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好大人自己的情緒,才能處理孩子的情緒。
練習不打罵的大人,最常面對的質疑就是,放任、都沒在教。這些質疑也會在無形中添加壓力,讓大人打罵小孩。可是,「放任」跟「放手」是不一樣的。「放任」是大人在行為和心情上都不管了,全部棄守,放棄小孩,放棄自己,放棄自我覺察,放棄理性思辨,放棄情感陪伴,全然跟著社會主流價值走。「放手」則是大人在行為上放手,在心情上仍保持關注狀態,甚至會有各種苦惱與膠著,那是真的在意和重視呀!
大人選擇不打罵對待小孩,真的是不容易。我們活在追求速成績效的社會,殊不知對待孩子追求速成往往是最費事而無所成的,孩子內在有著飽滿的成長力道,只是大人的內在能量與社會現實的磨合需要無數次考驗,唯有自我覺察的意識一次次地浮現,才能把握自己用的是哪一套邏輯,才有機會做抉擇,我要怎麼改變內在的思路架構?
陪伴與理解孩子
我們身為父母,面對孩子,能做的基本功是「陪伴情感」,這是孩子一生的基底,日後他遇到困難,會有恐懼、不安,但他同時也會有信心,他願意相信自己,也相信父母願意陪伴他、傾聽他。
在「陪伴情感」的基礎上,我們才有機會協助孩子發展「自我覺察的意識」,之後才能讓孩子長出「理性思辨的能量」以及「有彈性又能落實的行動決策力」。不過這都是後話了,我談這些是想強調,要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能力,真不容易呀!如果大人被自己的恐懼、不安、煩躁、期待等情緒牽著走,還能帶給孩子什麼?如果大人自己都不由自主了,要怎麼期盼孩子能自主呢?
孩子需要大人的情感陪伴,至於道理,當然要教,可是在這之前,如果沒有先建立流暢的親子溝通頻道,說再多都枉然,他只是配合演出,扮演「舉止得宜的孩子」。他這個人,真真實實的人,如果沒有真正感受到被接納,他沒法相信自己是有能量的。這樣的孩子,只是被迫遵照大人指示而行動,他內在騷動而不安,長大後還是要花大把大把時間回頭去整理他自己的內在騷動。你說,哪樣比較花時間?
許多共學團成員,和阿妮塔一樣,願意在共學團內分享他們在育兒過程中的焦慮和擔心,承擔起來,想方設法面對,我認為這就是改變的起點。而這起點,他人無法給予,只有當事人自己能開啟這條通往真實的道路,路途想必坎坷,但絕對是最真實而通透的能量泉源。
面對孩子的狀態,阿妮塔說「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我說,對,這樣就對了,不要哭,不要笑,去理解——理解孩子,理解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理解就是種力量,理解的過程就是種改變,理解後的心得就是你的,誰也奪不走,那是最真實而通透的內在能量。

大人也要覺察自己的情緒
「你有沒有對你小孩發過脾氣?」一位共學團把拔問我。
這個共學團把拔說,他不是個有耐心的爸爸,有時見小孩做了一些事,他會發脾氣,之後又感到很懊悔,覺得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我當然有對我兒子發過脾氣呀!」這個把拔的提問,讓我回想起我大學時的一件往事,那時我跟好友參加一場學術研討會,中間空檔我們去上廁所,趙少康就站在我好友身邊,結束後,好友賊笑說:「趙少康也會尿尿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