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身為一國宰相,諸葛亮生前擁有巨額財富,除了固定俸祿之外,還有賞賜與不動產,不過這些錢最後都去哪裡了呢?作者從歷史文獻整理出這三大收入來源的數字,帶你看諸葛亮的財產總額究竟有多少!
三筆固定收入的價值
諸葛亮的巨額財產去哪裡了?你可能會說,我了解的諸葛亮是個清廉奉公的人,去世以後沒什麼財產呀。諸葛亮上過一道奏表給劉禪,公開自己的家產,他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就是說,諸葛亮家裡有八百棵桑樹,十五頃田地,其他的就是一般生活必需品。漢代的十五頃地,約相當於今天的七百畝。這麼一聽,好像也不少。
不過諸葛亮是一國宰相,權力比皇帝大,這點財產確實太過寒酸。例如統一三國的西晉,曾根據官品對官員的占田數量做出規定,十五頃是八品官的法定占田數。(《晉書.食貨志》)西晉的八品官是什麼職位呢?差不多是小縣縣長。大縣縣令的法定占田數都要高於十五頃,而且實際占有的土地數量可能遠高於法定數量。也就是說,蜀漢權力最大的人的家產和西晉一個小縣縣長一樣。
諸葛亮死後,人們發現他家裡真的就這點東西,別的什麼都沒有。他真的是個非常廉潔的官員。既然諸葛亮很清廉,為什麼又說他有巨額財產呢?別急,我們來算一算諸葛亮到底有多少財產。先來算算收入,史書中沒有蜀漢官員收入的記載,我們比照東漢的情況來計算。為了方便,只計算諸葛亮當丞相以後的收入。諸葛亮的日常收入主要由五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叫俸祿,每個月都發,類似月薪。諸葛亮每個月的工資一部分發糧食,一部分發貨幣。糧食是一百七十五斛粟(小米),貨幣是一.七五萬錢。東漢官方的糧食價格是一斛小米價值一百錢,按此折算,諸葛亮每個月的工資是三.五萬錢,一年就是四十二萬錢(暫以東漢五銖錢來核算)。(《續漢志.百官志五》)
諸葛亮收入的第二部分叫制度化賞賜,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立了功,皇帝高興臨時發的福利;還有一種是每年固定賞賜,就是制度化賞賜。東漢有春賜和臘賜制度,春賜就是年初立春時發福利,相當於節慶獎金;臘賜就是年底臘月時發福利,相當於年終獎金。
諸葛亮的春賜福利應該有六十匹帛,就是絲織品。(《通典》卷三五〈職官祿秩〉)臘賜福利有二十萬錢,二百斤牛肉,二百斛粳米。(《後漢書.何敞傳》李賢注引《漢官儀》)
除此之外,諸葛亮收入的第三部分是食邑收入。按照漢代制度,如果被封爵位會享有一定戶數的賦稅。諸葛亮封的是鄉侯,而贊同諸葛亮是鄉侯者一般認為在蜀漢有武鄉這個地方,就是諸葛亮的封爵有實際收入。參考漢、魏之際,鄉侯的食邑以六、七百戶居多,按照一戶二百錢算,一年也有十三萬錢。
綜上,俸祿(四十二萬錢)、制度化賞賜(二十六.三三萬錢)和食邑收入(十三萬錢)是每年的固定收入,最高的時候,一年有八十一.三三萬錢。
諸葛亮從章武元年四月擔任丞相,到建興十二年八月去世,一共當了十三年又四個月的丞相,工資(俸祿)總額大概是五百六十萬錢。其間經歷十三次制度化賞賜,總額大概是三百四十二萬錢。諸葛亮從建興元年五月封侯,到十二年去世,共十一年,食邑收入是一百四十三萬錢。
這三部分加起來,一共是一千零四十五萬錢,這是固定收入。
這期間有一年,諸葛亮曾自貶右將軍,俸祿和制度化賞賜這兩部分收入會受到影響。但考慮到這種差額影響不大,而且諸葛亮當丞相前的收入亦未計入,因此可將這一年的收入變動忽略不計。
臨時賞賜的價值
一種是臨時賞賜,就是劉備、劉禪臨時給他的。目前能夠看到的有兩次,不是說就賞了兩次,而是有記載的是這兩次。
一次是《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說的,劉備平定益州後,對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有大規模賞賜,每個人賞了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千萬,錦一千匹。
先來算一筆明確一點的帳,漢代一斤相當於今天二百二十二克。五百斤黃金,就是今天一百一十一公斤。假設一克黃金是三百五十元左右,一百一十一公斤黃金價值約一億七千萬元新臺幣。當然,這只是穿越的演算法,無法說明諸葛亮當時的情況。
回到漢末、三國時代,當時金銀的比價大概是一:五,也就是說,一千斤白銀大概相當於二百斤黃金。五百斤黃金和一千斤白銀加一起,折算下來是七百斤黃金。一斤黃金,東漢前期價值六千到一萬錢。取個保守的估值六千錢,七百斤黃金至少得有四百二十萬錢。*
*早年學界曾懷疑漢代的黃金是黃銅,其實漢人對「金」、「銅」分得很清楚,不可能將二者混淆。尤其是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黃金,也為漢代曾大量賞賜真金提供一定的考古支援。一種折中的猜測是,漢代賜金給的是黃金等價物。就劉備這次賞賜而言,如果五百斤黃金真的指五百斤黃銅,折算下來合今天十一萬一千克黃銅。當時一枚銅錢若以蜀五銖二.五克計,五百斤黃銅最多能產出五萬錢(考慮到加入其他金屬會增重,但鑄錢也會產生材料損耗和各種成本)。這次賞賜中還包括五千萬錢,那麼五萬錢之於五千萬錢實無足輕重,甚至與同時賞賜的白銀、錦相比都可有可無。故而這五百斤只能是黃金或黃金等價物(例如等價的五銖錢),而不可能是黃銅。
錦,按均價一匹五百錢算,一千匹就是五十萬錢。劉備這一次賞賜,共計五千四百七十萬錢。
現在通行本的《諸葛亮集》提到這個數字,一般是寫成「八十萬斛」,但《北堂書鈔》的流傳版本很多,一些版本裡沒有「萬」字,還有把「十」寫成「干」的,「干」和「千」又很容易混淆。因此,所謂「八十萬斛」,很有可能是「八千斛」的誤寫。八千斛如果是粟(小米),折算下來又是八十萬錢。這兩筆臨時賞賜加在一起,就有五千五百五十萬錢。
不動產的價值
除了臨時賞賜,最後一種收入就是諸葛亮的十五頃田和八百棵桑樹,它們也有產出。但這個不太好算,暫時先不考慮。不過十五頃田合一千五百漢畝,東漢中期成都附近的田地價格,按照中等水平的田地算,是每畝一千六百三十一.五七錢,一千五百畝也得有二百四十五萬錢。
把前面算過的都加起來,固定收入是一千零四十五萬錢,史書記載的兩次臨時賞賜是五千五百五十萬錢,固定資產估值二百四十五萬錢,三筆合在一起是六千八百四十萬錢,這是諸葛亮收入的下限,實際要比這個多。
諸葛亮財產總額的估算
以上折算的錢數是根據東漢的五銖錢推算。還需要討論蜀漢的貨幣問題,蜀漢一直發行直百五銖錢和太平百錢,規定一枚新錢等於以前一百枚舊錢。東漢末年的五銖錢,一般一枚重二.五克,而蜀漢前期的直百五銖重量是十克,諸葛亮去世時的直百五銖和太平百錢在二克左右。
由於通貨膨脹,蜀漢的貨幣一直在貶值,購買力愈來愈差。另一方面,三國時代存在工資縮水的情況,例如魏明帝曹叡時期,官員的俸祿只有過去的五分之一。(見《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
諸葛亮的收入,尤其是貨幣財富,首先會因為通膨而縮水;可能也會因為財政吃緊,有降薪的時候。不過考慮到黃金、白銀都是強勢貨幣,蜀中的蜀錦又屬於戰略物資,這兩項收入的價值不會貶值太厲害。用一種不太科學的方法估計,諸葛亮當丞相這些年的收入,按漢末五銖錢的購買力,接近一千萬錢估計還是有的。
漢代官方小米價格,一斛小米是一百錢。一斛又等於一百升,就是一升小米值一錢,一千萬錢就是一千萬升小米。當時的人每天飲食的上限是五升穀物,五升酒,二斤肉;下限是三、四升穀物。一個人一年吃一、二千升米,諸葛亮的財產夠一萬個人吃一年;或者說,夠二百人從出生吃到死,這還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當然這種計算很多都是估值,因為史料有限,我們無法算出諸葛亮的確切收入,但很顯然,如果僅從收入和資產上看,諸葛亮的財產絕對要比他公開得多。
但諸葛亮最後確實沒剩下多少遺產,整天忙著治國、打仗,沒心思花錢,這些錢到底去哪裡了呢?這是一個謎,從歷史記載上找不到答案。
不過裴松之注引的〈雲別傳〉記載過,趙雲北伐失敗回來,還有不少物資,諸葛亮曾經提議把這些物資分給將士。(見《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注)考慮到諸葛亮一向的性格和品德,以及蜀漢的財政狀況和北伐的巨額花銷,諸葛亮的巨額財產要嘛沒領,要嘛是捐出去了。
作者介紹|劉路
北京出版集團京版若晴公司文博編輯部負責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主攻三國史、宋史。
編有《三國志蜀書集釋》,音訊課程有《跟諸葛亮學人生布局》、《三國「職」南針》,著有《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這樣好讀的歷史.宋代的繁華》、《史家胡同循跡》,今日頭條「頭條中國史」主講嘉賓、喜馬拉雅「喜馬講書」歷史圖書解讀人。承擔《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書法編.清代卷》、《中國革命烈士設施志.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卷》等國家級出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