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別只會炒九層塔!內行人放2物入鍋,肉質鮮美、滋補營養

蛤蜊是許多人愛吃的海鮮,不僅美味還蘊含許多營養及功效。(示意圖/取自photo-ac)

在台灣人愛吃的海鮮排行內,蛤蜊可說是榜上有名,其鮮甜的滋味讓吃過的人都不禁深深著迷,不管是將蛤蜊煮湯,加入蒸蛋或絲瓜內一同燉煮,或是做成酒蒸蛤蜊,都有其獨特風味。然而,蛤蜊並非徒具美味,其中還蘊含許多營養及功效,如幫助降低膽固醇、預防貧血等。究竟蛤蜊有哪些營養成分,能帶給人體什麽好處?又可做出何種美味料理?《Hello醫師》將與你分享蛤蜊的4大健康功效。

蛤蜊的營養與好處

蛤蜊(Clam,亦稱蛤蠣)的正確名稱應為文蛤,也有人會稱之為粉蟯,主要棲息在淺海的沙泥底,特別是有淡水注入的河川、濕地及潮間帶,而目前市面上的蛤蜊多為人工養殖,區域遍布在雲林、彰化、嘉義、台南等地。

由於文蛤的眼睛、觸角及齒舌會隨著時間而退化,所以當它在水底的沙中移動時,都是靠著斧足前進,而如同斧頭般的斧足,正是我們常吃的蛤肉。

據衛福部食藥署品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蛤蜊中含有以下幾種營養成分:

熱量:37大卡

蛋白質:7.6公克

碳水化合物:2.7公克

鈉:446毫克

鉀:104毫克

鈣:106毫克

鎂:47毫克

鐵:8.2毫克

磷:100毫克

維生素A:44I.U.

維生素B12:50.54微克

維生素E:0.18毫克

葉酸:14.6微克

預防貧血又降膽固醇!蛤蜊4大功效

預防缺鐵性貧血:

相較於植物性鐵質,動物性鐵質較能被人體吸收,而蛤蜊便含有豐富的植物性鐵質,適量補充即能預防缺鐵性貧血。此外,在補充動物性鐵質時,若能適度攝取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群或葉酸等食物,便可進一步促進鐵質合成與吸收。 

抗衰老又防阿茲海默症:

蛤蜊內含維生素E,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並延緩細胞老化,進而達到抗衰老的功效。

降低膽固醇:

蛤蜊內含的牛磺酸能有效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並預防動脈硬化等疾病,同時對視力和肝臟都有保護作用。

防水腫:

每100公克蛤蜊就含有104毫克的鉀,除具利尿、消水腫的功效外,鉀還能協助人體排出過量的鈉,進而降低血壓。

雖然蛤蜊好處繁多,但其普林含量偏高,建議尿酸偏高或痛風患者盡量避免食用,以免造成身體不適。此外,由於蛤蜊以中醫角度來看屬性偏寒,腸胃不佳者也建議減少食用為佳。

掌握3關鍵就能讓蛤蜊把沙吐乾淨!

若未讓蛤蜊完全將沙吐淨,就下鍋料理料理,容易讓食用者吃到未吐淨的沙子,進而使餐點品質大打折扣。《Hello醫師》以下將列出讓蛤蜊吐淨沙子的3大關鍵,只要好好掌握技巧,即可讓蛤蜊的風味大幅提升:

1.調整鹽度:

台灣養殖蛤蜊的環境鹽度約為18~20ppt(即每1公升水中含18~20g鹽),若能於蛤蜊吐沙前放入如上述相同比例的鹽量至水中,便能提升蛤蜊的呼吸作用,讓它將內部的沙子順利吐乾淨。

2.控制水溫:

蛤蜊最活躍的水溫範圍通常介在16~27度,建議不妨將蛤蜊置於此溫度區間的水中,以提高蛤蜊吐沙效率。 (相關報導: 蛤蜊吐沙後怎麼保持新鮮?養殖業者教1招延長保存期!有效保鮮多放好幾天 更多文章

3.降低干擾:

建議選擇盆底寬大的容器,將蛤蜊鋪平,再將蛤蜊放進去浸泡,水量稍微蓋過蛤蜊即可。此外,在蛤蜊吐沙的過程中,應避免晃動或搬移水盆,打造愈相似潮間帶的生長環境,吐沙效果就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