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許他有一天說出「不喜歡」:親子部落客愛小宜助兒子放鬆探索興趣

親子部落客愛小宜。(圖/愛小宜粉專、世界走走後製)

興趣就是興趣,不一定要以學習作為目標。

適才、適性、適所。現代父母面對孩子的教養,大抵都能認同讓孩子適性發展的道理,但在年幼階段,孩子還未長出自我與自律之前,父母究竟該對教育介入到何種程度,才能真正協助孩子找到興趣所在呢?

新的開學季又到來,世界走走訪問親子部落客愛小宜,請她分享11年的經驗。愛小宜鼓勵「親子共讀」,伴隨孩子成長過程中,歸納出許多看似簡單,實際需要許多耐心的觀察方法。

帶孩子像遊戲,一關破完還有一關

40歲出頭的愛小宜,因為自己愛好閱讀與寫作,養育獨子11年來勤勤懇懇將「育兒觀察日記」寫在部落格、Facebook等處,分享了大量英文繪本、童書讀物,成為親子共讀的熱情推廣者。她也分享引導孩子建立好習慣、幼兒期學習控制行為,總結來說,耐心、觀察、紀錄,就是她多年如一的法寶。

「我平常是屬於大而化之的人,但會對在意的人事物注重細節。很注意孩子,但對老公的行程可能就會忘記,」愛小宜説。

她説,養育是做中學,每位小孩個性不同,家長只能在狀況中學習,就像孩子打遊戲有不同關卡,過程需要調整。但她也強調,家長未必什麼事都能察覺,認真聆聽老師或其他人對孩子的回饋,也是互相學習的來源之一

愛小宜分享,兒子「同大爺」在4~8歲期間曾會對週遭事物有過多反應,例如開始笑之後就停不下來,或是不喜歡新衣服後面的標籤。此外,小男孩在家裡讀書或玩拼圖明明都很專心,到了幼稚園卻被老師說「5分鐘都坐不住」。

她觀察到,滿多家長聽到老師這樣說,可能第一反應是緊張或否認,當家長不開心,很容易就關上溝通的大門。以她自己為例,儘管老師口中的兒子和自己認知的不太一樣,她仍然認真參考,後來做了專注力評估才知道孩子屬於「觸覺敏感」,容易對觸覺刺激產生較強烈反應,但在接受感覺統合力的減敏訓練後已經大幅改善。

「現在很多孩子觸覺敏感,因為都市化、兒童接觸各種材質的經驗比較少。但敏感只是一種特質。不需要當成孩子有病,只要協助他學習專心就好,」愛小宜說。

「陪小孩就是一起遊戲打怪,一起過關。」

親子部落客愛小宜分享,助孩子發展興趣不一定要花大錢或上很多課,陪伴與觀察才是必要的。(圖/愛小宜粉專)
親子部落客愛小宜分享,助孩子發展興趣不一定要花大錢或上很多課,陪伴與觀察才是必要的。(圖/愛小宜粉專)

真正探索興趣,不為比賽或學習

隨著小孩長大,對世界的探索需求也會更高、變化更快,從抱在懷裡的小天使變得活蹦亂跳什麼都想嘗試;或者上一秒還喜歡的遊戲、朋友,下一秒就厭膩了。愛小宜也有過這樣的挫敗經驗,「不預設立場」是她最珍惜的心態。

「不管是買書、拼圖或玩具,都不要預設立場,要容許孩子有一天會變得不喜歡,」她認真強調。

兒子靜靜讀書與拼圖的畫面,或許曾引起不少網友羨慕「好乖」,但愛小宜很清楚興趣強求不來,只有耐心等待才「有可能」引起孩子注意。

「兒子一歲時我買了拼圖,但他不理會,我刻意玩給他看,他頂多看一眼就走了。過了幾個月他才坐下來一起拼,後來就喜歡上了拼圖。讀書也是這樣,花了很久時間才願意坐下來聽。」 (相關報導: 《情緒,無法翻譯》:為什麼我們不像美國媽媽一樣教小孩? 更多文章

「就是不要過度期待吧!孩子當下不一定喜歡,之後也許就喜歡了。但也要接受孩子三分鐘熱度,或是可能對什麼東西都還好而已。」豁達的態度,確實是為人家長不易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