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申請房貸的人「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專家曝3關鍵原因,不是因為年輕人不買房

依照聯徵中心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近年來30-40歲申請房貸的人逐漸遞減;相對地,40歲至60歲以上申貸的人卻越來越多。(資料照/洪煜勛攝)

三十而立最原先的含意是要讀書人在學業上有基底和根基,但這句話演變至今,內涵早已變成30歲是一個人生的轉捩點,必須要有成長和改變,所以進而導致很多人認為,30歲後即需要成家立業。

若以台灣的文化來看,「成家」就意味著,要擁有自己的房子。這也是為什麼過去買房的族群基本上都會是以青壯年為主。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以及大環境的不同,購屋的年齡層和族群就有所變化,雖然各年齡層都依然有人會買房和申請房貸,但依照聯徵中心的統計數據就可以發現,近年來30-40歲申請房貸的人逐漸遞減;相對地,40歲至60歲以上申貸的人卻越來越多

2018-2022年各年齡層申請房貸人數。(圖/筆者提供)
2018-2022年各年齡層申請房貸人數。(圖/Jemmy Ko提供)

為何房貸族的年齡越來越高且中高齡者數量增多?

現在是資訊大量爆炸、蓬勃的時代,在接收各式各樣的訊息後,無論是哪個年齡層的人,都會對於個人的資產該如何投資和配置有獨到的見解。

年輕人或許會朝著享樂主義的路線前進,選擇當一個快樂的月光族;青壯年人則可能正值事業高峰期,試圖想要賺到更多的錢;中老年人則會開始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著想,嘗試在還沒有正式退休之前,為自己的未來舖一條舒適的康莊大道。不過其中也有一些人是從年輕時,就開始聰明理財,對未來有所規劃,並且一步一腳印的朝著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前進。

從聯徵中心公布的報告中顯示,2018年6月30-40歲申請房貸的人數是69萬4701人,與2023年同月的50萬2937人相比,共減少了15000的申貸人。不過若是再看一眼50歲以上申請房貸的人卻可以發現,申貸人數是增加的,從原先的69萬8591人,上升到74萬5798人,一共增加了47000人

2018&2022年6月各年齡層申請房貸人數。(圖/筆者提供)
2018&2022年6月各年齡層申請房貸人數。(圖/Jemmy Ko提供)

從中也可以看出,目前台灣的中高齡房貸族正逐漸增加,而青壯年房貸族則出現變少的現象。

不過,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出現呢?

根據筆者觀察,可以大致梳理並總結出以下三個原因:

1.買屋觀念的轉變。

2.房價上漲。

3.買房比存錢更保值。

買屋觀念轉變

過去可能會有人覺得一輩子只需要買一間房子,等房貸繳清後,就能成為無貸一身輕的「有殼族」。但現在這種觀念已經有所變化,開始有人認為要「小房換中房、中房換大房」,除了房子可以越換越大之外,甚至有機會能夠在賣掉小房、中房時賺取到合理的差價。

因此,假設有人在20-30歲時,就購入小房,並且一路拚搏,身體力行小屋換大屋的買房觀念,那麼確實有可能到了50、60歲時,已經將年輕時買的小房子慢慢換成大房子,而這也造就了現在50歲以上還申請房屋貸款人士越來越多。

房價上漲,存頭期款不易

房價所得比是一個用來衡量房價負擔能力的指標,以世界銀行的標準來看,發達國家的正常房價所得比是介於1.8-5.5倍,發展中國家則是3-6倍之間。 (相關報導: 台灣最適合居住的地方是哪裡?網一面倒選「1縣市」:看房價就知道 更多文章

根據全球資料庫Numbeo所公布的2023年中房價所得比排名台灣房價所得比為22.1,位居全世界第16名,由此可知不僅市井小民體感上認為台灣房價居高不下,就連理性上的數據也證實,台灣的房價確實不低。房價高昂的結果就是導致普遍台灣人民買房壓力大,又或者是在青壯年時期買不起房子。相對於過去來說,現在要買房更加不容易,一般人出社會需要努力工作賺錢、存錢很長一段時間才有能力存到頭期款,並決定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