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2大準備,老人動手術不再是禁忌!118歲人瑞重獲行動力,生活品質大提升

許多人擔憂年紀太大不宜開刀,但是只要醫療團隊完整評估及妥善的術前準備,再加上術中嚴格監測、減少失血,高齡者就可以放心接受手術。(示意圖/取自photo-ac)

編按:讓長者動手術是不少人的忌諱,已經高齡118歲的人瑞劉張美玉,因為意外骨折,台中榮總的石承民醫師接下這場要跟時間賽跑的手術,搭配術後家屬和病人的積極配合復健,讓劉張美玉重獲行動力。

在家屬聯繫石承民時,他並不知道病人的年紀,「一位醫師說朋友的奶奶大腿骨折,但詳細狀況並不清楚,希望能轉到中榮。我當然一口答應盡量幫忙。」

「到了急診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是位一百一十七歲的超級人瑞,」石承民記得當時看到健保卡,還有點疑惑,「我嚇了一跳,第一次看到健保卡上的出生年前面有一個負號,甚至想是不是打錯了?」

經過了解,劉張阿嬤已經臥床多日,髖關節的骨折倘若又長期臥床,有很高的機會導致脂肪栓塞,這發生在這麼高齡的病人身上,很可能是致命的。此外,劉張阿嬤因為疼痛的關係導致血壓升高,如果不能好好處理疼痛,很有可能會出現心血管或腦血管的併發症。

「整個醫療過程,就是和時間賽跑!」

不只在前置準備作業上必須分秒必爭,在施行手術時也是一樣。對醫療團隊而言,如何能讓病患早點接受手術,如何儘量縮短手術時間。是關係到整個醫療行為成敗的最重要關鍵。

「在執行開刀之前,我們團隊有種參加跑百米賽跑的心情,全神貫注等著鳴槍那一刻,就全力衝刺,」石承民記得幫劉張阿嬤動手術前的心情。由於手術時間愈久,麻醉的時間就愈長,流血量也愈多,長輩不容易負荷,所以,必須盡量縮短手術時間,以減少麻醉藥物攝取,同時降低流血量。

「我們團隊都是相當有經驗與默契的成員,面對這樣極度老邁的高齡病人,必須確保手術準確度,」石承民解釋,「手術中難免都會流血,但面對這樣的超高齡病人,團隊除了熟練精準地採用電燒止血外,也利用纖維蛋白密封劑減少手術部位深處的出血。」

他指出,麻醉科團隊也利用先進的生理監控儀密切監控血壓、呼吸、體溫及心臟的電生理活動等資訊,其中,保持血壓平穩格外重要,如果血壓過高,失血速度就會非常快,同時也會影響手術視野。血壓太低,病人則有生命危險,「麻醉科醫師專注地盯著螢幕上不停跳動的數據,同時也關注著手術的進度,高齡病人不容許一點絲毫的差錯。」

過程中,團隊精準地重建骨折處,沒有多餘的動作,確保手術做到最迅速,不拖延一點時間。

「手術完成,當縫完最後一針,僅花了不到四十分鐘,但此時此刻,整個團隊依然繃緊了神經,直到阿嬤移除呼吸器順利甦醒過來,大家才在開刀房內鬆了口氣。」

「雖然是很熟悉的手術,但病人是超高齡人瑞,還是有一點點壓力,」石承民坦言。

一般而言,髖關節手術經常有三百、四百毫升的出血量,但中榮團隊靠著先進設備、熟練技術和默契合作,有效地控制住劉張阿嬤手術的流血量,整場手術下來出血量不到五十毫升,幾乎等於沒有流血。

全方位的術後整合治療

然而,手術成功只是過了第一關,術後恢復又是項挑戰。

研究指出,髖關節病人在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仍高達一八%至三九%,

一個月內再住院率達一四.五%、一年內再住院率達六四.五%,術後照護是嚴峻的關卡。 (相關報導: 為何醫師平常穿白袍,開刀卻換成綠色手術袍?揭醫護人員穿著5大秘密,第一個就超驚人啊 更多文章

「我們對於石醫師執行手術很有信心,」劉又瑋說,「但術後照顧,我們卻沒什麼把握。」在網路上搜尋資料後,劉又瑋更加擔憂,許多病人死亡原因都是術後照顧不佳引發感染,「我懷疑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照顧好阿嬤?壓力實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