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漁船翻覆事件餘波未了 BBC:兩岸「海空界線默契」恐逐步失效

金門縣金城鎮的模範街出現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和大陸五星旗在街上齊飄揚的景象,蔚為奇觀。(金門縣政府官網)

今年2月14日,兩名中國民眾在台灣海岸巡防隊於金門水域的追捕行動中落水身亡後,引發兩岸高度關注及唇槍舌戰,中國海警及海監船還進一步進入台灣一直視為「禁止」或「限制」的水域。大陸國台辦強硬表態稱廈金海域「不存在禁止、限制水域」。

致命意外發生在台灣軍事要地,距離中國福建僅有一水之隔的金門海域,此事在兩岸間逐漸升溫成政治角力,雙方各派代表在金門談判此事定調及賠償事宜數周未果,在台灣亦引起輿論激烈的辯論。

金門與廈門之間僅相距5公里
金門與廈門最近處之間僅相距5公里。

不過,國際各界關注的是,北京是否會將此事「順水推舟」,以取消「海峽中線」空域的模式,開始否定兩岸以「默契」行之多年的金門水域劃界?日後中國海警船甚至軍艦穿越進入金門「限制及禁止水域」會否常態化?

中國大陸國台辦在上個月意外發生後不久,便公開否認存在台北宣稱的金門「禁止及限制水域」,稱金門以及附近水域「自古隸屬中國」,沒有能不能進入的問題。同時,2月19日,中國海警強行登上了在金門海域的一艘台灣觀光船進行檢查。

。
 

兩岸界限「默契」

從1949年6月起,中華民國政府實行了對台灣海峽的封鎖政策,控制並軍事封鎖該區域。直到197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軍民船隻避免通過台灣海峽。1974年1月,解放軍海軍首次航行台灣海峽。 1979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用貨船重新開始在台灣海峽航行。 同年9月,中華民國政府發佈公告中止了關閉政策。1983年11月,大陸客輪恢復在台灣海峽航行。1987年底,兩岸開放探親,兩岸民眾交流日益頻繁。 同時,大陸船隻大量進入台灣海域從事漁業和非法交易。 1988年2月,趙少康在台灣立法院提出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即《兩岸條例》)的提案,旨在規範兩岸人民的活動和各項事務。

根據台灣陸委會的新聞稿,金門地區限制、禁止水域系在1992年由台灣國防部依據兩岸條例劃設,且歷經修正至今,兩岸雙方執法機關都依此進行相關水域執法工作,過往還據此多次展開執法及海上救難合作,「這個歷史事實及現狀不容否認。」

但在台灣推動一國兩制的新黨籍前金門縣長李炷烽告訴港媒中評社稱,金廈兩地之間的「限制水域」,「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單方劃設,兩岸並無共識的法源依據,過去是大陸善意默認」。

「海峽中線」還牽涉國際背景,根據台灣國際法學者宋承恩的研究,該中線通常被認為是源於台美1954年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後,為了防範軍事衝突,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要求中華民國國軍的戰機和艦艇必須在「海峽中線」以東活動,否則美軍無法提供安全保障。與此同時,根據美軍的指令,只要解放軍飛機或艦艇越過海峽中線並且被確定具有敵意,協防台灣的美軍戰鬥機可以迎戰並開火。

宋承恩因此分析,近年來,北京基於其政治立場,拒絕承認海峽中線,其目的是除去其對台灣使用武力的疆界與行為束縛,為台灣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如今兩岸「默契不再」,未來台灣官方如何判斷或回應對岸過來的民船或軍警船隻,估計將是新任總統賴清德政府上台後十分棘手的問題。 (相關報導: 中國遙感衛星俯瞰印太,美軍戰機、艦隊無所遁形?專家警告:不可輕忽解放軍這能力 更多文章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樞紐研究員宋文笛分析稱,金門翻船意外後,北京的工作旨在擴大中國軍事行動的空間。同時,它也試圖剝奪台灣作為一個主張對其領海和領空擁有主權的政府角色的合法性。他亦同意,這些動作都是北京方面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旨在限制台灣的行動空間,進而希望削弱即將上任的民進黨賴清德政府被認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