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怎麼預防?醫師推薦「5運動」更有效,跑步小心肌肉流失更快

肌少症怎麼預防?醫師推薦「5運動」,比跑步更有效!(示意圖/取自photo-ac)

你知道嗎?即使長期跑步,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和肌力仍然會逐漸減少,這並不是錯覺,而是一種被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的隱形健康危機。

什麼是肌少症?

肌少症的定義:根據密西根大學副教授 Mark Peterson 的說法,肌少症不僅僅是肌肉量減少,還包含肌力與功能的下降,可能帶來跌倒、骨折、行動力退化,甚至死亡的風險。馬德里醫院老年醫學主任 Alfonso Cruz Jentoft 博士也指出,現在的診斷標準不僅看肌肉量,還包括肌力與身體功能,例如無法提起熟悉的物品或走路速度明顯變慢。

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中標」了?

你會不會也有這種感覺:東西拿不動了、爬樓梯變吃力、走路也慢了?如果有,那你可能需要注意肌少症的風險。

常見的診斷方法包括:

  • DXA掃描、MRI或CT:檢測肌肉量
  • 步行速度測試
  • Timed Up-and-Go Test(起身行走測試)

如果發現力氣變小或行動變慢,建議儘早尋求專業醫療建議。

跑步真的沒用嗎?為什麼它防不了肌少症?

許多人認為只要多跑步就能保持年輕,但事實上,跑步對於預防肌少症的效果其實相當有限。

原因如下:根據萊曼學院教授 Brad Schoenfeld 的研究,跑步這類有氧運動對於增加肌肉量的效果有限,甚至在營養攝取不足時,可能加速肌肉流失!他強調,長跑選手如果不進行重量訓練,其肌少症風險與久坐不動的人一樣高。

Mark Peterson 也補充,曾是競技跑者的人,如果中年後停止跑步且未再做重訓,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的風險會迅速上升。

蛋白質怎麼吃才夠?

想要預防肌少症,吃對蛋白質非常關鍵。許多肌少症患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蛋白質攝取不足。

  • 一般年長者:每公斤體重1~1.2公克蛋白質
  • 已患肌少症者:每公斤體重1.5公克蛋白質

此外,研究顯示維生素D與乳清蛋白補充劑也能有效提升肌肉品質。

真正有效的對策是什麼?

如果你真的想對抗肌少症,不要只靠跑步,應該採取更全面的策略。

每週訓練頻率與原則

  • 每週2~3次重訓
  • 每次30~45分鐘
  • 採用「逐步增加重量,降低重複次數」原則
  • 初學者建議從最大重量的65~75%開始,做10~15次一組

推薦居家徒手訓練菜單(可搭配彈力帶或啞鈴)

  • 深蹲:3組x10~12下,強化大腿與臀部肌力
  • 伏地挺身:依個人能力,增強核心與上肢肌力
  • 早安運動:3組x10~12下,鍛鍊背部與腿後肌群
  • 啞鈴俯身划船:3組x10~12下,強化背部與手臂肌力
  • 橫向阻力行走:3組x45秒,鍛鍊臀中肌與下肢穩定性

常見FAQ

Q1:我每天跑步,還需要做重訓嗎?A:需要。跑步主要訓練心肺功能與下肢耐力,但無法有效刺激肌肉肥大。長期忽略重量訓練,肌肉仍可能流失。

Q2:幾歲開始會有肌少症風險?A:研究顯示,從30歲開始肌肉會逐漸流失,但速度因人而異,特別是50歲以後變化更明顯。

Q3:吃蛋白粉可以預防肌少症嗎?A:補充蛋白質有助維持肌肉量,但必須搭配運動刺激才會啟動肌肉合成。 (相關報導: 可樂清腸真的有效?急診醫師公開3大妙用,便秘肚子痛這樣喝 更多文章

別再誤以為跑步就能抵抗一切衰老!想真正維持健康與行動力,請記住兩件事:足夠蛋白質+規律阻力訓練。不論你幾歲,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養成重訓與正確飲食習慣,才能有效預防肌少症、延緩老化,真正跑得更遠、活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