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分泌不足,影響睡眠品質還會變老!改善5個壞習慣,讓你夜夜好眠

人類會因為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配合自然節律來作息。(圖 / Pakutaso)

褪黑激素是由位於大腦深處的一個小小內分泌腺體,稍微帶點紅的灰白色豆狀小體─松果體(Pineal gland)所分泌。人類的松果體非常細小,長度5~8毫米,寬度3~5毫米,重量120~200毫克,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萎縮。有趣的是,女性的松果體比男性稍微大一點,或許這就是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的原因。松果體的活動具有明顯的週期性,它所分泌的褪黑激素會隨著陽光照射減少,一旦遇到黑暗則會增加,對晝夜節律的功能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松果體還會表現出月、季、年的週期變化,更具有調節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的功能。

松果體是透過眼睛來感應光線,當光線進入瞳孔到達視網膜的時候,眼球內部的感光膜會藉由視覺神經,將訊息傳達到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白天的時候,光線進入眼睛直達視交叉上核,夜晚的時候,視交叉上核會傳遞訊息到松果體;而傳達到松果體的光照量,會決定褪黑激素究竟要分泌多少。由於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隨著季節變化的晝夜長短,往往左右褪黑激素分泌的多寡。自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遵行自然節律來決定早上何時起床,晚上何時睡覺。事實上,這是體內的松果體配合自然節律運作所導致。今天,松果體依然持續同一個模式運作,也就是說,不論古今,只要夕陽西下,天一黑,人類就會因為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配合自然節律來作息。

除此之外,松果體對動物而言,也一樣扮演同樣的角色。春天的時候,動物體內的松果體感應到晝長夜短的信息,獲知應該是遠行的時候了;晚秋的時候,晝短夜長,松果體就會刺激動物毛皮的生長,以便度過寒冬。由於松果體的活動受光照的明顯影響,所以生活在南北極的動物,牠們的松果體季節性變動特別顯著。在太陽不落的夏季,松果體的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在漫長而黑暗的冬季,松果體的活動相當活躍,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繼而抑制生殖活動。可能正是這個原因,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由於冬天處在黑暗之中缺乏光照,褪黑激素分泌增加,抑制了下視丘(Hypothalamus)、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卵巢系統,因而婦女在冬天便停經了。而且,愛斯基摩的少女初潮往往延遲到23歲左右才出現近年來還發現,燈光和陽光一樣,同樣對褪黑激素的分泌產生抑制作用,如此一來,青少年性腺的發育,就不會受到減弱的影響,因此一般經常熬夜晚睡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性早熟的現象。 (相關報導: 晚上常失眠、睡不好?專家教你「曬對」太陽,不僅改善睡眠、還有這些好處! 更多文章

褪黑激素幫助人體建立規律的作息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3位得主找到了影響生理時鐘的因素,他們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是大腦中一個叫做視交叉上核(簡稱SCN)的地方起作用。影響人清醒或睡眠的是SCN處延伸出的兩束神經,這兩束神經與大腦中的松果體相連接。也就是說,主要是受松果體所分泌的褪黑激素影響。褪黑激素幫助人體從小建立規律的作息,胎兒在母體時就透過胎盤吸收褪黑激素,即使出生後一,兩週無法自行製造褪黑激素。然而,一旦斷奶之後自然就會自行分泌。褪黑激素的分泌在兒童時期達到頂點,青春期則開始減少分泌,而其他的荷爾蒙分泌攀升,藉以提醒人體已進入思春期。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褪黑激素的分泌持續減少,50歲開始呈現大幅度的下降,60歲之後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大約只有20歲時的一半,當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時,人體便開始顯露出種種老化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