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韌性與獨立性是目前非常熱門的關鍵字。這些名詞在網路上的解釋如此豐富,反而失去了他們原本的意義和重要性。這兩個名詞無法互相替代,但是他們卻與彼此息息相關:這兩個關鍵詞缺一不可。如果孩子對於他人過於依賴,那麼就無法擁有好的心理韌性。同樣的,孩子想要變得獨立就需要足夠的韌性。獲得獨立的路可能崎嶇難行,所以孩子需要韌性與獨立性的陪伴。
韌性有許多解釋。心理學家暨演講者安德魯.富勒將韌性譬喻成「人生中遇到困難時能夠勇敢,放手一搏的能力」。澳洲有名的教養專家卡爾─—格雷格(Michael Carr-Gregg)將韌性定義為 「一個人能從負面經驗捲土重來的能力」。
韌性有兩種非常不同、但同樣重要的議題:一個聚焦在當下,一個聚焦在未來。兒童與青少年需要當下的能力,以便面對挑戰、沮喪和困難,同時培養力量、技巧和心理堅毅,來面對未來的挑戰與難關。提升心理韌性對於孩子而言,就像是今天花掉一部分的零用錢,然後把一部分存起來,等到有困難再拿出來用。當孩子克服了困難之後,眼前當然後獲得益處,但對未來也有益處,因為他們已經建立了能力,可以幫助自己挑戰未來困境。
1.透過日常挫折培養心理韌性
歷經了日常生活的挫折與挑戰,會對孩子的心理韌性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歷經看似微小的失落感,會幫助他們未來在青少年或年紀更大時面對更大的難關。例如:目前的難關可能是體育課分組沒有選上、生病而錯過同學的生日派對、考試成績不如預期等,長大後要面對的卻可能是環境改變、人際衝突或被拒絕等。正面面對焦慮(而不是逃避)不僅能夠幫助培養孩子人格,更是焦慮兒建立心理韌性的一種方法。
就培養心理韌性這塊來說,焦慮兒其實比童年無憂無慮的孩子還要來的占上風。因為焦慮的孩子知道「面對恐懼」的經驗,他們了解肚子翻騰、神經緊繃時還必須處理艱難的處境。他們也知道,克服自己的疑慮與恐懼才會得到快樂與解脫。如果家長的個性夠敏感且熟知焦慮症的狀況,也有益於焦慮兒培養一系列的技能,例如認知脫鉤(defusion)、增加情緒商數及專注力等,這些都能讓孩子靈活的面對未來的困難與挑戰,無論是在學業上、工作上或社交場合裡。
(相關報導:
小時候學什麼才藝最有用?過來人大推1技能,一輩子都受用
|
更多文章
)
2.與手足的互動提升心理韌性
第二個孩子通常會比家中其他孩子的韌性更強,但說也奇怪,照理說老大得到了所有的關注、資源與優勢。排行老二的孩子韌性較強的原因,其實有一部分和他們長期居於次位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經常獲得較高的自主性,所以提早學會不需要依靠他人也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心理韌性強的另外一個因素來自於一個大家經常忽略的點,那就是身為老二,擁有內建的靈活度。大多數的第二胎,生活往往圍繞著第一胎打轉。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建立爸媽的生活時程表。老大也會是第一個走路、講話、參與團體遊戲、上幼稚園和小學的人。老大就是開拓者,帶著家長進入每個成長階段體驗「第一次」。於此同時,第二個孩子就像搭便車一樣,學著融入年長手足的生活。在嬰兒時期,老二往往會從午睡中被吵醒,因為父母要去幼稚園接送年長的手足。在幼稚園時,他們可能會跟著爸媽一起去開家長會,或者爸媽為了處理家務而把他們放到安親班。到了小學的年紀,他們可能被要求要一起觀賞哥哥姐姐的第一場演奏會或者運動比賽,甚至是要花無限個小時來看年長手足練習!所以大部分的老二都會本能的學著要適應他人帶來的環境。
老二也會是最有可能先離開家庭去旅行或體驗生活的孩子。而長大成人後,他們更有可能會適應全新且變動的情況。他們同時也比較不會對未來產生焦慮或擔心的情緒,因為他們對於生活通常是採取較為自由放任的態度。這樣的靈活度在學習心理韌性上是很大的優勢。
3.讓孩子暴露於不確定的彈性環境
彈性,或者靈活度,是我們必須培養給孩子的重要技能,尤其是堅韌的心志。但對於高度焦慮的孩子而言,這件事不容易。許多孩子的焦慮來源是「不確定感」和「情況是我無法控制的」,他們常因為不確定自己能否控制某個情況而變得焦慮。所以焦慮兒通常需要有把握,很想避免任何他們不確定的情況。
面對這樣極端渴求確定感的孩子,父母要如何鼓勵他們放下「我一定要掌控情況」的需求,並且面對「擁有適應性而帶來的風險」?關鍵就在於讓焦慮兒盡量暴露在不舒服、可能會失敗的情境裡—這不容易。例如我們都知道,焦慮兒不喜歡驚喜,他們喜歡自己能控制,並且想預先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細心且進入狀況的家長通常會花很多時間提供資訊給焦慮兒,幫助他們建立控制感。他們會讓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在早上就知道是誰會去接他們放學,同時告訴他們放學後的計劃是什麼。他們也會一步步地告訴孩子面對新環境時應該怎麼做,例如拜訪朋友家裡時可能碰到的狀況。他們也會詳細的告訴孩子,返校第一天可能會出現的狀況,好讓孩子在開學第一天就做好準備。
這些措施會讓焦慮的孩子感到安心,但同時也可能剝奪他們發展自身應變能力的機會。這樣的智慧是來自於孩子必須要靠自己撐過沒有腳本或計劃的突發狀況。雖說焦慮兒可能從父母提供的計劃中獲得益處,他們同時也必須要學著在幾乎沒有預備,或必須靠自己解決的情況下試著生活。
4.透過漸進式的接觸培養心理韌性
「漸進式的接觸」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澳洲將領莫納什將軍(Sir John Monash)就是用「漸進式的接觸」扭轉了局勢。他策動了一系列、接連不斷的小型出擊,讓他麾下的士兵逐漸感受成功的滋味。他知道,軍隊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越多,就越想體驗成功的滋味。透過讓士兵從較小的事物開始,緊接著獲得了動力與氣勢,士兵們培養了對於成功的渴望。
焦慮兒對於例行的時間表感到安心。他們喜歡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不喜歡例行公事發生變化。事實上,許多焦慮兒會在學校放假時覺得不太舒服,因為自己還沒適應新的假日作息。
家長也不要害怕去改變孩子的作息,反而要讓孩子們知道:把平常六點的晚餐改成七點,並不會要了他們的命。這並不是要家長刻意捉弄孩子,或故意對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其實這是創造一種機會,讓孩子稍微感覺自己正暴露在不安與不適的情況下,並且知道自己能夠與不可預測性共存,而不必總是需要依賴規則與秩序。漸進式地讓孩子暴露在不可預測性中,可以幫助焦慮兒用靈活的方法面對焦慮感,同時降低全新、不同或曾經讓孩子感到困難的環境帶來的恐懼感。
(相關報導:
小時候學什麼才藝最有用?過來人大推1技能,一輩子都受用
|
更多文章
)
5.透過團體培養心理韌性
關於心理韌性的大量報導與書籍當中,很少提到一個重點:心理韌性群在本質上就與團體有關。我們一方面想要幫助個別的孩子發展韌性,但也別忽略群體的心理韌性。如果孩子身在一個心理韌性很堅強的家庭中,那麼他的心理韌性也會相對提高。雖然有韌性的家長會帶出有韌性的小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若家長想要提高孩子的心理韌性,最好的出發點就是把焦點放在整個家庭一起,而非單純只提高孩子一人的韌性。如果只為了個別的孩子而設計一套教養方法,那等於是將這個孩子擺在一整個家庭之上,而且這樣的教養方法遇到艱困的外在環境時,很難成功。
當整個家庭一起努力,分享每個家庭成員的喜悅、痛苦與挑戰,這就是培養心理韌性的最佳環境。當然,如果家裡孩子少,或許不適用這種群體化的教養,因為在小家庭中很難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庭中孩子總數達到四個或更多,這時的教養方法就可以把焦點放在家庭整體上。這樣的模式會帶來衍生效應,讓家庭成員間關係更加緊密,手足間也會在生活遇到問題時更加支持彼此。當家裡有焦慮兒時,家長可以盡量培養家人之間的緊密感情,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支持與諒解,並且知道無論人生看起來多艱難,他們永遠不會孤單的面對挑展。
6.培養孩子獨立,可降低焦慮
「孩子只要獨立自主,就不會焦慮」,這個說法並不正確。焦慮症和基因有關(而且基因是最有可能引發焦慮的因素),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孩子若具有高度的獨立自主,確實可減少他們的焦慮程度。獨立性可為孩子塑造個人能力:透過自己動手做事情,他們會產生一種「情況在我掌控中」的感覺。一個可以自己綁鞋帶的孩子,就不再需要倚賴成人的協助;一個可以自在地獨自走在社區中探索大街小巷的孩子,也不再需要仰賴父母陪在身邊,他們可以自己去拜訪朋友,參加放學後的休閒活動或者去商店採買。這世界突然為他們開了一道門,提供了自由,不再需要他人幫助才能行動。這樣子的支配感對於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從此可感受到極大的掌控權,他們不再需要完全聽家長的指令。
另一方面,這偉大的自由同時也參雜著危險:突然之間,世界變得更加幻不可測。事情可能會出差錯。某天可能會走著走著,拐錯彎就迷路了。他們可能會遇到平常不會遇到的人,而這些人讓他們覺得不舒服。他們也可能只是單純經歷到風、雨、光熱能等極端的天氣因素,所以需要調適。每次他們成功的處理掉一個不確定或恐懼的情況時,他們就會學到重要的一課,有了更堅強的心理韌性、支配感與控制權。
相較於在比較安全、封閉的環境中所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遇見真實的恐懼時,焦慮感的影響其實會退居二線。為了保護自己而努力的經驗是無價之寶,它不僅能夠培養孩子解決困難的技巧與靈活度,同時也能給予他們所需的自信,讓他們能夠成功的設法渡過將來的困境,藉此克服心裡的恐懼。
獨立有許多形式,但最重要的就是發展孩子的自立能力。若孩子已能安全的完成任務時,就讓他們自己試試看。《更好的父母》(Becoming Better Parents)一書的作家莫里斯.巴爾森(Maurice Balson)認為:「千萬不要常常幫孩子做他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自己進食和穿衣服時,請家長們退一步到旁邊,讓他們自己完成這些事。當幼稚園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做點心或幫忙準備三餐時,給他們一個機會發展這些技能。可以給想要讓生活更加獨立的青少年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列預算,然後控制自己的花費。從這種自我支配行為中,青少年可以獲得莫大的自信,但這樣的機會經常很輕易的就被拒絕了,因為好心的家長和其他成人會把「幫兒童和青少年做所有事」視為自己的工作。身為家長,你的目標應該是「讓自己變得多餘」。當孩子不再依賴你幫忙做每日必須的工作時,你就知道你的任務已經完成,因為孩子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7.給予孩子責任
培養獨立的下一步,就是給兒童與青少年實際負責任的機會。這點乍聽很簡單,但這件事也很困難,因為給孩子責任就代表我們必須要把手中一部份的責任放開。在小家庭中,我們知道孩子有能力處理哪些生活上的大小事,因此有時很難把手中的責任下放給孩子。若家裡孩子超過四個,下放責任給孩子則簡單的多,父母可以把責任分配下去之後,自己退居幕後,讓孩子真正擁有主導權。這是因為家庭規模越大,家長就必須跟著放大關注的範圍,不會把每個孩子都盯到太細的事上。
8.當孩子搞砸時試著讓他們承擔
家長在分配責任給孩子時,最困難的就是孩子免不了會犯錯。若規定幼稚園孩子自己把書拿去圖書館歸還,孩子常會忘記;預期幼稚園小朋友自己會記得帶午餐,那也不太可能。把每周倒垃圾的任務分配給青少年,有很大的機率他們會忘記,這也意味著下周家裡會有一個滿出來的垃圾桶。
但問題就來了,我們需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插手去解救他們。當我們解救孩子時,就是奪走他們的責任,結果就是到圖書館還書、送便當、倒垃圾反而變成了家長的責任。我們的工作就是要讓孩子更容易記得他們的責任,幫助他們解決因為健忘或是做了錯誤決定,所導致的問題,而非替他們解決問題。當家長手上有很多事在忙的時候,「我自己親自出馬來做」乍看之下是最容易的方法,但這樣我們就無法給孩子空間來承擔責任。
十歲的傑洛米發現了一個賺取零用錢的好方法。他家養雞,於是在媽媽的同意下他開始到鄰家兜售一盒六顆的雞蛋。剛開始,傑洛米滿腹熱忱,會準時將雞蛋在指定的日子拿給鄰居。幾個月後傑洛米的熱忱消退,做生意的新奇感不見了。媽媽也開始必須提醒他:「今天是星期五,你不是要拿雞蛋到隔壁嗎?」這時傑洛米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完成任務。
後來媽媽對傑洛米的態度忍無可忍,便告訴傑洛米:這個雞蛋生意還要不要做,由他來決定。她提醒傑洛米,鄰居每個星期都會預期傑洛米送蛋過去,如果他想要從鄰居賺到錢,就必須記得做好自己的工作。
後來鄰居連續三個星期都沒有拿到蛋,於是自己改去超市買,並有禮貌地告知傑洛米以後不買了。傑洛米啞口無言。他覺得鄰居這樣做很不公平。但鄰居並沒有做錯,她只是很務實地在處理這件事。
責任感狠狠的給傑洛米上了一課。他體認到,責任雖然會帶來獎賞,但這些獎賞也有責任。當你沒有遵守自己的交易規則,你就沒有資格領取獎勵。這是個痛苦的教訓,但這就是人生。
9.教訓就在錯誤與失敗中
當孩子體會過這些痛苦的教訓(包括失望、失敗與後悔),將有助孩子培養心理韌性。孩子會學到,自己可以克服那些令人不悅的情緒,不用被這些情緒擊倒。他們也會學到,雖然錯誤會讓人感到尷尬與不方便,卻不一定要害怕犯錯。其實,對於未來並不需要感到焦慮,因為失敗並不是世界末日。這些錯誤會過去,人生會繼續向前。若孩子對於人生許多事都能夠負起所有的責任,就會學到這些珍貴的教訓。
(相關報導:
小時候學什麼才藝最有用?過來人大推1技能,一輩子都受用
|
更多文章
)
10.拓展孩子的視野
大部分和我聊過的成人回想起童年,都很沉醉,接著後悔自己的小孩不曾享有像自己那般值得回憶的童年自由。以前的小朋友好像比較無憂無慮,會在附近的大街上閒晃,度過悠閒的時光,與朋友一起散步或騎腳踏車,與死黨在公園裡鬼混,追著大眾運輸工具只為了要趕場電影,或者單純和朋友到處亂跑。這些都是珍貴的童年回憶,因為這些時光大都發生在遠離家長嚴厲目光的時候,有時還會加上一點冒險的元素。
對於兒童或青少年來說,成長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視野:從在家裡面玩,到說服媽媽讓自己到隔壁鄰家玩,然後變成在社區裡漫步,最後走得更遠。每一步都代表孩子(和家長)必須做出的小挑戰與調整。例如,在社區裡走動這件事,會帶孩子遠離家庭的安全感與保障。更大的自由伴隨的是更多的不確定性,以及孩子踏上更多冒險的可能性。這同時也代表,他們必須時常利用自身生理或情緒資源來幫助自己避免困境或面對未知數。
11.鼓勵孩子實施情緒自我調節
轉換或調節情緒的能力,是焦慮症控管的核心重點。轉換心情的策略很多,可以提供給孩子參考,包含:聽音樂、玩遊戲、做幾次深呼吸、冥想或做一些運動。無論是透過哪種方法,孩子可以建立一系列策略,在他們感覺情緒列車正帶著他們駛向不想去的目的地時,趕快拿出來使用,讓自己冷靜並重新拿回控制權。
我們深信,如果想要建立孩子控制焦慮的能力,我們必須要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獨立與心理韌性,兩者密不可分。先從培養他們的想法開始,讓他們懂得從小地方找到增進獨立與心理韌性的機會。接著鼓勵發展自立的技能,找機會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給他們一點自由空間,體驗全新且不確定性高的環境;在事情不對勁時給予情緒上面的支持,幫助他們適應恐懼、懷疑或未知數。
作者介紹|麥可.葛羅斯、裘蒂.李察森博士
麥可.葛羅斯(Michael Grose)
澳洲最權威的親職教育專家,教養與教育作者與演講者,著有10本專為家長寫就的親子教育相關書籍,在澳洲及全球超過1,500所學校推廣親子教育,與學生家長們建立起強健的合作關係。
裘蒂.李察森博士(Dr Jodi Richardson)
執業超過25年的親子專家、教育家,主要領域為焦慮症與兒童心理健康、青少年幸福、臨床診斷、教育與極限運動等。也是許多線上平台重要的親子主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