孕育出一堆鼓吹大家要當政府和權力者「狗奴才」的人。
民進黨成功讓支持者從守護制度變為守護民進黨的權力。(資料照,顏麟宇攝)
像是以前戒嚴時代,有人會跑出來譴責反抗政府的民主人士是「養老鼠咬布袋」、「喝國民黨的奶水拆國民的台」,認定不讓國民黨獨裁統治的人都是不知吃果子拜樹頭的忘恩負義之輩。而如今權力換到民進黨手上,自然也會同樣的「大家快來當狗奴才」鼓吹者,開始鼓吹類似的言論,雖然用「台灣」替換「党」,不過意思其實差不了多少,不聽政府的就是忘恩負義、沒心沒肝之輩。
從少說「為什麼不捧本土啦啦隊」這種蠢話開始
台灣真的要完成產業升級,讓世界各國消費者以購買使用台灣品牌產品為「屌」,甚至完成民主制度建置的最後一步,恐怕都還是要回歸肯定個人價值這一點上。
就從少說「為什麼不捧本土啦啦隊、本土啦啦隊也很棒」這種蠢話開始吧,球團找外援永遠只有一個原因,因為外援做得本土更好,台灣人能認清「人才珍稀」這點,才能讓自己的產業、政治升向下一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