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以為人人都可以是李珠珢,讓台灣搞不出蘋果、三星

韓國啦啦隊女神李珠珢(右)加盟富邦悍將啦啦隊,讓今年富邦悍將比賽的球票和各種周邊不因戰績低迷,持續暢銷。(資料照,取自富邦悍將IG )

今年台灣職棒開打一個多月,沒打幾場「邦邦」富邦悍將就「又」回到墊底的位置,位居職棒二年級生「啾啾」台鋼雄鷹之後──事實上去年下半球季,邦邦就已經被當時還是初入職棒的菜兵啾啾超過去、站上墊底之位了。

不過儘管戰績難看,但富邦悍將的主場新莊棒球場可是一票難求。原因當然不只是休賽季他們挖角去年一整年都在台灣網路維持高聲量的「韓援」李珠珢,而是富邦悍將的官方啦啦隊富邦天使經過多年的經營,目前兵強馬壯的程度已經不輸給聯盟的任何一隊,甚至還被許多球迷稱為「最頂」。加上去年球季結束後,砸大錢大修新莊球場,對於改善球迷看球體驗不遺餘力。

去年球季職棒「韓援」增加9倍

自從樂天桃猿球團在2023球季,為他們的官方啦啦隊樂天女孩率先引入韓援李多慧,造成龐大效應之後,為啦啦隊引進韓援就成為職業球團的顯學,甚至連隔壁棚的職籃都樣仿效。事實上,去年不過是台灣職棒的「韓援二年」,聯盟中的韓國籍啦啦隊就從韓援元年的李多慧1人,成長到9人之多。而今年韓援三年,又因去年在李多慧被挖角後,完全不使用韓援的樂天桃猿一口氣補進3人,讓在台灣職棒的韓援啦啦隊數量一舉來到12人之多。

當然,這些韓援帶給職棒的網路聲量、票房、周邊商品銷量,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目前台灣職棒球團的母企業,已經從草創期的中小企業為主,變成台灣金字塔頂端的超級財團俱樂部,如果不是對經營有明顯效應貢獻,母企業中滿滿的精算師最好會允許球團亂花錢。

不過有趣的是,有一群粉絲深信韓援啦啦隊是受球團加持才有那樣的成績,甚至認為球團的資源如果給本土啦啦隊,本土啦啦隊也會有同樣的好表現,更有球迷深信球團如果把這些資源投注到球隊,幫球隊簽更好的自由球員,找更好的洋將,球隊戰績鐵定會更加優異──這才是職業球隊經營的本質。

不僅林襄(左)傳出走,有媒體透露韓國球團也向李多慧(右)招手。(圖/翻攝自IG)
林襄(左)和李多慧(右)是台灣職棒啦啦隊本土和韓援的代表性人物。(資料照,取自IG)

說真的,其實也不只是職棒圈,台灣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這種「你個人成就對於整體無足輕重,當年上頭換個人捧哪輪得到你耀武揚威」的說法和思維。在這群人的內心,公司僱用人不是要借助這個人的長才,而是施捨這個人一條生路。這種蔑視個人能力的想法,說到底就是二戰後推行的計劃經濟,戰後能站起的財團企業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接受政府扶持才能站起,久而久之,「哪家公司能成功不需要靠政府」深植人心,甚至認為有權力的人要挺誰,誰就能壯大成功,「為什麼要用韓援啦啦隊不給本土機會」、「為什麼把資源投到啦啦隊不拿來強化球隊戰力」基本上都源自於這種心態。 (相關報導: 許詠翔觀點:台灣人為何覺得裕隆「可割可棄」 更多文章

李珠垠應援毛巾兩天備貨量一天完售

稍微了解職棒生態的人,就知道目前職棒球團的經營,完全不是「資源給誰就誰紅」那麼一回事,球團旗下的啦啦隊越來越壯大,是因為對球團經營的幫助立竿見影,成功擴張球迷群體、增加比賽入場人數、讓周邊商品銷售大幅成長,而韓援在這些方面的幫助又比本土啦啦隊更加明顯(舉例而言,今年富邦悍將新莊開幕戰,李珠珢的應援毛巾銷售量遠超過其他啦啦隊,甚至發生備貨1萬條要賣兩天、卻一天就完售的場景)。用「資源給誰就誰紅」這種完全錯誤的認知去經營企業,結果鐵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