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太樂觀的經濟形勢,習近平會不會擔心呢?假使中國經濟真地崩盤,習近平的連任、繼續統治,乃至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否會因此而動搖呢?
中國經濟確實不樂觀。《華爾街日報》6月16日報導:「中國財政部6月16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速連續第十二個月放緩,自然口徑下更呈連續兩個月負成長,而且降幅明顯擴大,進一步凸顯全國疫情防控尤其是上海封城兩個月對經濟帶來的重大影響。」
《紐約時報》6月8日報導說:「中國經濟增速將大幅下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近幾十年來世界大部分地區日益繁榮的引擎,預計其增速將從2021年的8.1%降至4.3%。」
《紐約時報》5月27日的報導說:「今年前三個月,中國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了4.8%,低於5.5%的官方年度目標。」報導還說,「經濟成長放緩也引發了其他問題。就在應屆畢業生達到創紀錄的1100萬時,中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已達到18.2%。」
李克強對形勢的診斷比官媒報導還要嚴峻
《日經亞洲》資深記者中澤克二6月2日報導說,「很多聽過李克強講話的官僚私下表示,總理對當前形勢的診斷比官方媒體報導的還要嚴峻。
根據洩露的李克強講話備忘錄,談話的核心內容是避免負成長和扭轉急劇上升的失業率。......如果當前的經濟形勢確實比病毒爆發的最初幾天更可怕,那將意味著經濟顯然處於負面區域。2020年1月至3月季度,中國經濟實際收縮6.8%。」
另外根據網上各種消息,中國各地的公務員的收入從去年開始減少,「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以及上海等省市公務員都相繼收到減薪通知,降幅約為兩至三成」。
城鎮失業率大概是18%至20%
中國事務專家程曉農對美國之音記者說:「他已經走進入這個經濟困境當中,不是現在,是2015年,疫情前三年、四年就已經進入困境了。中國不是有個詞叫「新常態」嗎?「新常態」就是實際上經濟進入滑坡階段。這滑到哪裡?我們不知道,因為國家統計局可以造假的,所以它不告訴你滑到哪兒了。我們看得見的最大的一個現實,就是失業率。目前城鎮失業率大概是18%至20%,而且會迅速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再說經濟好了。」
面對不佳的經濟狀況,習近平會如何自圓其說呢?中國事務專家、《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對美國之音記者表示:「經濟搞壞了,上層有沒有人拿這個問題做文章,拿這個問題發難?如果沒人拿這個問題發難、做文章,習近平當然可以自己吹噓了,說經濟發展取得偉大成就,形勢一片大好。」
他連任,替罪羊是別人;他不連任,替罪羊就是他
程曉農認為,即使經濟情況確實不好,可能不僅不會影響到習近平連任,可能效果正好相反,「會造成共產黨最高層領導層的危機感,這個時候他可能是反而更要連任,原來他連任的動力假如說是95%,就會變成100%。因為他很清楚,他連任,替罪羊是別人;他不連任,替罪羊就是他。」
程曉農表示,如果習近平不肯放手權利還要連任,經濟情況糟糕無非是找替罪羊罷了,「就跟老毛一樣。老毛當時是把老天算做替罪羊了,說這3000萬人餓死那是天災,所以有三年自然災害,這個是捏造出來的災害。劉少奇說了幾句真話,老毛馬上盯上他,接著用文革把他給幹掉,報復掉。今天也是一樣,如果中國經濟真的到了和上個世紀60年代接近的情況,習近平找一個替罪羊不難,李克強就是現成的。你身為總理把經濟搞成這樣,你來承擔責任就完了。所以李克強在今年3月份的10萬人大會上,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我這是最後一次開記者招待會了,意思是這個位置咱們拜拜了,我也不想幹了。」
美國邁阿密大學政治學教授金德芳也認為,儘管經濟不好,習近平總是可以把它歸咎於其他原因。她說:「他總是可以將其歸咎於新冠肺炎病毒。當然,美國及其盟國也是非常方便的目標。中國善於將問題歸咎於他人,而且由於對媒體的控制,很多人容易認同這種觀點。」
金德芳認為,儘管黨內潛在的反習勢力不會認同習近平的這種藉口,但是他們不會冒著坐牢或者結束職業生涯的風險去把真相講出來。
中國共產黨的宣傳能力有辦法粉飾太平
高新的觀點同金德芳不謀而合:「無論從橫向對比角度,從縱向對比角度,習近平的宣傳能力,或者說中國共產黨的宣傳能力都有辦法粉飾太平。單從中國的縱向對比的角度,習近平政權、習近平本人、習近平手下宣傳爪牙們,可以使用出太多的手段來粉飾太平。我這裡說的是經濟角度的太平。就算剛才官方在羞羞答答的前提下承認經濟目前遇到暫時的困難,也會像習近平經常掛在嘴邊的叫做長期向好。」
美國加州大學政治經濟學副教授史宗瀚5月29日在經濟雜誌《連線中國》(The Wire China)發表文章,《Is there Inner Party Push Back to Xis Economic Policies?》也提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發生的場大饑荒。
他寫道:「目前的情況與大躍進後的情況相類似,毛澤東在五十年代後期激進的農業政策導致大約3000至5000萬中國人死亡。儘管當時一些高層領導人直接批評毛澤東,但大多數人都集中在提出另一種政策願景,即堅持對經濟能力進行更現實的評估,而不是烏托邦式地估計高農業產出。劉少奇等人引入更多集體討論的決策方式,在制定政策之前徵求更廣泛的官員和專家意見。他和鄧小平當時並沒有挑戰毛澤東的權威,通常最終還是屈服於毛澤東的意願。但他們仍然向普通黨員表明,黨內可能有不同的領導風格。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中國的局勢與六十年代初降臨中國的災難相去甚遠。不過,近幾個月來李克強的行為中還是可以看到劉少奇的影子。
領袖夢的前景未必光明,下台後必遭報復
觀察人士認為,習近平的獨裁已經形成了他必須連任的必要性。胡平說:「你要說黨內有多少人反對他,這個太自然了,這個我們不用去看小道消息,你想他上台以來整肅了那麼多人,以反腐敗的名義清除異己,然後嫉賢害能,任人唯親。」
澳洲廣播公司記者蕭邦1月17日的一篇分析報導說:「隨著習近平的反腐運動繼續進行,而且已經有超過十萬名黨內官員受到指控,一種更為廣泛的觀點認為,習近平必須繼續執政,以防下台後被那些自己擊敗的對手報復。他會盡其所能保持對權力的控制。如果他不這樣做的話,他很容易遭到報復,前途未卜。」
在習近平通過各種途徑牢牢控制了軍隊和武警之後,中國事務專家林和立認為,在今年中共二十大,習近平會獲得「領袖」的稱號。多數中國事務專家和觀察人士也都認為,除非習近平的健康出問題,否則他在二十大上連任或者保持最高權力,幾乎確定無疑。
在中共歷史上,獲得「領袖」稱號的人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人,就是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諷刺的是,毛澤東儘管曾經被歡呼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但文革以後受到了中共黨內一定的批評,在中共黨外和中國的國內外,毛澤東甚至被列為與前蘇聯獨裁者史達林齊名的惡魔。即使在今天的中國,對於毛澤東,「四個偉大」的稱呼也並不多見了。
(相關報導:
中國其實不打算對台灣動武?黎安友:習近平偏好以拖待變,美國與台灣應耐心與其周旋
|
更多文章
)
同時,觀察人士也指出,所有的獨裁專制政權都有突然垮台的可能性,他們把這種突然垮台稱為「脆斷」,這種例子不勝枚舉。蘇聯、東歐當年的巨變,「阿拉伯之春」,貌似強大的獨裁專制政權頃刻之間灰飛煙滅。在中國,這種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