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監禁跟死刑哪個可怕?37名台灣現存死囚訪談揭實情:活著就是被虐待…

廢死聯盟)對現存38名定讞死刑犯執行深度訪談計畫,意在釐清死刑犯真實的監所處遇、生活狀況、蒐集其生命經驗呈現死刑犯多元面貌、補充台灣本土「待死現象」的描述。示意圖,圖中受刑人非文中死刑犯。(資料照,侯柏青攝)

「看爸爸這樣子越來越慢慢老邁,有時候自己很過意不去,照理講我們現在(這年紀)要養家人,變成我們拖著家人……」「他可能自己也覺得,怎麼買個衛生紙也要跟人家拜託、覺得自己很low,反正那種壓力都可以想像,久而久之會受不了……」

被判死刑、一直關在牢裡,這真的是所謂「爽吃免錢牢飯」嗎?2021年底開始,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廢死聯盟)對現存38名定讞死刑犯執行深度訪談計畫,意在釐清死刑犯真實的監所處遇、生活狀況、蒐集其生命經驗呈現死刑犯多元面貌、補充台灣本土「待死現象」的描述,而細看訪談內容,死刑犯們道出了多數台灣民眾未能了解的、「活著等於被虐待」的真實牢獄生活。

本研究於9月「尊嚴‧正義‧生命權」國際研討會發佈期中報告,現存台灣死刑犯於監所中,洗澡混用易感染的地下水、吃飯有鐵刷、空間悶濕易生皮膚病,最為痛苦的是毫無尊嚴──看著父母一天天老去、還要靠父母供應生活費,自己幾乎沒有合理的勞動賺錢管道,連買衛生紙都要家人接濟,遑論用自己的力量來賠償被害人家屬。

「尊嚴.正義.生命權」國際研討會。(取自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TAEDP臉書粉專)
「尊嚴.正義.生命權」國際研討會。(取自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TAEDP臉書粉專)

「不知道再關下去、活著有什麼意義,其實在這邊被關是被虐待,我覺得是被虐待……」一名死囚如此說。在一個死刑犯生命走到盡頭前,是否有機會讓他們好好贖罪?這份訪談計畫尚無結論,卻也為監所改革提出了多元面貌。

死刑犯共通弱勢背景 殘破的童年與青春

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報告,早期台灣死刑犯研究有1990年代行政院進行的、400多位已被執行死刑犯的卷宗,本次「死刑定讞和無期徒刑收容人訪談計畫」則非受政府委託研究計畫、經費自籌,經行政院人權推動保障小組、法務部與矯正署協助、台大倫理審查通過後才開始於2022年底執行。

死刑犯部份共訪談37位死刑犯(現行定讞者為38名,其中1位身心狀況不適合受訪),每次時間長度為1至2小時,全程匿名並承諾保密、將銷毀訪談錄音,但其實也有多位「同學」希望不要銷毀訪談錄音與資料,因為,這可能是他們留在這世界上最後的聲音了。

20201010-台灣廢死聯盟舉辦「瘋癲、審判與懲罰:2020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圖為該會執行長林欣怡。(蔡親傑攝)
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資料照,蔡親傑攝)

死刑犯究竟都是怎樣的人?據期中報告,近3成為60歲以上年長者、年紀最大者71歲,超過半數是第一次入監就死刑,犯案時平均年紀為30.7歲、最年輕為19歲犯案,關押時間則為9至35年不等。學歷部份,7成以上(73%)沒有高中學歷、多數只有國中學歷或高中肄業,僅1位大學畢業者。

至於家庭狀況,半數以上為單身,但也有54.1%死刑犯有子女、犯案當下子女都是未成年,顯見當初審判時「兒童最佳利益」沒有被考量進去。

至於死刑犯的生命背景,幾乎都有弱勢狀況。例如原生家庭,可能父母離異、重組家庭、一方早逝、隔代教養或親屬教養等,訪談便有以下證言:「我爸原本是我家的支柱,我爸突然倒下去、家中亂成一團,可是沒有人去理會到,還有一個在讀書的,他們完全忽視掉我……」「有時候會覺得說,爸爸不是我的爸爸、媽媽不是我的媽媽,不完整的家庭,有時候爸爸的愛會被人分走啊……」 (相關報導: 台灣監獄真能讓人「變好」嗎?32歲年輕人揭獄中秘辛:我覺得自己是「沒有用的人」… 更多文章

幼時照護者疏忽、體罰與家暴對待也常見,導致許多死刑犯年輕時寧願早早出社會工作也不想繼續求學,例如:「只要爸爸喝酒,我就會被揍」、「我媽就把氣發在我身上,就被毒打、然後眼睛差一點爆掉,那時候整個眼睛都矇起來」、「因為我們對英文比較沒辦法,那老師就拿鐵尺、用鐵尺打你……對啊我受不了了,我就不讀了,後來就沒有去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