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從沒玩過芭比娃娃的女性觀眾,《芭比》刷新了我的以往認知

《芭比》劇照,開頭模仿《2001太空漫遊》的經典場面。(AP)

單單是把這種荒誕又普世的現狀清晰傳遞給所有人類,《芭比》已經很有價值了

上映兩週、全球票房超過7.5億美元的《芭比》,已經成為史上最賣座的女性導演作品,而且大有機會成為今年的票房冠軍。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芭比》是一部聰明又努力的電影。

聰明的當然是芭比的製造商,畢竟《芭比》是美泰兒(Mattel)歷經十多年才促成的真人電影,推動品牌影響力是主要目標。而這支大型玩具廣告也做得非常成功。美泰兒在片中不遺餘力自嘲自黑,但將「芭比能量」輸出得光彩奪目,所以喜歡芭比和討厭芭比的人都不太會排斥這部喜劇。

《芭比》在女權議題上的努力,借用豆瓣網站一篇高讚評論裡的形容則是「它努力傳遞訊息的同時,也努力拍得好看,讓訊息更容易傳遞出去。」

《芭比》用所有人都聽得懂也相對能夠接受的方式,既一一細數了女性要面對的種種不易,也諷刺了「男性說教」、「普信男」和父權制的隱蔽,還為女性開啟「爽片」模式,讓男人在權力顛倒的芭比世界裡親身體驗了一下女人在現實世界裡的處境。

但能輻射所有受眾的最大公約數,勢必取態溫和。所以《芭比》批判父權的同時也共情男性,女權與父權之間的尖銳衝突,最後被解構為自我意識的覺醒。

不過據說,還是有男性觀眾覺得被冒犯了。這大概更說明了為什麼《芭比》的出現是重要的。

它不完美,但態度真誠。不乏評論認為它不夠深刻,但換個角度來看,可能是人們對女性創作者拍的女性題材標準太苛刻。《芭比》的確只是指出問題,而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現實裡都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會要求一部商業電影去給出最優解?

《芭比》劇照,瑪歌蘿比飾演主角經典芭比(AP)
《芭比》劇照,瑪歌蘿比飾演主角經典芭比(AP)

母親是女兒前進的基石

我看完《芭比》的最直觀感想是:「母女連結」果然是永恆的主題,所有女性賦權故事都能通用。

近年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女性題材其實都在談母女關係(包括《媽的多重宇宙》、《青春變形記》)。原因很簡單,女性終其一生要處理的最重要的關係就是和母親的關係。男人也好、孩子也好,他們的出現,往往最終都會讓女性更懂得自己的母親,或是更理解母親曾做出的生命選擇。

Greta Gerwig不是第一次拍母女題材。《淑女鳥》(2017)裡就曾有一段很經典的對話。母親對18歲的女兒說「我只是希望你成為最好的你。」女兒反問「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由此可見Gerwig描繪母女衝突的創作態度很清晰:母親對自己越失望不滿,越會強加期待給女兒。所以母親接納自己、和自己和解,才是修復母女關係的基石。

《芭比》延續了這種態度。女兒5歲之後就不玩芭比了,一直有個芭比夢的其實是媽媽,所以經典芭比穿越次元壁跑來修復的,也是媽媽的心。

經典芭比帶著母女倆回芭比樂園,一路上母親激動不已。然後到了芭比世界,娃娃們都被Ken帶回的父權思想洗腦了,反而是母親用那段直白又真切的長篇台詞喚醒芭比們,協助芭比樂園恢復秩序,也當然,修復了和自己女兒的疏離。 (相關報導: 片單》浪漫喜劇還是驚悚片?5部影劇示範什麼叫「#NG求愛行為」 更多文章

這場奇幻旅程裡最動人的昇華,是結尾創造了芭比的Ruth告訴Barbie:「媽媽就是站在原地,讓女兒可以回頭看自己已經走了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